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比姆·布特尔:面对特朗普2.0时期的“大棒”,莫迪还有哪些选择?

观察者网 · 9 小时前
【文/比姆·布特尔,翻译/鲸生】
印美关系已步入一个错综复杂的阶段,其紧张氛围正威胁着印度长期以来引以为傲的战略自主地位。印美关系曾一度被过度渲染成互利共赢的“新型伙伴关系”,如今却因外交压力、经济制裁威胁与不断变化的全球秩序而变得紧绷。
印度与美国签署了四项基础防务协议——《后勤交流备忘录协定》(LEMOA)、《通信兼容与安全协议》(COMCASA)、《工业安全附件》(ISA)以及《基础交换与合作协议》(BECA)——将印度定位为美国的战略伙伴乃至准盟友。
但这些协议,加上特朗普总统任内日益加剧的贸易压力,引发了外界对印度能否维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严重质疑。
本文批判性地审视了美印关系的发展轨迹、特朗普政府的“胡萝卜加大棒”策略、印度关于战略自主的迷思,以及印度在迎接一个多极化世界时所面临的挑战。本文认为,莫迪总理的亲美倾向错误估算了印度的战略与经济实力,导致自主权与国际地位面临风险。
从“不结盟”到“战略靠拢”
冷战期间,印度凭借不结盟立场得以平衡与苏联及西方之间的关系,在维系与莫斯科纽带的同时保持战略自主。然而,后冷战时代,出于对中国崛起的共同关切以及印度成为一个全球大国的野心,其外交政策开始倒向美国。
关键的时间节点包括2008年在小布什总统任内达成的《美印民用核能合作协议》,使印度的核计划获得合法性;以及巴拉克·奥巴马总统任内得到深化的双边防务合作。
特朗普首个任期(2017-2021年)内签署的情报共享协议和防务技术转让协议加深了美印关系,而拜登政府则在2023年推动了战斗机发动机技术的转让。
1.jpeg
2025年2月13日,特朗普第二任期首次在白宫与莫迪会面 视频截图
上述进展,加之印度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在“四方安全对话”(Quad)机制中的积极活动,都标志着印度在战略上向华盛顿靠拢。2016年至2020年间签署的四项基础防务协议尤为关键。
LEMOA实现了美印的后勤互助支持,COMCASA促成了安全通信合作,ISA允许美国对印度进行技术转让,BECA则增强了两国的地理空间情报共享。这些协议虽让印度获得了美国的先进防务系统,但也将印度的军事和战略体系部分地绑入华盛顿的轨道。
莫迪政府将此视为抗衡中国、提升印度全球地位的关键一步棋。然而,这种靠拢的代价正日益显现,它损害了印度的不结盟历史传统,导致其暴露在美国的压力之下,尤其是在特朗普的第二个任期。
特朗普的第一任期以“胡萝卜”策略为主,通过加深防务合作、技术转让以及2019年的“你好,莫迪”(Howdy Modi)等外交姿态来拉拢印度。
这些举动旨在将印度拉入美国主导的“印太”框架以对抗中国。美国还曾在新冠疫情期间许诺会鼓励美企将制造业生产线从中国转移至印度。然而,通用汽车、福特和哈雷戴维森等企业最终因经济上的挑战退出了印度市场。
虽然遭遇了挫折,但当时美印的“牢固友谊”叙事仍得到精心培育。相比之下,特朗普的第二任期已经对印度采取了“大棒”政策,尤以经济和外交胁迫为特征。
特朗普批评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和武器,并威胁对印度商品加征关税(先是25%,现在又提升至50%)以及额外惩罚措施。这种压力源于印度继续与俄罗斯往来,以及它在金砖国家组织中的角色,特朗普将金砖视为一个“反美集团”。
通过施加关税和公开批评,特朗普意在削弱印度的经济自主性,迫使其政策(尤其是在与中国的贸易谈判中)符合美国利益。
