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发现?今天很多学生都穿着红白两色衣服上学,近期社会上的许多活动也喜欢穿上红白两色。
8月8日,总统、总理、资政、副总理等出席国庆活动
图源:黄循财脸书
在学校庆祝国庆。图源:Elaine美容养生
李显龙出席社区的国庆晚宴。图源:李显龙FB
8月2日,《从李光耀思想到新加坡模式》新书发布
不分种族、语言、宗教,团结一致。图源:二二姑娘
因为明天是新加坡国庆,大家高高兴兴热热闹闹庆祝新加坡独立60周年。
然而,六十年前的这一天,氛围可真不是这样的。
1965年8月9日中午,李光耀在记者会上潸然泪下
图源:网络
古往今来,独立时并非兴奋激昂、踌躇满志,而是潸然泪下、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大概只有新加坡。
1965年8月9日,星期一。当时,新加坡还是马来西亚联邦的一个州。
这天早上,州总理李光耀很早就起床。上午10点,新加坡所有电台节目突然中断,转而播放李光耀预先录制好的独立宣言——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分家了,新加坡从此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
独立仓促,庄重的《宣言》只能用普通纸打字
上面还有书钉和两个打孔
就在新加坡电台播放李光耀宣读《独立宣言》的同一时刻,在首都吉隆坡,马来西亚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在国会提出修改宪法,宣布新马分家,新宪法马上通过,雷厉风行,立即生效。
中午12点,李光耀在新加坡电台和电视台举行新闻发布会,情绪激动,在现场直播时,有一段几乎整整60秒,画面似乎静止了,只有李光耀的无言哽咽。最后,节目被迫暂停20分钟,等李光耀情绪恢复平静之后才继续。
李光耀无言哽咽的这60秒,成了历史的定格。
也成了新加坡人发奋图强的精神图腾。
今天,回顾李光耀无比痛苦的这60秒,不由得感叹,谁会想到这60秒,再后来的60年来,竟然铺成了新加坡的幸福大道?
从小渔村到世界级都市
经常听人说,新加坡独立60年,从小渔村发展成为世界级都市,是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回顾一下历史就知道,新加坡这个小岛一向是兵家必争之地,无论是受古印度文化影响的三佛齐王国、满者伯夷王国,或者是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马六甲苏丹国,都把这个小岛抢在手里。
1819年,为了跟荷兰人在东南亚争霸,英国人派了明古连总督莱佛士到马来半岛寻找合适的自由港,看上了新加坡。于是,莱佛士从苏丹和天猛公手中,用大量银元买下新加坡,开埠为自由港。
由于英国人采取了零关税的自由贸易政策,很快把新加坡盘活了。新加坡吸引了来自本地区、中国、印度的大量移民,在短短五年内,人口从1000人增长至1万人,贸易量的增幅更大,从40万西班牙银元暴增50多倍,达到2200万。
此后数十年,新加坡每一步都精准踩上政策和科技的步伐,一路高歌猛进。
首先是1830年代末,远洋货轮开始做商业航运,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这两者大大提高了航运和国际贸易的效率;其次是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放通商口岸,为本区域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并且允许华工合法出洋,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为新加坡这个新兴经济提供了重要的生产要素。
1851年,新加坡市区油画,右边就是1835年竣工的亚美尼亚教堂。图源:新加坡国家博物馆
到了1880年代,新加坡已经成为重要港口,转口贸易成为经济支柱,许多峇峇商人发家致富。同时,新加坡是马来半岛原产品如锡矿、橡胶的“东南亚工厂”及国际贸易中心。
不但如此,新加坡还成为了往来东西双方远洋轮船的燃料补给站。在那个还没出现“全球化”这个术语的年代,新加坡就已经在全球化的道路上迈开六亲不认的脚步,一骑绝尘。
1890年代的新加坡港。图源:英国政府
别的不说,连清朝北洋水师都三访新加坡,第一次是1887年,当时邓世昌等人从英国、德国接收订造的“致远”“靖远”等四艘战舰,在新加坡停留几天。后来,1890年、1894年,皆由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军来访。
如果新加坡只是个小渔村,北洋水师何必三次来访?
