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老挝阿速坡省溃坝事件撕开了发展中国家基建困局:要省钱还是要安全?
当韩国公司用缩短工期、削减成本的方案击败中国三峡标准时,没人想到暴雨来临时简易堆石坝会变成杀人凶器。
跨国基建博弈中,价格战背后往往藏着致命陷阱。
韩国SK公司的施工记录显示,他们在混凝土搅拌站实际产能只有设计值的65%。
检查报告里出现“为加快进度允许骨料含泥量超标”这种专业领域公认的危险操作。
对比中国方案中要求骨料清洗至含泥量低于1%的标准,相当于用普通沙土代替石英砂盖房子。
更致命的是洪水来临前三个月,现场监理发现溢洪道底板钢筋间距超标15厘米,韩国项目经理却以“不影响外观验收”为由拒绝对已浇筑部分返工。
水电工程专家翻出1975年河南板桥水库溃坝的教训——当时24米高的土坝在暴雨中垮塌,直接导致2.6万人死亡。
现代水坝设计中必须设置的应急泄流能力,在老挝项目里被韩国公司砍掉40%。
这种为降成本忽视冗余设计的做法,与三星手机电池爆炸事件中为压缩体积牺牲安全边界的策略如出一辙。
韩国企业似乎总在重复“技术冒险换取市场”的老路。
耐人寻味的是中国企业的反应。
南方电网拿下老挝输电特许经营权时,主动提出将韩国建造的剩余坝体纳入监控体系。
这种把竞争对手的烂摊子变成技术展示窗口的操作,比发声明谴责高明得多。
就像华为接收诺基亚遗留下的通信基站,用实际运行数据证明自家设备稳定性,市场教育效果远超广告宣传。
印度尼西亚的佳蒂格德大坝项目提供了正面参照。
当日本企业因地质问题退出后,中国电建接手改良设计方案,特意保留原日方施工的导流洞作为对比组。
现在这座大坝经受住三次七级地震考验,洞壁裂缝与中方建造的光滑面形成鲜明对比,成了活生生的技术展览馆。
或许老挝溃坝现场也该立块警示碑,把扭曲的钢筋和劣质混凝土永远钉在耻辱柱上。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