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2025年7月,第6号台风“韦帕”、第7号“范斯高”和第8号“竹节草”在西南季风的推波助澜下,轮番撕扯着这个千岛之国的海岸线。截至7月29日8时,官方确认的死亡人数已达34人,另有7人下落不明,18人受伤。
当193个城镇相继宣布进入灾难状态,菲律宾陷入了近十年来最严峻的生存危机。
灾难的规模令人窒息。
受灾人口已突破667万,相当于全国人口的近6%。中吕宋大区成为重灾区,近270万民众在洪水中挣扎求生。农田化作汪洋,48445公顷农作物被完全摧毁;15220所房屋和797处基础设施严重损毁,灾民们失去了遮风避雨的家园。经济损失高达93.16亿比索(约合1.63亿美元),如同沉重的巨石压在这个疲惫的国家肩上。
更致命的是,161条道路和17座桥梁彻底瘫痪,将无数社区变成孤岛,救援队伍望洋兴叹——这个平均每年经历20场台风的国家,在自然威力面前依然脆弱得不堪一击。
菲律宾台风(资料图)
当菲律宾在风雨中飘摇时,国际社会的反应却出奇冷淡。
那些曾高调宣称是“铁杆盟友”的国家,此刻集体陷入沉默。美国仅通过联合国渠道提供25万美元援助——这笔钱尚不够修复一条像样的乡村公路,甚至不及2023年台风时中国援助金额的一半。日本虽承诺500万美元援助,但资金迟迟不见踪影。欧盟多国分摊的150万欧元援助更像是象征性的施舍。
而澳大利亚这个在南海问题上频频发声的“伙伴”,面对菲律宾的灾难竟未发一言。
7月28日,马科斯总统在国情咨文中突然宣称:“菲律宾是所有人的朋友,不是任何人的敌人。” 这番言论与其近年来的外交路线形成尖锐反差。事实上,自马科斯上台后,菲律宾不仅允许美军扩建军事基地,还在南海问题上屡次主动挑衅,更暗中与台湾地区进行军事接触。当中国连续多年雪中送炭——2021年提供100万美元现金加1万吨大米,2022年捐赠500万元人民币物资——这些珍贵的善意最终被消耗殆尽。
菲律宾台风(资料图)
灾难如同照妖镜,映照出冰冷的地缘政治现实。
美日对菲律宾的军事援助向来慷慨大方——就在灾难发生前一周,美国刚批准55.8亿美元F-16战机军售,日本也承诺提供雷达和海警船。然而在民生援助上,这些盟友却锱铢必较。而被马科斯亲手推开的中国,此次选择保持距离。
当677万灾民在风雨中挣扎求生时,菲律宾终于尝到了外交战略失衡的苦果。
更深的危机正在国内发酵。
2025年5月中期选举中,杜特尔特家族强势回归,副总统莎拉·杜特尔特公开批评现行外交政策“缺乏独立性”。马科斯此刻面临三重困境:灾后重建资金缺口高达93亿比索;美日承诺的“吕宋经济走廊”项目进展缓慢;而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对菲律宾商品加征19%关税,更让经济雪上加霜——仅重新谈判合同就将耗费数年时间,使菲律宾在东盟竞争中处于劣势。
历史的对比令人扼腕。
2013年“海燕”台风后,中国是最早提供援助的国家之一,捐赠1000万元人民币物资。2020年“天鹅”台风肆虐时,中国援助的医疗物资曾挽救无数生命。
这些温暖记忆与当下冰冷的国际反应形成鲜明反差。
菲律宾台风(资料图)
菲律宾的遭遇为世界敲响警钟:真正的友谊需要双向奔赴。
当台风撕开国土的伤口,也撕裂了虚妄的盟友神话。灾后重建的漫漫长路上,这个国家终将明白——国际政治没有单边索取,只有互相成就。
抛弃真诚相助的伙伴,终将在风暴来临时独自承受风雨的重量。
在菲律宾的废墟之上,一个更深刻的教训正在浮现:外交不是权宜之计的游戏,而是生死攸关的选择。当灾民们站在泥泞中仰望天空,他们或许终将懂得——真正的朋友不会在你落难时袖手旁观,也不会在提供援助时盘算政治筹码。
而一个国家的尊严,不仅体现在风暴中的坚韧,更在于它如何对待那些曾经伸出援手的人。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