20世纪初的牛车水。图源:NAS
新加坡不但不是小渔村,而且,还是清朝第一个对外派驻领事的城市,足见其重要性。并且,早在一百年前,上世纪30年代,新加坡已经是本区域的商业与航运枢纽,以及国际橡胶交易中心。
一百年前的新加坡原来是这个样
许多我们所知道的名人,如陈嘉庚、胡文虎等,在30年代以前就是富甲一方的殷商,而林文庆、林义顺等,则是橡胶业的“四大天王”。
陈嘉庚在新加坡起家,他的“钟标”产品和商业王国,足迹已经遍布全球,在东南亚各地、中国设有分行,在欧洲、南北美洲、中东、非洲、澳洲则有代理处。
1925年,胡文虎的虎标永安堂,生意已经做到了美国金山。当时,虎标良药名满天下,至今,虎标万金油仍是外国游客在新加坡必购的手信之一。
在殖民地时期,为了充分发挥新加坡的商业和航运枢纽角色,英国人建设了新加坡港、新柔长堤、加冷机场。
1937年,加冷机场。图源:新加坡国家博物馆
在九一八事变之后,英国人感觉到日本的威胁,加大了对新加坡的军事建设,包括两个可以停泊5万吨战舰的军港以及登加、实龙岗等空军基地,丘吉尔称新加坡为“东方的直布罗陀”。这些军事设施,在新加坡独立之后,转为民用资产。
我再给大家补个冷知识。
1954年出口“金轮牌”贵州茅台酒
这是1954年出口的“金轮”商标贵州茅台酒,也是现存最早的贵州茅台酒实物。
1954年,中国总理周恩来率团参加日内瓦会议,宴客时用的就是这款酒。同时,他也把这款酒送给了喜剧大师卓别林。
但,这跟新加坡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仔细看看,在这款酒的顶部,篆体”贵州“字样的封口纸旁边,贴了一张红色字体的英文标签“Chung Nan Co Ltd Singapore”,说明它是由“重庆中南有限责任公司”外销到新加坡的。
如果新加坡是个小渔村,茅台酒为什么要外销到这里?
当然,在殖民地时期,新加坡存在各种问题,包括社会阶层严重不平等、居住条件脏乱差、疾病和火灾频仍,治安不好等等。
但,这并不掩盖新加坡已然是个国际都市的事实。
天降大祸,百废待兴
然而,这个国际都市很快就遭遇灭顶之灾。
日本军国主义崛起,1942年兽兵南侵,英军投降,新加坡沦陷。从此陷入悲惨与没落。
1945年,新加坡光复。但是,各种社会问题仍无法解决。战后出现婴儿潮,住房短缺、粮食不足、卫生条件差的问题更为显著;失业率高,人心思变,而且治安特别差,盗匪横行,时常出现名人富商被绑架的罪案。
上:50年代学生示威;下:50年代居住环境
图源:新加坡国家博物馆
即便到了1959年从英国人手中取得自治权,1963年与马来亚沙巴、砂拉越合并为马来西亚联邦,新加坡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仍未解决。
原来新加坡国歌用的是马来语
最可怕的是,不同种族之间互相猜忌,尤其在别有用心的政治人物的利用和煽动下,种族问题到了1964年达到了顶峰。
那一年的7月21日,在马来西亚巫统某些人物的煽动下,新加坡爆发华人与马来人之间的种族暴动。几天下来,23死454伤。
没过多久,9月14日,又发生种族暴动,12天下来,13死106伤。
1964年的种族暴动,是新马分家的导火索。
新马分家,陷入绝境
新马合并之后,最大的问题就是双方政治理念不合。新加坡要的是建设“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要求各个种族平等,但马来西亚要的是建设“马来人的马来西亚”,要求马来族必须享有特权与优待。
另一个问题是,1964年11月,马来西亚联邦财政部长陈修信宣布新税制。在新税制下,新加坡州虽然人口只有联邦的17%,承担的税务却是39.8%。同时,联邦政府下令关闭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
双方分歧越来越大,最终,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被逐出马来西亚联邦。
(海峡时报头版头条:新加坡被逐!)
