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
这两天极为关键,因为8月7日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对未达成关税协议的国家实施惩罚性关税的日子。而8月8日,是特朗普给俄罗斯“最后10天期限”的截止日期。
而在这两个日期之前,一系列重大事件接连发生。
首先,在8月7日之前,特朗普并未宣布对某些国家实施惩罚性关税。
然而,他宣布了对印度征收高达50%的关税,这是因为印度持续购买俄罗斯的能源。坦率地说,这也标志着印度和美国最近一段时间的贸易谈判破裂。
总体来看,美印关系正在经历阶段性的重大破裂。
在此背景下,印媒透露印度总理莫迪将于8月31日至9月1日访问中国,一方面是为了参加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另一方面则是对中国进行访问。
关键在于,这是莫迪近七年以来的第一次访华。
其实在2014-2016年,印度与中国的关系相当不错。然而,自2018年起,随着特朗普政府将印度纳入其“印太战略”后,中印关系急转直下。
那么,在美印关系出现阶段性破裂的当下,莫迪此次访华是出于实际考量,还是有更深层的战略意图?特别是他想在九三阅兵之前,结束访问并返回印度,到底意味着什么?
与此同时,大家都知道,美国的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已经结束了与普京的会谈。
8月6日,他与普京在莫斯科进行了将近3个小时的会谈。会后,双方都表示对此次会谈相当满意。
同时,特朗普与北约秘书长、英德两国领导人进行了通话,美国副总统万斯和国务卿鲁比奥在内的高级官员也在场。
通话中,特朗普透露可能最快在下周,与普京举行会晤。并且,下一次与普京会面时,泽连斯基可能也参加。
这意味着俄乌领导人将在美国的斡旋下,举行战争爆发后的首次会晤;也预示着美俄关系即将发生重大转变。
既然美俄关系要有重大逆转,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似乎已不能成为征税的合理理由,美国为何还要对印度施以重罚?
与此同时,特朗普再次对中国发出威胁,声称如果中国继续购买俄罗斯的能源,还将对中国征收高关税。
这与此前对印度宣布加征高关税的做法,似乎如出一辙。但这也有可能是特朗普在与中国谈判遇到困难时,释放的一种威胁之意。
在简短几句话的分析下,我们已经勾勒出了一个在地缘战略下,非常错综复杂的局面。
哪些因素是结构性的、本质的,哪些是表象的、策略性的或阶段性的?请听我慢慢道来。
01
首先,我们注意到美国和俄罗斯最近似乎达成了某种协议。尽管我们对双方的具体交易一无所知,但根据近期的背景分析,可以推断特朗普将竭尽全力,无条件地结束俄乌战争。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可能会与普京进行私下交易。普京虽然可能无法得到他想要的,但特朗普非常愿意帮忙。
比如说,普京要求把乌东四州,归到俄罗斯的主权范围之内。同时要求国际社会不但要在主权上,还要在其他一切问题上都承认克里米亚归属于俄罗斯。
实话说,这是普京在无奈之下采取的最后策略,也是为了保全俄罗斯颜面的最大策略。而在这个问题上,特朗普是愿意向普京妥协的,甚至愿意帮助普京对泽连斯基施压。
另一方面,泽连斯基实际上早已无心恋战。这场所谓的卫国战争,如果没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支持,乌克兰早就已经败北。
因此,泽连斯基现在既无心继续担任这个官职,也无意继续维持战争。哪怕是被当作“民族的败类”,泽连斯基也选择顺水推舟,反正他的总统任期已被无限期延长。
尽管目前处于战争状态下,但泽连斯基的合法性早已受到俄罗斯及西方国家的质疑。所以,三方似乎在此找到了一个达成共识甚至达成交易的基础。
这大概就是此次威特科夫在俄罗斯与普京会谈后,美俄双方都认为此次会谈具有高度建设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鉴于此,最早在下周三,美俄乌三方可能就会举行会晤,我们拭目以待。
当然,鉴于特朗普常常不按常理出牌,而且变化极大,未来一两周内可能也会出现许多变故。
在这个过程中,无条件停战只是表面现象。美俄关系的正常化,“二普”之间的惺惺相惜,才是问题的核心。
这一核心还会涉及中国,因为中俄关系相当密切。
如果美俄关系得到实质性改善,“二普”的关系也从惺惺相惜到战略共鸣,那么对中国肯定会产生影响。
02
下面,我们再讨论一下印度,以及印度与美国、俄罗斯以及中国的关系。