例如,特朗普推动印度开放农业市场,允许美国产品(如转基因玉米、大豆、乳制品和水果)进入,威胁到印度国内农户的生计。他要求印度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转而购买价格更昂贵的美国石油,这将进一步加剧印度经济的负担。
特朗普的言辞也带有羞辱意味。他形容印度经济“死气沉沉”,理由是它没有配合美国的经济利益,并威胁对印度关键产业之一的制药出口征收150%-250%的关税。
此外,他动用军用飞机驱逐在美滞留的印度移民,并反复声称自己阻止了印度在“朱砂行动”中对巴基斯坦的空袭,这些都让新德里难堪。尤为过分的是,特朗普曾计划在白宫设宴,并同时邀请了莫迪和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莫迪最终拒绝出席。
这些行为反映了美国例外主义的一贯逻辑:试图让印度的雄心服从于美国的霸权利益之下。莫迪未能领悟的是,与美国交朋友就好比菟丝子(印度常见的一种寄生藤蔓,印地语称amarbel)——一旦缠绕树木,其最终会摧毁宿主。
2.png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当地时间8月19日表示,印度大幅增加采购俄罗斯石油并从中牟利是“不可接受的”
“战略自主”的迷思
印度长期以其战略自主而骄傲,这一理念植根于不结盟政策以及在大国间保持平衡的外交传统。印度加入金砖国家组织并与俄罗斯、伊朗保持贸易往来,也强化了这一叙事。
然而,不断深化的美印伙伴关系,特别是通过防务协议,已侵蚀了这种自主性。美国日益将印度视为一个“附庸国”——名义上独立,但外交政策与主导大国保持一致的国家。
2019年美国施压要求停止进口伊朗石油(印度照做了),如今美国又要求印度减少购买俄罗斯石油,都凸显了这一点。印度的顺从姿态可能使其转变为一个从属伙伴,损害关于多极化的愿景。
莫迪的亲西方立场加剧了这种脆弱性。通过优先发展对美关系并放弃了参与区域性合作框架,如中国牵头的“一带一路”倡议(BRI)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印度令自己孤立于替代性的经济框架之外。
2020年发生的加勒万河谷冲突严重恶化了中印关系,这是印度的一次战略失策。莫迪决定放弃2018年在武汉和2019年在金奈的会晤中与中方达成的早期共识,加之印度退出RCEP机制,都反映出其对美国的过度依赖。
这使得印度在经济上暴露于风险之中,尤其是在美国关税威胁逼近和贸易赤字不断增长的情况下。
莫迪领导下的印度战略误判十分明显。尽管已经是全球第五大经济体(预计2025年GDP约3.5万亿美元),但印度依然缺乏与美国或中国相当的经济或军事实力。
莫迪政府曾预测印度到2025年将成为体量10万亿美元的经济体,有能力与中国抗衡,但现实经济增长远未达到预期。与之相比,中国在经济体量突破10万亿美元之前,长期坚持“韬光养晦”战略,而印度却过早地自我定位为一个全球大国。
这样的自负招来了美国的警惕,因为霸权国家从来不会容忍潜在的挑战者出现。莫迪的亲西方取向部分源于西方媒体和政界人士的吹捧,他们称赞莫迪为“世界级”政治家,这种叙事旨在将印度纳入美国主导的秩序中。
印度在印度洋的战略位置加上14亿人口,使其成为美国制衡中国的理想伙伴。然而,这种奉承却掩盖了与美国走得过近的风险。
莫迪因担心被中国经济的主导地位支配而拒绝参加“一带一路”倡议和RCEP,结果却适得其反。印度对华贸易逆差大幅上升,缺席这些框架也限制了印度的区域影响力。
与此同时,美国利用了印度的靠拢,而未能提供对等的利益回报,美国公司撤离印度以及如今不断升级的关税就是明证。
印美关系紧张的核心症结在于美国例外主义——即相信美国是最超凡的全球大国,有责任维护所谓“基于规则的秩序”。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放大了这一点,将美国的经济和战略利益置于盟友的抱负之上。