独立之初,新加坡经济已是陷入绝境——国内市场很小,没有天然资源,农业无法养活本国人口,半数以上人口不识字,失业率平均9%,最高的时候是14%;70%人口住在拥挤空间,三分之一人口住在城乡结合处的贫民窟。当时,人均GDP只有516美元。
1971年,英军撤出新加坡。图源:网络
还有一个大麻烦是,1971年英国撤军。这对新加坡是个双重打击。
首先,当时新加坡武装部队才成立不久,尚不具备保家卫国的能力;其次,英国驻军与家属在新加坡的消费贡献了经济总量的20%,并提供了2.5万个就业岗位;英国撤军对新加坡经济是一大打击。
不过,在政府极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努力下,从1965年独立到70年代末,新加坡经济厚积薄发,到了80年代开始迸发惊人的活力,与韩国、台湾、香港并列为“亚洲四小龙”。
独立30年后,1995年,新加坡人均GDP达到3万5314美元,是独立初期的22倍;预期寿命则是76.3岁,比1965年长了近20%。
到了2024年,也就是独立近60年之后,人均GDP达到12万1161新元,是独立初期的77倍,而预期寿命比独立初期长了近30%。
这一切,被人称为“经济奇迹”。
吸引外资,发展经济
讲述新加坡经济奇迹的文章很多,本文就不详细介绍了。简单说,新加坡早年是通过吸引外资,创造就业和税收;有了就业,人民安居乐业,有了税收,就能发展教育、医疗、住房、国防与安全等等。
有了良好的教育、安全的外部环境、稳定的社会,就能更好的吸引外资。这一切,形成了良性循环,周而复始。
那么,新加坡是如何吸引外资?简单说,就是以下几个因素:
我就举其中一点来说明——契约精神。商贸与投资的一大基础是契约精神。
2020年3月,风声鹤唳,全球口罩紧俏,有些国家和地区于是禁止口罩、防护服等物的出口。新加坡有一家3M口罩生产工厂,但是,政府并没有禁止3M继续出口口罩,也没有征用它的生产线。为什么?
因为作为贸易国和全球制造业中心,新加坡坚持原则,不干预、不封锁、不征用外商的货源。这是对契约精神的尊重——契约是商业的命脉,尊重契约是新加坡受世人信任的根本。
正是因为具备这种契约精神,投资者有可预见性,他才敢在新加坡投资,他才敢跟新加坡做大生意。
还有一个因素,是社会安宁,人心求稳。大家都知道,新加坡有四个官方语言——华语、英语、马来语、印度的淡米尔语(中国称“泰米尔语”)。华人占人口的四分之三,但是,国语不是华语,而是马来语,这是对马来人作为原住民的尊重。
新加坡国徽、警徽、军队军徽、肩章上的字,都用了国语马来文
另一方面,新加坡把英语定为行政语言,是出于两个主要考虑。一、国际商业社会主要使用英语,有利与国际商业社会交流沟通;二、新加坡有华族、马来族、印度族三大种族,唯有选择中立的英语作为行政语言,不偏不倚,才对所有人公平。
正是对马来族的尊重以及对各族的公平,社会才有安宁的发展。有了社会的安宁,外商才敢来投资。
根据联合国资料,过去二三十年,新加坡吸引外资总体呈上升趋势,近年尤其如此。
放在全球范围来看,过去几年,全球包括美国吸引外资略有下降,而新加坡则是一路上升。
中国大陆是新加坡最大贸易伙伴,而美国,则是新加坡的最大外来投资。这两个国家,都是新加坡经济最重要的发动机。
在2023年,美国在新加坡的投资,就几乎占了总额的一半。榜首的其他几个合起来,还是跟美国有不小差距。
中国企业在新加坡投资也不少。在2024年,中国企业对新加坡全行业新增直接投资是117.9亿美元。
走出去,发展第二只翅膀
上文说的是吸引外资,“引进来”,创造就业,发展经济。
这还不够。到了九十年代,只靠“引进来”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全面发展的需要。
1997年8月31日,总理吴作栋致辞
这时,政府提出“发展第二只经济翅膀”,也就是中国人熟悉的“走出去”,现在换了个时髦的说法——“出海”。
从九十年代至今,新加坡企业大规模“出海”已有二三十年,越做越强。近五年,新加坡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几乎增长了50%,达到1万5230亿新元。
新加坡对外直接投资主要目的地为亚洲,之后是欧洲,然后是中美洲和南美洲,再之后是大洋洲,然后才是北美和非洲。
别的不说,仅仅在中国大陆,新加坡的投资就有苏州工业园、天津生态城、重庆互联互通示范项目这三个国与国之间的合作项目,还有更多的其他项目,例如广州知识城、吉林食品区等等。
