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乌克兰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众鉴 · 2025-6-12 09:06:01
一、乌克兰的“天选之地”与独立初期的雄心

资源禀赋:乌克兰拥有丰富的矿产(煤炭、铁矿、锰矿)、农业黑土地及军工基础(航母造船厂、安东诺夫设计局),被寄予成为“欧洲粮仓与军事屏障”的厚望。
1.jpeg
矿产资源丰富
独立愿景:1991年,乌克兰以91%的赞成票脱离苏联,怀揣跻身欧洲强国的梦想,却未料到等待它的是一场持续数十年的“围猎”。
二、自废武功:布达佩斯条约的致命陷阱

条约内容:1994年,乌克兰在美、英、俄的怂恿下签署《布达佩斯安全保障备忘录》,销毁全部核武器,换取“领土安全保证”。
西方失信:补偿金实际到位不足30%,美国“拆弹补偿金”大部分流入军火商口袋。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时,美英将“阻止侵略”条款解释为“政治承诺而非法律义务”。
战略误判:乌克兰天真地相信西方承诺,提前7个月完成核销毁,却因此失去战略威慑力,沦为地缘博弈的牺牲品。
三、西方资本的渗透与“去工业化”

国企私有化:2004年,世界银行以“反腐改革”为名,迫使乌克兰开放115家战略国企。
荷兰壳牌以低价收购油气田,美国嘉吉控制28%黑土地,孟山都占领65%种子市场。
法律修改与产业崩溃:乌克兰为6亿欧元援助修改256项法律,取消农业转基因禁令、工业国产化率要求,导致哈尔科夫坦克厂等百年企业破产。
文化分裂:强推“去俄罗斯化”,激化俄语族群(占人口42%)与当局对立,为后续冲突埋下伏笔。
四、北约的“空头支票”与军火商的盛宴

北约东扩的欺骗性:2008年布加勒斯特峰会,美国隐瞒俄罗斯底线,诱骗乌克兰加入“未来成员国”计划。
2014-2021年,乌克兰军费暴涨400%,其中78%用于采购美国装备,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销售额增长17倍。
双重标准:美国既蛊惑乌克兰销毁核武器,又通过军售大发横财。
五、颜色革命:街头暴乱与国家崩溃

事件导火索:2013年底,乌克兰暂停与美欧经济合作协议,引发基辅独立广场大规模抗议,最终演变为暴力冲突。
警察下跪事件:金雕警察部队被迫向暴徒下跪,象征国家权威的崩塌。


2.jpeg
被西方颜色革命
政权更迭:2014年2月,总统亚努科维奇逃亡俄罗斯,新政府上台后陷入“上台-示威-冲突-下台”的恶性循环。
美国干预:解密文件显示,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ED)向反对派输送6200万美元,其中1200万用于训练示威者。
六、经济崩溃与社会撕裂

数据对比:人口减少超1000万,GDP未恢复独立前水平,通货膨胀率高达501%。
2020年购买力仅为1990年的68.6%,寡头财富增长超80倍。
寡头统治:前总统波罗申科资产从1.3亿增至16亿美元,其糖果集团独享欧盟免税配额。
前总理季莫申科掌控金融、航天、媒体等领域,1995-1997年资金周转超100亿美元,占GDP五分之一。
百姓苦难:国家机器沦为跨国资本工具,底层民众成为最大受害者。
七、战争与难民:文明的虚伪

战场现实:俄乌冲突中,乌克兰失去18%国土,百姓在战壕与难民营间挣扎。
难民态度:57%的乌克兰难民表示战后绝不回国,揭示“文明世界”的吃人本质。
价值观的讽刺:北约秘书长称乌克兰人为“共同价值观而战”,却无法掩盖其作为西方地缘博弈棋子的命运。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