如我刚才所述,特朗普宣布了对印度加征了高达50%的关税。具体来说,是在原本已有25%关税的基础上,又追加了25%,这实际上是特朗普意气用事之举。
因为印度持续购买俄罗斯的能源,而特朗普在对俄罗斯的施压上,暂时还没有非常明显的成果。战争还没有停,“二普”的交易也还没有达成。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加上印度在之前的贸易谈判中出现了一些误判,比如在农业问题上开价过高等,惹恼了美国。
此外,近年来莫迪与特朗普之间的私人关系并不十分和睦,据印度内部消息,莫迪曾多次想给特朗普打电话,但最终都不敢打。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阶段性的化学反应。
表面上看,这个阶段性反应似乎反映了美印关系的破裂。然而,我要强调的是,这并非两国关系的本质。
我认为,一旦形势缓和下来,美国依然会拉拢印度,因为“印太战略”是其长期战略。
特朗普在2018年第一任期间首次提出“印太战略”,而拜登在其四年任期中予以延续,如今特朗普的回归也标志着这一战略的持续。所以,“印太战略”已经演变成为美国战略精英的集体战略共识和战略行动。
因此,印度对美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现在宣布的高达50%的关税,实际上是阶段性的、策略性的,是一个意气用事之举。
一旦美俄关系大幅反转,只要莫迪放下架子,愿意向特朗普做出妥协,那么印度和美国的关系将迅速恢复。
因此,美印关系的缓和接近是实质,而他们的闹崩、高关税等矛盾都是暂时的。
既然如此,我们来探讨一下印度与中国的关系。
正如我刚才所说,从2014年到2016年,中印两国的关系相当不错。
2014年,当时我在新加坡主持一场英文电视直播时,莫迪刚上任不久,他的私人顾问就出席了我的节目,并且表示了对中国的友好态度,还邀请了中方访问印度。
随后,中国领导人就于2014年9月份访问了印度。2016年的4月和6月,莫迪也连续两次到访中国。
然而,自2018年的洞朗事件和2020年加勒万河谷事件以来,中印两国关系急剧下降,从时间轴上看,这显然与2018年特朗普政府出台的“印太战略”有很大的关系。
在疫情后的最近一两年间,虽然中印关系似乎并未激化,却也并未出现过明显的反转。
在此背景下,莫迪此时突然要到访中国,显得尤为引人注目。客观上,莫迪的到访是为了参加上合峰会,但实质上,此次访问旨在访问中国,并与中方缓和关系。
那么,莫迪的这一举动是出于战略性考虑还是策略性的呢?显然,更倾向于策略性考虑。
我们参考美国与印度的关系,可以看到两国间的交恶是策略性的,而美国与俄罗斯关系的正常化则是战略性的。
同样地,印度对于与中国关系缓和的需求,显然也是策略性、阶段性的,而非战略性、长期性的,更不是结构性的。
相反,从中国方面来看,中国对于印度来访的态度则是战略性的,旨在缓和周边关系,这对中国而言至关重要。
印度,不过是一个思想不太清晰的邻国,有时会被美国拉拢,有时即便不被美国拉拢,也会经常在对中国的问题上反悔。
因此,中国人不会过分斤斤计较,反而会在关键时刻战略性地猛拉印度一把。
由此,无论是2018年-2020年我们在战略上的猛击一把,还是现在在战略上猛拉印度一把,其实都不是策略性的,而是战略性的。
这一战略考量,与其说是因为印度,不如说是为了我们自身的周边环境。因为当我们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展开战略性、长期性、结构性的战略博弈时,我们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
而现在,正好是“天上掉下了个馅饼”,虽然这个“馅饼”对印度来说是策略性的,但对中国来说却是战略性的。
最后,还有一个消息要告诉大家,英伟达CEO黄仁勋8月6日再次访问了白宫,这与不久前他在访问中国前拜访特朗普的情况相似。
上一次,黄仁勋在与特朗普会面后,对中国开放了H20的出口。这次,他从中国访问回去后,再次与特朗普进行会面,又会谈论什么呢?
想必上次黄仁勋是拿到了尚方宝剑,这次可能是向特朗普汇报他的中国之行,特朗普当然也会做一些所谓的面授机宜。
虽然具体的细节不得而知,但黄仁勋在国际地缘战略中的游刃有余,显示出了他的谋略和身段非常高超。
关于具体细节,我想在未来的1-2天内就会知晓。
最后,如果大家对世界之变、中国之变以及我们自身之变感兴趣的话,本周六和周日(8月9日-10日)晚上,请一定要进入我的直播间,我们不见不散,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与我展开互动。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