从2013年起,新加坡连续12年是中国最大新增投资来源国。2022年4月,新加坡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中国累计最大外资来源国。2024年,新加坡新增对华投资106.9亿美元,同比增长9.2%;
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2025年世界投资报告》,在2024年,新加坡吸引外资达到1434亿美元,不但是亚细安(中国称“东盟”)之冠,而且仅仅新加坡一国,就比亚细安其他九个国家合计还要高。
这就不难理解为何这几年这么多外资企业重视出海新加坡,尤其中国企业。
中国企业家组团到新加坡探讨出海之道
图源:得到海外俱乐部
新加坡经济奇迹,究竟如何产生
这60年来,新加坡经济取得巨大成功,许多人称之为“奇迹”。
在我看来,这个“奇迹”有它的必然性。
这些必然性就是前文所提到的——契约精神、稳定安宁的社会、受良好教育的劳动力、具有远见的政府等等。
但是,如果只有这些要素,新加坡奇迹不会发生。
之所以发生这个奇迹,是因为有五个偶然因素。正是因为有了这五个可遇不可求的偶然因素,结合上述的必然性,才产生了所谓的“新加坡经济奇迹”。
这五个偶然因素是什么?
一、新加坡不但继承了英国遗留下来的基础设施、制度和理念,包括自由贸易的理念、任人唯贤的文官制度、法治精神、契约精神等等,而且把这些制度加以改良甚至改革,适用于新加坡,例如集选区制度、组屋制度。
二、从二战结束至今,美国一手创立了全球化体系,包括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等。今年六月,新加坡外长维文在阿斯彭安全论坛上说,美国虽是全球霸主,但是,由于它推动多边主义与全球化,让新加坡这类没有腹地、没有资源的城市国家,也能在全球体系中发挥作用,吸引跨国企业落户。所谓的新加坡经济奇迹,是借了全球化的东风,扶摇直上。
1996年,世界贸易组织首届部长级会议在新加坡举行。图源:WTO
三、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但让十三亿中国人受益,也让全世界受益,包括新加坡。中国是新加坡最大的贸易伙伴,新加坡是中国最大的外资来源国,也是第一个跟中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亚洲国家。正是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给世界各地包括新加坡,带来了经济增长的动力,也带来了价廉物美的商品和服务。
1994年,新中两国签协议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
图源:《苏州工业园区投资指南2007》
四、九十年代,冷战结束,各个大国全力合作拼经济,而且本地区没有发生重大战争与动乱,长达半世纪享有相对安全稳定的区域环境和国际环境,给予了新加坡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1965年,李光耀与内阁部长参加国会。图源:NAS
五、英雄造时势,新加坡有幸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偶遇了李光耀及第一代部长这些具有献身精神的不世出的人才,把新加坡人民团结起来、动员起来,同心协力谋发展,不但在新马分家之后的绝境当中生存下来,而且逆水行舟,奋力前进,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如果当时上台的是庸才,哪能有今天的新加坡?
100年后,新加坡还存在吗?
2012年,曾有人问李光耀,100年后,新加坡还存在吗?
他回答说:“100年后新加坡还存在吗?我实在不敢说。美国、中国、英国、澳洲——100年后,这些国家肯定还在。另一方面,新加坡从来不是个主权国家,直到不久前。”
李光耀接着说,在未来10到15年,新加坡的前途没有问题。再之后,那就得看未来一代人的选择了。
无论未来一代人怎么选择,如果新加坡当权的是个蠢蛋政府,李光耀说,“我万分确定,我们肯定完了。这个国家将不值一顾。”
今年,是新加坡独立六十周年。六十满满一甲子,新加坡从第三世界的没落,昂首挺胸走进了第一世界的辉煌。
今年,是李光耀逝世十周年。这盛世,如你所愿,国泰民安,和谐宁谧。
但,100年后,新加坡还存在吗?
读者朋友们,您说呢?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