众所周知,俄罗斯的字典里,没有“韬光养晦”这几个字。
在国际政治的博弈场中,俄罗斯与中国的行事风格常被置于聚光灯下对比。俄罗斯以敢打敢拼的强硬姿态著称,从克里米亚危机到俄乌冲突,俄罗斯始终以毫不退让的姿态应对国际风浪;中国则以沉稳内敛的风格稳步前行,恰似深谋远虑的智者,从改革开放初期的 “闷声发大财” 到新时代的 “和平崛起”,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始终保持战略定力。这种差异在俄乌冲突中尤为显著 —— 俄罗斯深陷战争泥潭,承受着人员伤亡与西方围堵的双重压力,国家发展举步维艰。此时人们不禁发问:为何俄罗斯不效仿中国,在逆境中选择韬光养晦、积蓄力量?
应该说对俄罗斯而言,这是一个看得到,却办不到的事情,因为俄罗斯,有着属于自己的特殊国情:
一、基因中的强硬:“大俄罗斯” 主义的历史烙印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俄罗斯的历史,就是一部土地扩张史。
1480年摆脱金帐汗国统治后,这个东欧小公国的国土在400余年间猛增400余倍,从东欧一隅一跃成为地跨欧亚美三大洲的庞大帝国。持续的领土扩张不仅塑造了其独特的地缘格局,更在民族心理中孕育出根深蒂固的 “大俄罗斯” 主义。这种思想将对内的集权统治模式延伸至对外政策,形成了 “强者为尊” 的民族心理 —— 在俄罗斯的历史叙事中,唯有那些能够开疆拓土、为国家赢得荣耀的领袖才能赢得民众的衷心拥护和历史的铭记,而任何形式的妥协退让都会被视作懦弱的表现,遭到唾弃。
彼得大帝亲率军队与瑞典打了长达21年的北方战争,最终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使俄罗斯正式跻身欧洲强国之列;叶卡捷琳娜二世通过三次瓜分波兰、两次俄土战争,将黑海沿岸、克里米亚等大片领土纳入版图,这些“大帝”的丰功伟绩,被永远镌刻在俄罗斯的民族记忆中。相反,1855 年克里米亚战争惨败后,沙皇尼古拉一世无法接受向英法等国妥协的结局,选择了自杀;苏联解体后,叶利钦推行的“休克疗法”导致国内经济崩溃、民生凋敝,最终叶利钦在民众的不满声中黯然下台。可以说这种历史记忆不断强化着俄罗斯“宁折不弯”的民族性格,使其在面对外部压力时,本能地选择强硬对抗。
而在俄乌冲突中,这种基因性的强硬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自冲突爆发以来,俄罗斯面临着巨大的兵员损耗,同时还承受着来自美国及其盟友的多轮经济制裁,从冻结外汇储备到限制高科技产品出口,从能源禁运到金融封锁,制裁范围涵盖了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然而,即便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下,俄罗斯仍拒绝轻易妥协,多次表示不会在核心利益问题上让步。对俄罗斯而言,退让不仅意味着无法实现最初的战略目标,如阻止北约东扩、保障自身西部边境安全等,更会重创整个民族的尊严 —— 这是一种刻在骨髓里的生存逻辑,与中国 “韬光养晦” 所蕴含的隐忍和智慧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孤立无援:缺乏韬光养晦的外部条件
众所周知,中国能够成功实施韬光养晦战略,离不开特殊的国际环境加持,而俄罗斯恰恰缺乏这样的外部缓冲。
冷战时期,美苏争霸构成了国际格局的主轴,苏联作为与美国实力相当的超级大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广泛的地缘影响力,吸引了西方阵营的主要火力。美国将70%以上的战略资源投入到对苏博弈中,在全球范围内与苏联展开军备竞赛、地缘政治争夺和意识形态对抗。这种局面客观上为中国创造了相对宽松的发展空间,中国得以在美苏对抗的缝隙中低调发展,集中精力解决国内问题,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遗产,包括庞大的核武库、广阔的领土和在国际组织中的席位,但同时也继承了苏联与西方之间的矛盾和对抗。其庞大的核武库让美国及其盟友始终不敢轻视,而其在欧亚大陆的地缘影响力也被西方视作潜在的威胁。因此,北约持续推进东扩进程,一步步将军事前沿推向俄罗斯边境。这种持续的战略挤压,使俄罗斯从未获得过类似中国的 “战略机遇期”—— 没有其他大国能够为其分担来自西方的压力,也没有足够的缓冲地带可供其喘息和调整。
从历史维度看,俄罗斯的扩张路径使其长期处于相对孤立的国际状态。在其扩张过程中,与瑞典进行的北方战争持续了21年,与土耳其爆发了10次俄土战争,与波兰多次发生领土争端,这些长期的战争和冲突使其在欧洲树敌众多。这种“四面树敌”的地缘困境,让俄罗斯难以像中国那样通过 “不扛旗”“不当头” 的策略规避国际锋芒。当西方将制裁清单从能源领域延伸至科技、金融、文化、体育等方方面面时,俄罗斯发现自己几乎没有可以求助的盟友,除了硬刚之外别无选择。
三、路径依赖:经济结构与外交策略的局限
