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焦头烂额的莫迪,还在给中国“上眼药”,这次访华必须让他清醒!

猫眼观史 · 6 小时前
7月底到8月初,特朗普对印度的动作可谓一波接一波,印美关系迅速降温。
7月31日,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对印度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加收25%的额外关税;
8月6日,又以“印度持续大量购买俄罗斯原油”为由,再加一道25%的附加税。
这样一来,部分印度商品的总税率最高直接飙到50%,一跃成为美方主要贸易伙伴中关税最重的国家之一。
面对这套“连环拳”,莫迪政府表态称,将尽一切努力保护国内产业和就业岗位,并批评美方做法“不合理、不公正”。
1.png

从印度媒体和经济界的反馈来看,政府的对策大体有两条:一边继续和美国就关税豁免、排除清单进行技术性谈判,争取重点行业的缓冲期;另一边加快寻找替代市场,把对美出口部分转向中东、东南亚、欧洲等地,并推动国内市场消化一部分产能。
多家金融机构也提醒,如此高的税率势必会挤压“印度制造”的出口空间,增加企业的融资难度。
能源问题让关税冲击更明显。过去两年,印度炼油厂依靠俄罗斯低价原油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如今在特朗普关税和制裁的双重压力下,一些国有炼厂不得不降低俄油比例,寻找其他供应渠道。这不仅是出于对未来制裁风险的担心,也因为俄罗斯方面的价格优势开始缩小。
在这种压力下,莫迪开始多方布局。
一方面,他在国内强调不会在农业、乳制品等领域轻易妥协,稳住国内民意;
另一方面,他积极寻找新的外交舞台,既要展示印度的存在感,也想为自己争取筹码。
最近最引人注目的动作,就是即将出席在天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中方已在8月8日确认,莫迪将于8月31日至9月1日访问中国,这将是他7年来首次访华,中方对此表示欢迎,并希望峰会能推动组织成员更加团结、合作、务实。
2.jpeg

不过,中国还是要有所提防,因为莫迪即便被关税冲击的焦头烂额,但依旧还能“分身”搞事情,给中国“上眼药”!
这主要体现在莫迪在南海的举动,就在菲律宾总统马科斯访6日问印度期间,两国海军首次在南海举行联合航行,地点在菲律宾专属经济区内,持续两天。
这个安排不仅时机巧妙,还带有很强的政治信号:印菲要把战略伙伴关系搬上水面“秀”给外界看。这既迎合了菲律宾想“多拉帮手”的心理,也让莫迪在印太叙事中多了一份重量。
菲律宾暂且不谈,但是这件事对于印度来说,不仅带来军售收入,更是它向外界展示军工能力的一次机会。印菲的这波互动,可谓一拍即合,谋划深远。
中国对此已经明确表示反对,强调争议应由直接当事方通过对话解决,不欢迎域外国家搅局。与此同时,中方也用例行巡航和执法行动表明了态度:在涉及主权和安全的议题上,中国不会缺席。
印度并非南海争议方,对其来说,这片海域既不是安全核心,也不值得投入过多力量,但此举无疑破坏了地区稳定,更何况接下来打算访问中国。
3.png

明眼人都知道,莫迪访华那是被逼到墙角迫不得已的行为,他这次来谈什么、怎么谈,无论如何,必须要让莫迪清醒的知道印度目前的处境。
这场会晤有三个背景:印美贸易摩擦升级、印菲在南海的联合行动、以及上合峰会这个多边平台提供的议题空间。可能涉及的讨论范围会很广,从边界管控、经贸合作到人员往来,都会被摆上桌面。但南海问题和第三方军事合作,必须在会谈中讲清楚、划好界限。
之所以要让莫迪“清醒”,是因为印度的外交策略一直带有强烈的摇摆性:在美国面前强调“战略自主”以抬价,在中国面前谈“互利共赢”以争取利益,然后在多边组织里左右试探、尽量多拿好处。这种做法对印度来说是争取利益的方式,但如果中国不明确底线,就可能被对方反复消耗。
具体来说,边界问题是政治基础,南海是敏感领域,经贸是稳定器。三者既要分开管理,又要相互制衡:在边界上,坚持既有共识和管控机制,防止摩擦升级;在南海上,必须明确印度不是争议方,不应以任何形式介入主权争议;在经贸上,可以合作,但要按账本办事,确保承诺能落实。
如果印度没有足够的诚意,这次还是不要来中国。
有人就问了,明知道莫迪是带着关税伤疤来访华的,是寻求帮助的,为什么还要给印度合作的空间?
4.png

这就是我们国家的厉害之处,因为有空间才有筹码。用可核实的合作换取可管理的分歧,比一味对抗更有效。而如果印度在南海不断刷存在感,中国完全可以同步收紧合作,让对方明白摇摆的代价。
综上,中印美三方都有自己的考量,特朗普对印度的这一轮关税和施压,其实目的很直接,就是要印度妥协。莫迪为了国内选票和国际形象,才会一边硬顶美国,一边在南海做秀,还要跑来中国谈合作。但这些表演并不能改变现实:如果边界和南海问题处理不好,经贸合作也很难有长期稳定的前景。
因此,这次访华,中国既要礼节周全,也要让莫迪清楚自己的处境,让他明白不是所有的算盘都能如愿打响。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