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六六鳞
编辑 | 六六鳞
《——【·前言·】——》
空袭的火光刚落下,伊朗的天空依然喧闹,却没见中俄的军机或舰艇驰援。朋友圈里关系热络,现实中却是另一番算计。加入上合、进了金砖,合影握手都有,真到被打的时候,怎么没人来帮忙?答案不只在外交辞令里,还藏在多边合作的结构里。
热络背后的“边界”
在多边会议的合影里,伊朗的身影越来越常见。2023年夏天,它正式成为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国,几个月后又在金砖峰会上亮相,成为新成员之一。两个舞台都不缺高调的欢迎词,能源、贸易、交通合作被反复提及。
多边合作的好处显而易见。伊朗在面对西方制裁时,可以借助上合和金砖的平台扩大经贸往来,拓展新的投资渠道,还能在外交场合获得更多政治支持。这对长期承受外部压力的德黑兰来说,是重要的缓冲带。
不过,这些机制的合作范围有明确边界。无论是上合还是金砖,都不是军事同盟。它们没有类似北约的第五条款,也就是说,没有义务在成员遭受攻击时出兵援助。成员国之间的军事合作更多停留在反恐演习、情报交流或武器交易的层面,而不是直接的共同防御行动。
伊朗并非不清楚这一点。多年来,它在对外政策中始终强调“战略自主”,既不想完全倒向某一方,也不愿让安全保障依赖单一伙伴。与中俄的合作,是互利的项目合作,而非签订同盟契约。
在俄乌冲突等全球议题上,伊朗的立场也显示出与中俄的差异。它在联合国大会的一些关键投票中采取弃权或模糊表态,避免被卷入超出自身利益范围的冲突。这种立场让它保持外交灵活性,却也意味着在需要外部支援时,难以获得无条件的军事介入。
这一背景决定了,当空袭来临时,中俄的反应更多是外交上的。谴责袭击、呼吁克制、支持通过政治途径解决争端,这些是多边框架下可以预期的回应。直接派兵介入,不仅超出了合作协议的范畴,还可能引发更大的地区局势变化。
这种“热络有边界”的关系,在和平时期不显山露水,遇到安全危机时才被看得格外清楚。对伊朗来说,这并不是盟友背弃,而是规则本身从未承诺过的事。
空袭与算计
空袭发生的那一刻,伊朗的防空系统启动,防务部门迅速给出反击声明。局势紧张到外界以为会引发更大规模的军事对抗。德黑兰街头的气氛凝重,国际媒体的标题充满警告意味。
中俄的回应几乎同步出现。两国外交部门对袭击表示关切,强调尊重伊朗的主权,呼吁各方克制,避免局势升级。这种表态在国际外交中并不罕见,尤其是在多边合作框架内,通常不会贸然越过军事介入的门槛。
原因很现实。中俄与伊朗的合作重点在能源、贸易和地区稳定,直接军事介入意味着承担额外风险。对于中俄来说,卷入地区冲突可能影响自身在更广泛区域的外交布局与经济利益,还会增加与西方阵营的直接摩擦。
伊朗也有自己的盘算。它在中东的安全战略是建立在自主防御的基础上,通过导弹、无人机、防空系统等手段实现对威胁的直接回应。在军事层面,它并未向中俄提出即时援助请求。这不仅是出于现实可行性的判断,也是为了避免在防务领域失去自主权。
多边组织的性质也决定了这场空袭后的互动模式。上合组织以反恐、安全合作为名,但集体防务并不是它的核心功能。金砖更是一个经济合作平台,安全议题基本不涉及军事行动。这意味着,即使舆论中有“为什么没人来帮忙”的疑问,从机制上说,这种期待并不符合事实。
伊朗的外交策略在此刻显得双刃。一方面,它通过加入多边组织获得了更广阔的国际空间,在制裁环境下争取到经贸支持和外交舞台。另一方面,当面临军事威胁时,这些组织无法提供即时的硬实力支撑。
空袭之后的局势并没有立即失控,部分归功于伊朗的反应节奏,也得益于中俄等国在外交上发挥的缓冲作用。这种缓冲并非毫无价值,它能延缓局势升级,为伊朗争取时间去调整防务部署和外交策略。
