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作者:天狼
最近,印度与菲律宾在南海的高调互动引发了不小的关注。从菲律宾总统马科斯率10位部长访印、签署13项双边协议,到印度派出军舰与菲律宾联合巡航,再到“布拉莫斯”反舰导弹继续追加订单,一系列表面上密切的动作,似乎在表明:印菲正形成某种新的战略联盟,甚至有评论称,两国“狼狈为奸”,意图在南海制造新的地缘政治摩擦。但仔细剖析背后的动机和现实基础,不难看出:这更像是一场各怀心思、以表演为主的“政治秀”。
▲印度“布拉莫斯”超音速反舰导弹
菲律宾是印度“布拉莫斯”超音速反舰导弹的首个海外客户,2022年签下第一笔订单,至今已陆续完成两套系统交付,并传出计划追加采购至9套,覆盖吕宋至巴拉望的1200公里海岸线,意图打造对南海北部航道的“封锁线”。
这让印度极为振奋。对印度来说,“布拉莫斯”不仅是其少数几款勉强能出口的高端武器,也是军工系统“出口创汇”的王牌。2025年上半年,印度武器出口增长78%,其中“布拉莫斯”功不可没。面对国内经济和军事预算的双重压力,加快军火出口、分摊研制成本,成为莫迪政府的重要目标。
但“布拉莫斯”本质上仍是一款俄印合作的产品,核心冲压发动机等关键部件依赖俄罗斯,印度想要实现真正国产化仍有距离。而这款导弹技术虽名曰“超音速”,其体积庞大、部署不便,综合作战效能也受到质疑。菲律宾高价引进的系统,更多体现其对“拥有先进武器”的心理满足,而非作战能力的真正跃升。
更讽刺的是,菲律宾媒体甚至还鼓吹应采购印度的“阿卡什”地空导弹系统。然而这款导弹源自苏联上世纪60年代的萨姆-6改造版本,技术老旧、性能羸弱,在以色列早年的贝卡谷地战争中早已被打得满地找牙。印方花了30年才“半吊子”造出阿卡什,仍需依赖大型卡车布阵,堪称反辐射导弹的“完美靶子”。如果菲律宾真购入,恐怕中国空军会最先松一口气。
▲印度“阿卡什”地空导弹系统
对菲律宾而言,拉拢印度更多是对美日澳支持的焦虑使然。尽管与美国存在《美菲共同防御条约》,但美援数量有限、交付周期漫长,菲律宾在南海与中国摩擦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希望在美国外找到更多支撑力量。
然而印度显然并非可靠支柱。其军力难与美国同日而语,即便来南海,也是小心翼翼,避免真正涉入中菲对峙。此次所谓“联合巡航”,选择的是“联巡”而非“联演”,全程未发射任何武器,就是最明显的信号。印方的三艘军舰中,“德里”号导弹驱逐舰服役已近三十年,技术过时,更多是象征性存在。而菲律宾出动的“米格尔·马尔瓦尔”号与“何塞·黎刹”号两舰,排水量加起来还不到“德里”号的一半,所谓的“巡航编队”不过是一支临时拼凑的联合巡逻队。
更何况,菲律宾如今选择与印度“抱团取暖”,还有一层经济考量。马科斯此次访印还签署了30亿美元贸易协议,并希望扩大在农业、医疗、科技等领域合作。而美国关税新政可能令菲律宾每年损失上百亿美元出口,对一个依赖出口创汇的国家来说,不得不寻找更多经贸替代市场。
▲焦头烂额的莫迪
马科斯访印与印菲联合巡航几乎同步进行,显然是有意安排的一场“大戏”,而导演之一,正是当前焦头烂额的莫迪政府。5月以来,印度在巴基斯坦方向遭遇“布拉莫斯误炸”事件,阵风战机被巴基斯坦购买的中国歼-10CE击落的消息也传得沸沸扬扬。而在外交上,印度不仅被美国加征关税,还因未完全配合华盛顿战略而被特朗普“穿小鞋”。
在这种背景下,莫迪急需对外制造某种“强势”形象以对冲国内压力。南海问题成为他眼中最“安全”的舞台——这里既远离印度本土,不会招致实质性后果,又能通过“联演秀肌肉”迎合美国对抗中国的战略胃口,捞点面子与订单,甚至顺便给菲律宾卖几架“光辉”战机。
当然,印度并非真愿深陷南海局势,更无意为菲律宾火中取栗。当前,中印关系已现缓和迹象,印度撤销对华签证限制、苏杰生访华均说明莫迪并不想重回对抗老路。而南海上的这一轮“军演表演”,或许只是印度希望在博弈中“多一张牌”的权宜之计。
▲中国海军
从军事层面看,无论是“布拉莫斯”的部署效能,还是“阿卡什”导弹的荒唐性能,印菲之间所谓“加强防务合作”,并未真正提升菲律宾的军事实力。而在地缘政治上,印度并未表现出支持菲律宾对抗中国的政治意愿,更无意在南海开辟第二战场。
归根到底,印菲所谓“狼狈为奸”,更像是两国各自焦虑、互相利用的“政治交易”:菲律宾急于求援,不问装备质量;印度亟需出口,哪怕卖给不具备实战能力的国家。南海这场联演,看似热闹非凡,实则是“雷声大雨点小”的政治秀。
南海,不是他们刷存在感的舞台,也不是印度寻求经济与地缘突破的“后花园”。在真正的博弈面前,这些动作终究只是浮云。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