在静夜史看来,中国的韬光养晦能够取得成功,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做出了融入全球体系的战略选择。
改革开放后,中国凭借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广阔的国内市场和不断优化的投资环境,深度嵌入美国主导的国际产业链。从最初的加工贸易到后来的高端制造业,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与世界各国形成了紧密的经济联系。2022年,中美贸易额突破6900亿美元,中国与欧盟的贸易额超过8500亿美元,这种深度的经济绑定使西方在考虑对中国实施遏制政策时,不得不顾忌“自伤”风险而投鼠忌器。
反观俄罗斯,其经济结构长期依赖能源出口,2021年油气出口占财政收入的45%,这种单一的经济模式使其在国际经济博弈中缺乏足够的“经济缓冲垫”。当国际能源价格波动时,俄罗斯的经济就会受到直接影响。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错失了产业转型的关键期。叶利钦时代推行的“休克疗法”,虽然本意是推动经济市场化,但却导致了工业体系的崩溃,大量国有企业破产,通货膨胀高企,民众生活水平急剧下降。普京时期,借助国际能源价格上涨的红利,俄罗斯经济实现了短暂复苏,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结构单一的问题,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始终较低,科技创新能力也相对薄弱。当西方制裁切断了俄罗斯获取先进技术和资金的渠道时,俄罗斯难以像中国那样依靠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内循环,经济的脆弱性使其无法承受“韬光养晦”所需的时间成本。
而在外交策略上,俄罗斯始终未能摆脱 “对抗思维” 的束缚。冷战结束后,北约先后进行了五次东扩,俄罗斯的反应从最初的妥协试探,如1994年加入北约 “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希望通过合作改善与西方的关系,到后来的强硬反制,俄罗斯与西方国家之间始终未能构建起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信任缺失由来已久,双方在意识形态、地缘政治等方面存在深刻分歧,导致矛盾不断激化。而中国则通过一系列关键的外交决策,如 “中美建交”“加入WTO” 等,在复杂的国际格局中为自己争取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处理国际事务时注重灵活性和务实性,既维护了自身的核心利益,又避免了与其他大国发生直接对抗,这种战略灵活性正是俄罗斯所欠缺的。
四、文明维度:东斯拉夫与中华文明的本质差异
古往今来的案例一再证明,文明基因的差异,深刻影响着两国的战略选择。
俄罗斯属于东斯拉夫文明圈,其文明发展历程中融合了拜占庭帝国的宗教传承和蒙古帝国的统治遗产,形成了“弥赛亚主义”与“集权传统”的独特混合体。“弥赛亚主义”使俄罗斯人坚信自身肩负着拯救世界的使命,认为俄罗斯的文明和制度具有优越性,应当向其他国家传播;而“集权传统”则使其在处理国内外事务时,更倾向于集中权力,采取果断甚至强硬的措施。这种文明特质使其在国际博弈中往往表现出“非此即彼”的极端性,难以接受中间状态或妥协方案。
中华文明则以“中庸之道”为核心,强调“和而不同”“顺势而为”。“中庸之道”主张在处理问题时把握适度原则,避免极端和偏执;“和而不同”则倡导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和谐共处,而非强求一致。从郑和下西洋的和平贸易,到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再到如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种文明基因孕育出了弹性的外交思维和包容的国际视野。当苏联在阿富汗陷入战争泥潭时,中国正推行“改革开放”,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当俄罗斯与西方激烈对抗时,中国提出“一带一路” 倡议,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实现互利共赢,这种差异本质上是文明范式的分野。
在俄乌冲突中,俄罗斯的行动逻辑始终带着“文明保卫战” 的色彩 —— 将对抗北约东扩视为捍卫东斯拉夫文明的斗争,认为西方的价值观和制度对俄罗斯的文明和传统构成了威胁。这种认知使其难以接受“暂时退让”的策略,因为在他们看来,退让就意味着文明的失败。而中国“韬光养晦”的智慧,恰恰源于中华文明 “退一步海阔天空” 的哲学积淀,强调在适当的时候收敛锋芒,为自己争取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最终实现更高层次的目标。
