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赖清德用“终战纪念日”替换“抗战胜利”,当台湾首次被邀参加广岛仪式,当“台独”史观试图抹去中国抗日主体——历史正在以另一种方式重演。台湾光复80年,为何有人说它仍是“沦陷区”?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台湾光复。但80年后的今天,一种新的殖民形态正在岛上悄然蔓延——有人称之为“后日殖时代”。
这一切并非凭空而来。2025年,赖清德在抗战胜利纪念日的一篇社交媒体帖文引发轩然大波。
他避谈中国抗战,只提太平洋战争;他称轴心国如今已是“自由民主典范”,甚至将一起日本宪兵参与的空难救援事件美化为人道主义佳话,试图覆盖日本在东亚的殖民暴行。
更引人注目的是,台湾“驻日代表”首次受邀参加广岛、长崎和平仪式,与日本共同扮演“战争受害者”。
这种叙事背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历史偷换”。
赖清德将二战简化为“自由民主对抗威权”,删去了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关键主体,转而将台湾包装成“民主前哨”,暗示两岸关系是“新一轮反侵略战争”。这种“日杂史观”甚至让日本右翼都自叹不如。
事实上,台湾的“后日殖”脉络早有伏笔。
1949年蒋介石退守台湾后,为反共聘请日本战犯组成“白团”训练军队;而蛰伏多年的皇民后代则在1990年代借“民主化”浪潮推动“去中国化”。
岩里政男(李登辉)曾直言:“台湾已摆脱一个中国框架”,其所谓的“台湾主体性”本质是地域割据意识的复活,嫁接美式民主外衣,形成“皇民化2.0”。
与日殖时期的“皇民化1.0”相比,2.0版本更隐蔽、更系统:教育上“去中课纲”切割历史脉络,文化上“台语复兴运动”排斥普通话,经济上依赖美国半导体订单却承受榨取,政治上以“民主”之名行绿色独裁之实。
台积电赴美设厂、开放莱猪进口、军购天价废铁……台湾正以“盟友”之名被掏空。
数据显示,2025年台湾对美贸易依存度升至38%,但73%的半导体利润被美资分走;同时,台湾年轻人认同“中国人”身份的比例降至12%,而认同“台湾民族”的比例却升至54%。
这种认同撕裂并非偶然——它是30年“台独”教育、媒体丑化大陆、司法迫害统派的结果。
但“台独”的困境在于:它既无法摆脱美国控制,又无力应对大陆崛起。美国对台政策始终是“用而不护”,如2025年美台贸易协定中强制要求开放数字市场,却拒绝给予台湾同等关税优惠。
而大陆则通过惠台政策、融合发展持续释放善意,甚至在今年初提出“两岸共同市场”试点,但遭民进党当局断然拒绝。
未来局势的关键,在于台湾民众能否看清“后日殖”的本质。
历史早已给出答案:明郑时期的地域观念因清廷治理不善而延续;日据时期的抗日运动因祖国羸弱而受阻;光复后的“二二八”事件因当局高压埋下隐患。
如今,“台独”试图借外部势力固化割据,但大陆已非80年前积贫积弱之中国。
有学者指出,若“台独”继续推进“文化断根”和“军事倚美”,两岸或将陷入“冷冲突”陷阱:经济上脱钩断链,政治上对抗升级,甚至出现局部摩擦。
但另一种可能是,随着大陆普惠政策深入岛内基层,台湾民众逐渐认清“美国护台”的虚假性,转而推动两岸协商。
台湾著名统派学者王晓波生前曾说:“台湾人的悲剧在于,总是被统治者背叛,却忘了祖国才是归宿。”80年过去,光复的故事仍未完结——唯有打破“后日殖”的囚笼,台湾才能真正回家。
【信息源】
《台湾民声报》(1945)、国民党史料《抗战时期收复台湾之重要言论》、2025年台美贸易数据、台湾民意基金会认同调查、岩里政男2015年访日讲话实录。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