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美国高层明确告诉莫迪政府,印度不能和中国相提并论

麒元点评 · 昨天 21:37
白宫高层罕见替中国说好话,强调中国和印度“不一样”。屏幕上蹦出“区别对待”四个字,配的却不是惯常的强硬措辞,而是罕见的“给中国解释”。
事情的引线在能源,同样是买俄罗斯石油,为何对印度一顿猛敲,对中国却收起拳头?疑问在发酵,答案从财政部长贝森特那里给了个版本。他话里话外,传递了两个信号:一是对印度的“不爽”,二是对中国的“另当别论”。
1.jpeg

贝森特口气不软,他点了数字。冲突爆发前,印度从俄罗斯买的油,占比还不到1%。三年过去,直接窜到了42%。这幅曲线太陡,味道不对。他还造了个新词,叫“印度式套利”。意思很直白:低价吸进来,炼出来,卖到别处,赚差价。美国对这一套给出四个字,无法接受。
他说,中国不一样。冲突之前,中国13%的石油需求来自俄罗斯,现在是16%。只抬了3个点。换个角度,这说明供给结构在更分散,中国没有往某一个口子上猛冲。也就很难扣上“趁火打劫”的帽子。
另一条线里,鲁比奥也出来解释过。焦点还是关税。他点破一点:此刻对中国动手,代价太高,会推高全球能源价格。还有一个现实,欧洲盟友的顾虑得考虑。这话其实是给美国自己找台阶。不是不想打,而是暂时不合适打。
2.jpeg

两套说辞,没打架。贝森特盯着印度的投机操作,鲁比奥在给整体局面托一层布。一个盯细节,一个看盘面。你若只看其中一个,就会觉得怪。合起来看,逻辑就顺了:要敲的敲,要稳的稳。
前段时间,美国不停拿中俄合作说事。特朗普放过狠话,说要考虑对中国加惩罚性关税。声音够大,落地却慢。见完普京,画风一转,宣布,暂缓对中国加征额外关税。有人说变脸快。换个说法,这是找台阶下。要的是空间,不是立刻的冲撞。
这套操作背后,是经贸谈判的现实门槛。这个档口,贸然开打,很可能把已经铺好的桌子掀了。贝森特与鲁比奥接连出面,一主一辅,把“为什么对中国松,对印度紧”摆成一个叙事。说服的是外界,更安抚的是市场。
中国与印度到底“差在何处”,就数据层面,印度的进口占比从不到1%飙到42%,还叠加炼油再出口,这种走法带着明显的套利属性。中国那边,13%到16%,更多是稳住供应的策略。两条路径,带来的外溢效果完全不一样。前者扰动强,后者可控。
3.jpeg

欧洲对能源价格极其敏感,一旦把中国拉进制裁漩涡,油价哗地一声上去,欧洲的通胀立马冒头。这不是纸上谈兵,是切身之痛。美国要维持联盟体系,也要顾自己的经济预期,不可能装看不见。这会儿说一句“中国不一样”,既是现实判断,也是在维护自己面子。换句话说,把球稳稳摁在地上。
印度那边,局面就没这么复杂了,美国对美印经贸的依赖不深,敢用重锤。极限施压这套打法,特朗普很熟。目标很清楚,撬开关税壁垒,压一压价,顺带敲打一番“别在俄油上赚快钱”。有时候,不是对错问题,是谁更容易被顶。
于是,压力给到了莫迪政府。两国本月底要谈经贸的安排,被突然取消。美国把姿态放得更硬:先挨这一刀,谈再说。印度也没完全退,放话说美国的关税“不公平不合理”,还抬出一句,“你们自己每年也从俄罗斯买不少东西”。话不算难听,力道不够。面对美国,只讲道理,常常换不来结果。
4.jpeg

绕一圈又回到中国身上,过去这场关税战怎么走过来的,大家都记得。那些痛点,华盛顿也记得。现在反而是美国高层出来解释,为什么对中国要“区别对待”。表面像是在给中国说话,本质是在替自己护栏。中美谈判还在进行,局面大体稳定,不去点那根火柴,就是对自己最好的交代。
这场戏到现在,谁输谁赢还言之过早。但有一点很清楚:美国在努力把复杂局面分拆,哪里要强硬,哪里要稳住。所谓“对白宫的陌生感”,更多是对这种策略切换的不适。看久了就懂,它不是善变,它是算计。
中国的标签是“多元”,印度的标签是“套利”。这两个词会在后续一段时间里反复出现。一个是护身符,一个是拴绳子。谁能把自己的标签管住,谁就能把节奏掌在手里。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