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近期,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了自战争爆发以来最猛烈的一轮空袭行动。
无数自杀式无人机与精确制导导弹组成的“打击洪流”倾泻而下,不再局限于前线,而是直指乌克兰核心工业、能源和交通基础设施。
与此同时,俄军地面部队也配合展开攻势,开始向乌克兰纵深推进,目标直指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乌克兰国家经济命脉中的关键一环。
这座位于中部的工业城市原本是乌克兰赖以为支撑的制造与矿产重镇,集中分布着军工厂、冶炼中心和能源枢纽。
俄军之所以选择将其作为地面主攻方向,显然不是为了战术上的胜利,而是意图通过打断乌克兰的经济支柱,彻底摧毁该国的战争潜力。
当前局势下,一旦第聂伯罗地区失守,乌克兰不仅军事力量将遭受重创,连维持国家正常运行的基本工业能力也可能瞬间归零。
西方助攻
俄罗斯的战略目标已经远远超出了初期所宣称的“解放顿巴斯”。
从地理推进角度看,俄军正在尝试构建一条从边境直抵乌克兰腹地的“安全带”,通过切断交通线、摧毁工厂、占据矿产地,全面压缩乌克兰的战略空间。
如果说此前的战事还可称为阵地拉锯,那如今俄方的攻势已近乎是一场系统性压迫。
军事行动不再只为击败敌军,而是为了从根本上瓦解对方国家的抵抗意志,使其在物质与心理层面彻底崩溃。
而乌克兰目前面临的危机不仅来自东部战线的战火,也源于西方盟友态度的急剧冷却。
在俄军空袭正酣之际,欧盟悄然宣布收紧农产品进口政策,终止原本给予乌克兰的粮食免税待遇。
这一政策转变表面上是为了回应欧洲农民的“市场被挤压”抗议,实际上却在无声中切断了乌克兰当前为数不多的经济出路。
在乌克兰大量工业设施遭破坏、出口能力下降的大背景下,农业成为其创汇与维持财政的核心手段,如今这条生命线也被迫收缩。
更加讽刺的是,在西方高调“援乌”多年之后,近期却有媒体披露,英国和部分欧盟国家虽然公开支持乌克兰,却在能源交易方面悄悄保持与俄罗斯的经贸联系。
大量俄罗斯石油通过第三方转运渠道,最终仍旧流入欧洲市场,充当了普京的“战争基金”。如此“双面政策”不但侵蚀了对乌克兰援助的公信力,也给莫斯科在战场上的强硬姿态提供了现实支撑。
俄军之所以能大规模维持火力投送、不断推进,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着这些能源收入进行反哺。
与此同时,美国也开始对泽连斯基政府“亮出底线”。
特朗普公开下令暂停所有对乌军事援助,并以恢复援助换取乌克兰展现“和谈诚意”。
这番姿态在乌克兰国内引发极大震动——原本高高在上的西方支持,如今变成了带着条件与威胁的冷眼旁观。
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处境中,乌克兰领导层显得极为焦虑。泽连斯基开始释放出“可以考虑短期或永久停火”的信号,在社交平台上模糊地表达了对“和平的开放态度”。
乌如何退场
但显然,这并非出自战略主动,而更像是一种被逼到墙角后的求生姿态。俄军并没有因乌方示弱而减缓攻势。
相反,普京方面更倾向于“趁你病要你命”的战术选择。
此前曾有西方情报判断,若俄军能在秋季来临前稳固对第聂伯河东岸的全面控制,那么任何停火协议都将沦为对既成事实的承认。
更激进的分析甚至认为,俄军可能接下来还会沿南部推进,对敖德萨与哈尔科夫发起攻击,进一步压缩乌克兰剩余的出海口与战略要地,最终使乌克兰沦为一个被全面包围的“内陆国”。
至此,战争的走向开始分裂为几种可能:其一,是俄军宣布“特别军事目标已完成”,在控制第聂伯与东部重镇后尝试推进和平;
其二,是乌克兰凭借残余军力与部分西方援助在局部发起反击,但难以扭转大局;
其三,则是双方陷入消耗僵局,战争形式从全面对抗变为长期低强度的冻结冲突,而乌克兰则逐渐在国际援助与本国财政双重枯竭中沦为欧洲边缘地带。
无论未来选择如何,乌克兰作为一个国家的“完整”已经岌岌可危。
更严峻的问题摆在了泽连斯基政府面前:当军事防线逐步失守、经济命脉遭到摧毁、外部援助开始流失,这场战争还是否值得继续维系?
在国家存亡与现实妥协之间,是否还有一条红线可以坚持不退?
这不仅是一个军事战略问题,更是一道考验国家认同与政治勇气的深层拷问。
这场战争,从未只是俄乌之间的较量。
它早已牵动了整个西方世界的信任机制与战略意志。
而今,俄罗斯正稳步推进自己的目标,乌克兰却在每一个战场、每一个外交场合上,都显得力不从心。
如果说过去三年乌克兰靠的是“希望撑下去”,那么现在,它不得不面对的是:撑不下去的时候,如何体面地退场。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