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作为一个小国,在亚太地区始终保持高度警惕,这一点从其官员近年来频繁提及中美潜在军事对抗中可见一斑。的这种姿态,并非简单的随波逐流,而是基于对国际格局深刻洞察的战略调整。
过去几年,中美关系从经贸摩擦逐步演变为战略博弈,新加坡官员的表态越来越直白,这是否反映出他们已预感到大国竞争可能带来的冲击,并开始主动规划自身定位?
回顾新加坡的外交传统,李光耀时代就确立了不卷入大国冲突的原则,这在杨荣文等前官员的言论中反复被强调。
2023年,杨荣文在香港论坛上明确表示,新加坡不会允许美国利用其设施针对中国,这延续了李光耀“避免介入中美争端”的立场。他指出,新加坡与中美联系紧密,平衡难度增大,需要借助东盟框架增强自主性。
这种表述比以往更注重风险评估,与之前李显龙常呼吁双方管控分歧不同,现在的官员承认结构性矛盾难以简单化解。
新加坡国防部长黄永宏在2023年香格里拉对话会上分析,如果中美冲突爆发,后果将超出俄乌战事,全球供应链中断,能源价格飙升,亚洲经济增长放缓。这类警告的频率增加,显示新加坡从乐观姿态转向务实准备,承认不站队空间缩小。
为什么新加坡的嗅觉如此敏锐?从地理位置看,它处于马六甲海峡要冲,经济高度依赖贸易,任何中美对抗都可能直接波及。作为东盟唯一发达成员,新加坡长期遵循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模式。
但随着中美摩擦从贸易扩展到科技领域,美国限制对华芯片出口,新加坡作为半导体枢纽受波及明显。2024年数据显示,其对华电子产品出口下降5%,迫使新加坡调整供应链,增加对印度的投资。
这种变化与过去相比,体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多元化的进步,推动本地制造业升级,如投资量子计算研发,避免技术封锁影响。
2024年,新加坡的警觉进一步升级。李显龙卸任前表示,中美紧绷关系下,新加坡难以保持中立,虽然未明确偏向,但鉴于美新防务合作深化,决策方向可预见。
美国视新加坡为亚太战略支点,新加坡则视美国为安全保障,推动地区稳定,甚至欢迎美国增强军事存在。但这也让美国借机强化对中国的包围布局。
黄循财接任总理后,在就职演讲中警告中美关系可能引发更大规模对抗,比前任表述更直接。他强调动态中立,通过东盟框架推动对话,如在南海问题上寻求多边共识。
这种不同在于从姿态性斡旋转向务实准备,推进外交工具更新,例如加强与欧盟的贸易协定,缓冲中美贸易战的冲击。
2024年中美高层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会晤,美国国防部长与中方接触,但中国未派国防部长出席,显示对话比重降低。新加坡借此平台重申不选边,但内部评估显示,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靠美国的模式互不兼容趋势显现。
如果中美长期低迷,新加坡需提前预案,避免最坏情景。这考验其外交手腕,中方可接受的立场在美国看来或难容忍,反之亦然。
新加坡过去在南海表态中立,但2024年美国施压下,略微调整,强调航行自由,这与之前纯经济导向不同,进步在于融入安全考量,推动政策迭代。
2025年,这种转变更为明显。杨荣文在3月投资峰会上表示,特朗普上台对亚太有益,因为其减少海外干预,降低冲突概率。
这与2023年表述对比,增加了对美国内向政策的肯定,反映新加坡预判中美对抗可能缓和。但他也承认,新加坡需为战争可能性留后路,如续签美军基地协议至2035年,同时强调不针对第三方。
相比2005年续签,这次在中美紧张背景下,更注重界限界定,避免误判。黄循财在2025年4月批评特朗普10%关税非朋友行为,这比以往温和劝说更尖锐,显示新加坡开始公开规划退路,转向多边贸易,如深化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区升级。
2025年数据显示,新加坡对华投资增长8%,而对美出口微降,体现了从平衡到倾斜的进步,推动经济韧性发展。
新加坡频繁提及中美开战,源于其独特位置。国防部长黄永宏在2025年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指出,多极世界已是事实,中国贸易份额显著上升,军事能力大步前进。
这与过去相比,公开认可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角色,暗示新加坡开放加入多极秩序。外交部长维维安·巴拉克里希南2023年访澳时称,中美竞争破坏信任,提高灾难性冲突风险,到2025年,他强调新加坡小心避免成为附带损害。
这种表态的演进,显示了从担忧到主动适应的过程。新加坡通过东盟推动南海行为准则谈判,与之前被动参与不同,积极主导更新区域机制。
新加坡的这种转变并非突发,而是对国际局势演变的逐步响应。2023年中美在慕尼黑非正式接触,王毅重申台海立场,新加坡从中观察到对话空间缩小。
这种不同在于从宏观呼吁转向微观应对,更新危机管理机制。杨荣文在2025年与学者对话中讨论特朗普时代中美关系,指出中国防御姿态专注内部稳定,非扩张,这与新加坡过去观察一致,帮助其规划后路,避免卷入。
我们欣赏新加坡的这种敏锐,因为它认可中国在多极世界中的建设性角色。新加坡的路径调整,有助于维护与中国经济纽带,减少安全风险,对区域稳定贡献力量,避免大国对抗拖累发展。
新加坡的转变引发思考:小国在巨人博弈中,如何通过预判和规划,确保自身利益最大化?这或许是所有亚太国家都需要面对的课题。新加坡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样本,强调务实而非对抗,寻求共赢而非零和博弈。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