五、现实困境:硬刚背后的无奈抉择
深入分析会发现,俄罗斯的 “硬刚” 并非单纯出于历史惯性,更是现实压力下的无奈选择。
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西方对俄制裁已持续九年,在这九年里,俄罗斯的经济遭受了严重打击,GDP从2013年的2.3万亿美元缩水至2021年的1.77万亿美元,人均GDP也出现了明显下降。通货膨胀率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卢布汇率大幅贬值,民众的生活水平受到了显著影响。在经济持续衰退的背景下,如果俄罗斯选择妥协,向西方让步,可能会导致国内民众的不满情绪爆发,进而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 —— 这是普京政府无法承受的风险。
从安全层面看,北约东扩已将军事设施推进至俄罗斯边境300公里处,乌克兰若加入北约,意味着西方的导弹可以在5分钟内抵达莫斯科,俄罗斯的核心安全利益将受到严重威胁。这种生存空间的挤压,使俄罗斯不得不采取 “先发制人” 的策略,通过发动俄乌冲突来打破战略困局。正如普京所言:“我们已无退路,因为西方步步紧逼。” 俄罗斯认为,只有通过强硬的手段,才能阻止北约的进一步东扩,维护自身的安全底线。
对比中国,1999 年北约轰炸驻南联盟大使馆后,中国虽然也遭受了巨大的耻辱和损失,但选择了 “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 的策略,通过加速发展经济、提升综合国力来增强自身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在随后的几年里,中国的GDP持续高速增长,科技实力不断提升,军事现代化进程加快,逐渐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而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俄罗斯却陷入了与西方的持续对抗,这种差异背后,是两国面临的安全压力与战略空间的本质不同。中国拥有广阔的战略纵深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能够在承受短期压力的同时实现长期发展;而俄罗斯的战略空间相对有限,安全压力更为直接和紧迫,使其难以采取长期隐忍的策略。
结语:没有放之四海的战略模板
可以说,俄罗斯不选择 “韬光养晦”,既是历史基因、文明特质的必然结果,也是现实环境、战略空间的客观约束。中国的成功经验具有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是在自身国情与国际局势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无法简单复制到俄罗斯身上。国际政治的本质是 “量力而行”—— 中国的 “韬光养晦” 与俄罗斯的 “强硬反击”,都是基于自身实力与环境做出的理性选择,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
当前俄乌冲突仍在持续,俄罗斯的处境愈发艰难,面临着军事消耗、经济制裁、国际孤立等多重挑战。但历史反复证明,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不在于 “硬刚” 或 “妥协” 的形式,而在于能否在复杂的国际变局中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对俄罗斯而言,或许需要在坚持核心利益的同时,探索更具弹性的战略选择,如加强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合作、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改善国内民生等,以缓解当前的困境。对中国而言,则应从俄罗斯的经历中汲取教训,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把握好 “韬光养晦” 与 “有所作为” 的平衡,既要继续保持战略定力,专注于国内发展,又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国际政治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每个国家的道路选择,都是历史与现实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理解这种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才能更深刻地把握大国博弈的本质,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