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为鹰卖命,吃抹干净:人去国空的乌克兰还能撑到明年吗?

文史档案室 · 昨天 17:14
缺钱又缺人,乌克兰还能撑到明年吗?
你要说它能撑到。
可它人口却实打实的减少了至少800万,人口外流,出生率暴跌,民众厌战情绪蔓延,国家已经快被援助缩水、兵源枯竭、经济凋敝、社会撕裂、前线无望给逼疯了。
你要说它能撑到。
可西方那边的军援就没断过,征兵办也仍在“强势征兵,各显神通”,任期严重超时的泽连斯基也硬撑着不下台,一副誓死硬刚不和谈的模样。
实际上,战火虽然燃在乌克兰本土,但掌握话语权的却不是乌克兰,它能不能坚持,能坚持到什么时候,取决于这五大极限生存条件:
男性青年大量流失,乌克兰还有补充人口和兵源的能力吗?
在消耗战与攻防转换中,乌军能否顶住压力,保住剩下的领土?
美欧援助锐减,两方来回扯皮,乌克兰还能被“输血”多久,还有血可输吗?
社会撕裂、民意变化、政治动荡,会不会加速乌克兰的败局?
谈判桌上迟迟没有进展,在俄罗斯坚决不让步的情况下,乌克兰又该何去何从?
这五个条件彼此交织、互为因果,任何一条的失控,都有可能只删档不重来。
1.jpeg

那残血到如此程度的乌克兰,真的还能坚持吗?
先说结论,大概率能。
“马前卒”虽然不争气,但只要还有利用价值,西方的代理人们就不会轻易撒手不管。这场拉锯战打到今天,乌克兰、俄罗斯、北约,有一个算一个,都已经陷入了下不来台的僵局。
俄罗斯这边代价惨重,退无可退,现在收手等于竹篮打水一场空,想要的都没得到不说,篮子还给丢了。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再难也只能硬着头皮上。
欧洲则是纯纯的冤大头,赔了夫人又折兵,做梦都想搞垮俄罗斯,这已经是夙愿了。
美国那边虽然出工又出力,但好歹能逼着泽连斯基一点点上谈判桌,签“卖身契”,只要停战,就能开始收好处。可问题是刺头们都不听话,特朗普也只能干着急。
那最没有发言权的乌克兰什么看法呢?
要继续打的是它,要停的也不是它。
在各方都满意以前,只能赌上把国运拼光的这最后一口气,硬撑到底。
2.jpeg

乌克兰的困局
要说乌克兰的人口和兵源问题,确实非常严重。俄乌冲突三年以来,乌克兰人口锐减了约820万,约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也由此迎来了自二战以来欧洲规模最大的难民潮。
去掉保密级别最高、保守估计几十万的死亡人数,剩下流失的700多万人,或非富即贵,或受过高等教育有过人之处,或年富力强有逃跑天赋。
他们大都跑到德国、波兰、捷克等国家安顿了下来,有吃有喝有工作。即便日后俄乌冲突结束,乌克兰重获和平了,他们能不能回来、愿不愿意回来也是两说。
伤亡惨重,年轻男性大量流失,这都不是最严重的,这些假以时日还能养回来,出生率降到谷底才是真正的暴击。在2023到2024年,乌克兰的死亡人数和新生儿人数比例都到3:1了。
社会动荡、经济压力、家庭分离,让年轻人结婚生娃的意愿非常低。
乌克兰已经成了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国家之一。而人是国家之根本,新生婴儿的出生人数追不上死亡人数,时间一长,在人口断层和社会结构失衡的压力下,乌克兰必定“国将不国”。
人都少成这样了,那前线还缺人怎么办?
这就轮到乌克兰征兵办“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无论是基辅、哈尔科夫,还是利沃夫、敖德萨,街头到处都是征兵广告。年轻人不够,就拉中老年凑数,连稚气未脱的少年都不放过。
而他们都知道,新兵上战场就是去当炮灰的。
逃兵役和没命,该怎么选,答案显而易见,于是一大岔儿乌克兰青年都“跑路”了。逃跑和花钱买命还只是基操,甚至还有给俄军发坐标“炸征兵办”这样的逆天操作。
逃兵役的人多,战场存活率又低,导致前线的乌克兰士兵长期不能轮换,很多人已经连续作战一年以上,精神状态临近崩溃,士气低落。
3.jpeg

这节骨眼上,偏偏泽连斯基还公开说——“只有胜利才能回家”。
没有人比前线的乌克兰士兵更知道真相,胜利就如镜花水月,不说绝无可能吧,起码也是遥遥无期。就算无人机产能再高,没人操作,不也是废铁一堆么。
开战以来,俄军在东部前线持续推进,乌克兰战前原本大约20%的领土都已被控制。乌军在缺乏兵员、装备老化、物资短缺的情况下,只能用有限的兵力拼命死守。
而战争对一个国家的破坏力是非常惊人的,尤其是劣势方。长期的消耗和苦战导致乌克兰通胀高企、失业率攀升、民众生活水平大幅倒退,全社会对战争的支持度迅速下滑。
根据一项民意调查显示,43%的乌克兰受访者表示,如果不涉及正式或法律层面的承认,他们愿意为达成和平协议,而接受俄罗斯对部分被占乌克兰领土的事实控制。
在近乎毫无胜利的可能性下,乌克兰人估计也想明白了,仇恨不能当饭吃,更不能救命。
4.jpeg

