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篮大名单一公布,球迷血压又上来了。
五年三度无缘奥运,球队青黄不接的病灶始终没解决,这回郭士强直接甩出王俊杰、赵嘉义等五个国家队新兵蛋子打8月亚洲杯,属实是往油锅里泼凉水——炸锅了。
现在最大的矛盾是球迷既想看到新生代上位,又怕这些愣头青把国家队招牌砸了。
郭士强这手“伤病换血”的险棋,到底是破局妙招还是摆烂前奏,就看这些新面孔能不能把“板凳深度”变成“抗压强度”了。
现在最刺激的当属赵嘉义弯道超车事件。
广厦自家青训出来的球员,朱俊龙赵嘉仁两翼齐飞的时候,赵嘉义在饮水机旁坐了整年冷板凳。
租借青岛后数据直接从4.6分暴涨到16.8分,这剧情比《甄嬛传》还反转。
但看过青岛比赛就知道,刘维伟给他设计的“3D前锋自由人”战术,其实是把双刃剑——既释放了投射天赋,也掩盖了持球短板。
当年丁彦雨航从防守蓝领蜕变成MVP,靠的是每年夏天加练两万次持球突破,赵嘉义要想在国家队站稳,光靠定点三分肯定不够使。
更值得琢磨的是李祥波这种NBL老兵的逆袭。
28岁“高龄”进国家队,放在世界篮坛都算稀罕事。
但翻翻履历就发现门道:去年在广州场均7.8分6板的数据看似平平,可防守效率值排进CBA大前锋前五,单防周琦那场让后者18投仅6中。
郭士强这明显是复制辽宁时期李晓旭的用法——不要你得分,就让你当防守搅屎棍。
不过国际赛场的四号位现在都是能里能外的全能型,李祥波这种传统蓝领能不能跟上现代篮球节奏,真得打个问号。
说到新人培养的魔咒,王俊杰的处境最典型。
NCAA二级联盟的数据拿到CBA都不够看,但人家在国青打韩国砍过27+12。
当年王治郅、姚明都是20岁前就统治CBA,现在我们的苗子还在NCAA当角色球员。
日本那个混血前锋霍金森,大学时期就被规划进国家队陪练,现在成了世界杯篮板王。
咱们的年轻球员是不是也该早点接触国际对抗?
总不能每次都等老将伤退了才想起来练新兵。
高诗岩和雷蒙这俩老江湖反而成了X因素。
高诗岩在山东队当了三季劳模,场均38分钟把自己练成铁人,但国际赛场需要的是赵继伟那种十五分钟高能输出的微波炉型后卫。
雷蒙更惨,在八一队熬到解散,到首钢又给外援打下手,现在突然要当国家队锋线答案。
这俩人的剧本,活脱脱就是中国篮球人才断档的缩影——不是他们不够拼,是青训体系欠的债总要人还。
说实在的,与其每次大赛前搞这种“疼痛疗法”,不如学学欧洲那套人才孵化机制。
塞尔维亚男篮能让20岁的控卫直接打欧锦赛,人家从U12开始就有完整的国际比赛档案。
咱们的新人要么在俱乐部看饮水机,要么在NCAA打酱油,等国家队召唤时还是张白纸。
这次亚洲杯要真能冒出个把靠谱新人,建议篮协赶紧给人定制成长计划,别又像当年陈江华似的,惊艳完奥运会就给用废了。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