而印度也有自己的例外主义(植根于其古老文明和作为一个新兴大国的地位),并在全球舞台上与美国的愿景发生冲突。印度通过金砖国家组织及发展与俄罗斯、伊朗的关系来追求多极化世界,这挑战了美国霸权,并成为美国胁迫外交的目标。
亨利·基辛格的名言——“做美国的敌人可能是危险的,但做美国的朋友则是致命的”——用来描述印度的处境尤为贴切。美国试图限制印度的战略自主,确保其始终是一个从属伙伴而非独立的大国。
特朗普在贸易逆差、石油采购和开放农产品市场等方面的施压,旨在迫使印度政策符合美国利益,即使以牺牲印度的经济和战略主权为代价。
挑战与选择
印度未来面临艰难处境,选择有限且都充满风险。第一条路是维持现状,忍受美国的羞辱和压力,寄望于2028年后美国政府换上新的领导人。
然而,即使是民主党政府上台也不太可能显著偏离当前的美式霸权姿态,印度仍然面临美国持续胁迫的风险。
例如,2021年4月——拜登入主白宫不到100天——美国海军“约翰·保罗·琼斯”号驱逐舰就在印度专属经济区(EEZ)内的拉克沙群岛附近进行了所谓“航行自由行动”,此举被广泛视为对印度主权的侵犯。
第二个选项是追求多元化的合作伙伴关系,深化与俄罗斯、欧盟、英国及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联系,以增强战略自主。这需要通过经济改革提振内需,并寻找替代市场以弥补对美贸易的潜在损失。
然而,这条道路可能在短期带来经济损失,且要求大胆的政策转向,而莫迪政府一直不愿采取这样的行动。曼莫汉·辛格总理任内的印度计划委员会副主席蒙特克·辛格·阿卢瓦利亚(Montek Singh Ahluwalia)曾多次指出,在印度实施大胆的经济改革面临极大的政治阻力。
他有一个著名的观察结论:“印度国内在实施弱改革问题上存在强烈共识。”这反映了印度政治和社会层面存在反对激进改革的压力,往往习惯采取谨慎、渐进的改革方式。因此,莫迪难以立即推行激进改革。
第三条路是在短期内承受美国的关税,同时加大军事和经济投资,以逐步减少对美国的依赖。这需要长期规划和战略韧性,而印度当前面临的经济困顿可能难以支撑走这条路。
第四种更为激进的选择是转向区域合作框架,如“一带一路”倡议和RCEP,加强与中国及全球南方国家的关系。这需要莫迪克服国内政治阻力并解决与中国的安全关切问题,考虑到2020年的加勒万河谷冲突,这一前景充满挑战。然而,此举或可以提升印度的经济发展前景和区域影响力,利用好自身的印度洋战略位置。
3.jpeg
当地时间2025年8月19日,印度总理莫迪在新德里会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时表示,印中是伙伴而不是对手 图自:外交部网站
最后,一种理论上存在但现实中几乎不可行的选项是:效仿中国,对美国发动贸易战。但印度缺乏推行此类策略所需要的关键战略资源、科技和经济实力,因此这并不可行。相反,印度必须采取务实态度,借鉴中国的“韬晦”以及把握战略时机。
总而言之,一度被誉为战略伙伴的美印关系,已演变成一场关于胁迫和依赖的复杂博弈。特朗普的“胡萝卜加大棒”策略——在首个任期内以开放美国经济、防务和技术转让为诱饵吸引印度,第二任期内则施加经济与外交压力——已经暴露了印度战略自主的脆弱性。
莫迪政府的亲西方政策既高估了自身实力,又低估了美国的霸权野心,使印度陷入被动境地。要度过这场危机,印度必须重新校准其外交政策,平衡与美国、中国、俄罗斯及其他区域大国的关系,同时加速国内经济改革。
若应对不力,印度将面临沦为附庸国的风险,其成为一个独立全球大国的抱负也将遭受重挫。通往未来的道路需要印度政府展现高超的外交手腕、强大的经济韧性以及对印度在多极化世界中地位的清醒的重新评估。
(原文发布在《亚洲时报》评论网站,原标题:“莫迪拥抱美国的做法对印度造成严重负面影响。”译文仅供读者参考,不代表观察者网观点。)
4.jpeg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