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仲言,越南高平省高平市人,原越军第一军区第26军参谋部通信处军官。1979年我军发起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时,他是初中9年级学生,亲历了高平市老百姓躲避战火的全过程。下面,就是陈仲言对1979年2月18日和19日,也就是战争第二天和第三天逃难经历的回忆。
1979年2月18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各家各户就都醒了,其实是冻得实在睡不着,只好起来生火取暖。整个上午人们都在等待新的通知:是否需要继续撤离?此刻枪炮声已清晰可辨,似乎来自茶灵或河安方向。下午2点左右,口信传来:今天傍晚前,大家可以回家取昨天没有带走的物品。
于是家家户户都派人回去搬运值钱物件。从临时避难所到市区约6至7公里路程,基本全靠步行。刚出发约15分钟,市区方向突然火光冲天,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仿佛就在头顶炸响,那是中国军队对市区进行的首轮炮击。后来才得知:攻占河安后,他们立即用火炮轰击市区,校准弹着点。
谁知炮弹竟精准命中目标,我们的高平市中学的教学楼被炸塌了三分之一。原以为整栋楼都会化为废墟,神奇的是残存部分竟完好地挺立到战争结束。如今校友们仍能看到当年修复的痕迹。这轮炮击让逃难的队伍彻底陷入混乱:父母寻子、丈夫找妻、儿孙呼唤祖辈的哭喊声交织成一片。折返取物的人群与逃难洪流搅合,孩子的嚎哭、父母的呼唤全被炮声淹没……最终无需任何人指挥,人流如惊弓之鸟四散钻入山林。一场充满牺牲、失散与悲痛的漫长逃亡之旅,就此拉开序幕……
我们家都是大人,我是老幺所以还不至于妻离子散。我朋友家逃难时各奔东西,等重新聚齐时发现老奶奶不见了。老太太快八十岁了。那时大家才互相埋怨。可这能怪谁呢?枪炮声震耳欲聋地响着,谁不是惊慌失措地只顾逃命。过了很久才找到老人。由于被逃难人群推挤,老太太跌进河堤一个深坑里爬不上来,也喊不出声。当天晚上老人家就去世了。
我家和约五六十户人家一起往南逃进森林。逃跑时只要有小路就走,根本顾不上辨别方向。走到半夜,实在累得不行,大家互相招呼着暂停休息,想打听接下来的路线和方向。在这深山老林里,又能问谁呢?累得筋疲力尽走不动了,总得煮点东西吃。于是各户决定在这片空地停下休息做饭。好在森林里柴火和水源现成,不到一小时就吃上饭了。
没带米的人家就蹭别家的饭。那时候人情味真浓,什么都不计较,能帮什么就帮什么。大家估摸着已经跑出老远,后来才知道,整个下午加晚上,整队人只走了四公里。吃完饭后,逃难队伍聚在一起商量今晚计划,分配人手轮流守夜防野兽和歹徒。队伍里原本素不相识的人们,此刻却显得如此亲密无间。
第二天结束了,这是1979年2月18日,一个充满恐慌与艰辛的日子。那天夜里,逃难的人群依然络绎不绝地前行,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该去哪里。每当一队人经过,大家就会互相打听战况消息或失散亲人的下落。有些队伍停下来和我们一起休息,也有些队伍只是稍作停留,就又匆匆忙忙地消失在夜色中。
翌日拂晓,天刚蒙蒙亮,众人便相互招呼着起身继续撤离。依旧沿着山间小径前行,翻越无数陡峭山崖,即便是推一辆自行车过坡,也得三人合力。蹚过两条齐腰深的溪流,浑身湿透仍要咬紧牙关坚持赶路,生怕掉队、生怕与家人失散。我们这支队伍最终抵达一个叫帕耍的少数民族村寨,寨子里仅有六户人家。当我们到达时,已有许多逃难家庭在此歇脚。不少人打算就此止步。询问村民才知,此处距高平市约十三公里,这意味着我们奔波两日仅行进了十三公里。在这里,我们听到了许多关于战况和撤离形势的消息。
首先是2月19日中午,一辆中国坦克不知何故竟从东溪方向径直驶往高平市,全程未被拦截。进入市区后,有两三名事先潜伏的华裔分子跳上坦克引路,企图占领位于那端山上的广播电台。直到此时,我军才察觉这是中国坦克。驻守清山区的部队用B41火箭筒将其击毁并俘虏车组人员。审讯后才得知,该坦克本属进攻东溪镇的部队,在遭遇我军顽强抵抗、多辆坦克被击毁后,这辆坦克惊慌失措地沿着无人防守的路线一路逃窜至高平市。
从高平市到东溪镇约40公里路程,蹊跷的是他们在沿途居然没有遭到任何阻拦。至于那三名华裔,实为间谍组织成员,见到同伙坦克便欣喜若狂地前去引路企图占领广播电台,未及行动就被我方擒获。其头目杨梅森(园甘街牙医铺老板、同班同学杨丽曼之父)亦在其中。
虽然疲惫,但听到这样的战斗故事,我们都忍不住凑近倾听。这时约一个排的自卫民兵来到村寨驻扎,命令所有村民必须疏散进森林,躲藏到岩洞或树木茂密处。因为有情报显示今晚或明日可能有中国侦察兵经过。中国军队行军时总会先派侦察小队探路。于是各家各户又得拖家带口躲进村寨周边的深山老林。民兵再三强调:严禁生火做饭、严禁大声说话、严禁打开收音机。接到必须撤离帕耍寨躲藏以避开侦察兵的命令后,各家各户又陷入新一轮的混乱与喧嚷。
706车驾驶员刘燕辉
说明:陈仲言所说的那辆孤身挺进高平市的解放军坦克,是第42军坦克团3营的706车(2排长车)。2月19日中午,他们勇猛快速地冲过了博山南侧的9号桥之后,在行驶途中被越军火箭弹击中,二炮手杨炳南身负重伤,排长兼车长谢荣生牺牲,一炮手郑海石主动代理车长职务,一边用电台向上级报告情况,一边指挥驾驶员刘燕辉高速向高平市前进。
下午14时,706车冲进已经成为空城的高平市,由于迷失方向,在通过了市区西侧的献河大桥之后,开上了西南侧约2公里处的316高地。越军用40火箭筒从四面八方打来,郑海石和刘燕辉被迫携带冲锋枪和手榴弹下车战斗(杨炳南重伤后牺牲)。706车先后中弹16发被击毁,炮塔也被剧烈的爆炸掀翻在地。郑海石和刘燕辉在返回寻找部队的过程不幸中落入敌手。706车是因为迷失方向才上了316高地,陈仲言所称有华人作为内应,意图引导坦克攻占广播电台一事并非事实。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