另一边呢,紧握权力不撒手的泽连斯基为了挽救颓势,弄了个换汤不换药的内阁改组,希望借此提升行政效率、扩大军工产能、缓解对美依赖、促进经济发展。
原第一副总理兼经济发展和贸易部部长——斯维里坚科,出任新总理;前总理什梅加尔调任防长;瑟比加留任外长,司法部、能源部等多部长也被调整。
但这些在乌克兰内部人士眼中,不过是职位的“重新洗牌”罢了,部委合并和人事调整将耗费数月,反而会加重官僚体系负担,导致政府工作陷入“长期瘫痪”。
这次内阁改组,就和前几个月乌克兰建“太空部队”一样,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但是美西方压根不在乎。
哪怕所有乌克兰人都打光了,经济严重倒退,只要土地还在,就可以换皮继续打。更何况乌克兰不是还有4000多万人么,坚持个3年5年不是问题。
就算拖,也能把俄罗斯拖死。毕竟他们从来就没把乌克兰当成“自己人”过,不过是利用俄乌过去的历史矛盾,用斯拉夫民族的鲜血为昂撒人的欲望买单。
到时候,人死了,土地和资源留下,自己没准还能由衷地说一句“孝心可嘉”。
5.jpeg

所以在达成目的之前,西方的援助不会停。
不过因为地主家的余粮也不多了,所以难免抠抠搜搜,补给充足肯定是不可能了,但也饿不死。另外在援乌这个问题上,美国和欧洲之间相互踢皮球也属于是常态化了。
美国出武器可以,但得欧洲花钱买,然后再转交给乌克兰。
这么冤大头的事,一般正常人都不会同意。但北约这个神奇的组织就不爱走寻常路,秘书长吕特都对着川普开口叫“爸爸”了,还有什么不可能?
一通摊派搞下来,也就希腊、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明确表态不同意。前三个国家在乌克兰问题上本来就不积极;法国则有自己的小心思,好歹位列五常,不愿一直被美国牵着鼻子走。
但架不住德国、芬兰、挪威、英国都自愿加入了“重新武装乌克兰”的队伍。尤其是德国,特别积极——德国总理默茨多次向特朗普表决心,说德国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因为二战的历史原因,德国一直以来都挺克制,前些日子却突然大动作加强军备,放宽了军队建设限制。今年5月默茨上任后,不仅保证德国将继续“大力”支持乌克兰,还要和英法美一起给乌克兰提供新的远程武器,甚至为了打造出欧洲最强的常规部队,不惜大规模借债。
连德国的民防部门都说要升级地堡和避难所,为未来几年可能发生的战争做准备。
德国国防部长也撂了狠话,说如果俄罗斯敢袭击北约,德军将毫不留情“杀死俄罗斯士兵”。
这套路,看着真眼熟啊,怎么看怎么像是贼心不死。
6.jpeg

不过眼下的德国,和“落榜美术生”时代不同,就算有这个野心也无处安放。
乌克兰的未来
除了依靠美西方的援助,乌克兰另一个最大的指望就是和谈了。
其实冲突一开始,俄罗斯和乌克兰几乎马上就开始谈判了。2022年春天,双方代表在白俄罗斯和土耳其碰了好几次,还真谈出了一个和平协议的草案。
协议大概意思就是:
乌克兰愿意保持中立、不加入任何军事联盟,也不发展核武器。
俄罗斯这边同意让联合国安理会的其他常任理事国,来给乌克兰提供全面的安全保证,剩下的比如乌克兰军队能有多少人、多少装备,本来打算让两国总统见面再聊。
可乌克兰代表刚回基辅,当时的英国首相——约翰逊就跑来游说,强烈建议乌克兰别签和平协议,继续打下去,还答应西方会加大援助。
一番拱火后,“和平协议”这个事就这么黄了。
7.jpeg

西方希望冲突继续,好让俄罗斯被拖住、被削弱,同时也让北约国家在军事合作上更抱团。
这就是美西方的真实目的,他们希望俄罗斯垮掉,但垮掉的速度又不能太快,因为这样一来,俄罗斯会转而跟中国和那些“全球南方”国家走得更近。
所以美西方给乌克兰的援助,只是为了让它顶住俄罗斯的进攻,没想让乌克兰在战场上真正的占优势。要是真想速战速决,早就打到俄罗斯本土了,何必给乌克兰下什么禁令。
到特朗普二次上台后,俄乌谈判变成了美俄谈判。
但是直到今天仍然一无所获。
前段时间,特朗普又下达了所谓的“50天通牒”,要求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停火,否则将对购买其能源的国家实施100%关税制裁。但俄对此并不买账,称有能力承受所有额外制裁。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俄罗斯相信,只要继续消耗,西方援助就会枯竭,乌克兰将被拖垮。
8.jpeg

德国想凭借军工产业提振经济,俄罗斯同样是这个想法,而且已经做到了。面对西方史无前例的全面制裁,俄罗斯经济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成功完成了向战时经济的转型。与初期的悲观预测相反,俄罗斯的GDP在2024年实现了增长 ,并预计在2025年继续保持温和增长。
不过,这种韧劲其实也挺脆弱的。
主要靠政府往军工领域砸钱、以及对少数几个重要国际伙伴的高度依赖。但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在没有获得胜利、得到想要的战利品之前,俄罗斯也同样不愿意现在就结束这场战争。
这场拉锯战,还且有的打呢。
所以,乌克兰极限生存的五大条件看似全面告急,且彼此负面影响不断叠加。
但只要西方贼心不死,它很可能会继续撑下去,也必须撑下去。除非出现“黑天鹅”事件,比如美国退出北约、俄罗斯内乱、中东全面战争,或者S3赛季提前开启等等。
9.jpeg

这场战争的终局,注定不会由某一场战役、某一次谈判、某一纸协议决定,而是由大国博弈的结果决定。与虎谋皮,无异于自取灭亡。
无论哪方胜利,乌克兰的结局都只有“不好”和“更不好”这两个选择。
留给乌克兰的机会,不多了。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