被轰炸而无人直接驰援,不是友谊破裂的标志,而是现实国际关系的一面镜子。多边合作的承诺与实际能力之间,总存在一条清晰的分界线。伊朗在这次事件中,再次用行动向外界解释了这条线在哪里。
增产的算盘与利益的裂缝
八月的OPEC+会议成了看清伊朗立场的又一次机会。会场上,各产油国围绕“增产还是限产”激烈拉扯。沙特和阿联酋力推增产,理由是市场供应紧张、价格过高。俄罗斯口头同意原则,但因港口、运输和炼化能力受限,实际能增加的产量有限。
伊朗的态度干脆,直接表态支持大幅增产,还提前与几个亚洲买家沟通好供货安排。对伊朗来说,这不仅是赚快钱的机会,也是利用地缘变动抢占市场的窗口期。被制裁多年的能源出口终于有了喘息空间,任何放过机会的想法都被搁置。
问题是,这样的选择不可避免地踩到了俄罗斯的脚。俄罗斯原本依靠打折的原油在亚洲维持出口份额,如今伊朗在价格和交付上都能给出更灵活的条件,让部分买家转向。对莫斯科而言,这是一种“友军竞争”,既无可奈何,又难以公开抱怨。
能源竞争之外,还有利益错位的现实。俄罗斯希望OPEC+的增产节奏放缓,以免油价大幅下滑影响财政收入;伊朗则更倾向于利用现阶段的高需求套现,即便价格略降,也在可接受范围。双方的战略周期并不一致。
外界很快将这种裂缝与六月的轰炸联系起来。增产决定公布时,距离冲突结束不到两个月。有人开始质疑,俄方在伊朗最需要支援的时刻保持观望,是否与这种市场竞争心态有关。虽然没有公开证据,但这种猜测在能源圈流传很广。
伊朗国内舆论也出现分化。一部分人支持增产,认为这是突破制裁、增加收入的难得机会;另一部分则担心,与俄罗斯的裂痕会让伊朗在安全领域更加孤立,尤其是在面对以色列和美国的军事压力时。
经济和安全的天平,很少能完全平衡。伊朗在能源市场上的主动权,换来的可能是盟友在安全上的被动回应。增产的算盘打得精明,却在外交账本上多了几行未结的负数。
没有驰援的结局
回看六月的冲突,伊朗在战术上没有被击溃,反击行动保持高频率,导弹和无人机都成功穿过部分防御。但在战略层面,缺乏外部军事支援的现实不容忽视。
俄罗斯的支持停留在外交口头和公开谴责,既不提供防空援助,也不调动军事资源进入战区。这种选择一方面是出于自我战略考量——俄方在其他方向承受的压力已经很大;另一方面,也是对伊朗近期外交与经济路线的一种“保持距离”的回应。
伊朗与中方的关系依旧稳定,但中方一贯主张通过外交渠道解决争端,不会在中东卷入军事对抗。在这种局面下,伊朗的防御网几乎完全依赖自身资源。
危机过去后,德黑兰内部不得不重新审视所谓“战略伙伴”的含金量。条约和合作声明固然重要,但缺乏防御条款和实际执行力的文件,在关键时刻无法转化为实质安全保障。
缺席的驰援让外界更清楚地看到,伊朗坚持独立路线的代价之一,就是在面对高强度军事威胁时,不能指望盟友无条件介入。无论是俄方的谨慎,还是伊朗自己的选择,结果都是同一个——在战场上独自承受冲击。
能源上的竞争、外交上的不完全一致、条约上的非防御性,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解释了为何轰炸时朋友圈一片静。伊朗用增产、用独立立场换取经济利益,却也让自己在安全层面站到了孤岛上。
中东的局势一向多变,今天的伙伴可能明天就成了竞争者。伊朗的经历提醒人们,国际关系从来不是简单的“朋友”或“敌人”,而是不断变化的利益网络。轰炸的火光灭了,但那21天的安静,已经成为它与盟友关系最直接的注脚。
分界线会继续存在——经济、能源、政治支持在这边,直接军事防御在那边。伊朗已经在这条线上走得很熟练,这次空袭事件只是又一次提醒:朋友圈再大,也不能替自己挡子弹。
在可预见的未来,这条分界线不会消失,反而可能因为国际局势的复杂化而更加清晰。伊朗的选择,是在这条线的两侧同时布局,让经济与防务各自找到最稳的支点。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