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是谁?不少人觉得就是那个戴着厚厚黑框眼镜、英语说得溜、干净利落把新加坡从烂泥潭里拉起来的铁腕人物。他的身份好像是国家的标签,也是个时不时被人拿出来争论的现象级人物。赞他的人拿他的成功举例子,说这就是“国家崛起”的模板;不喜欢他的人,总觉得这位“国父”某些决断冷血得让人牙疼。你说,这到底算褒还是贬?
从某种程度上看,李光耀其实走了一条“吊诡”的路。他从小成长在以汉语为母语家庭,却进了英国私立学校,再后来一步步走出本地人的小圈子,成了全球有头有脸的政治家。可仔细听他说话,除了偶尔冒出国语,更多时候,都是一口纯正英音。外人看着干脆,实则这选择背后的难和委屈恐怕只有他自己明白。有人觉得他是无情割舍,有人说是明智,李光耀自己到底更在乎哪头?
新加坡的历史,说实话,很不“新”。13世纪,中国人已经到了这里。明朝航海家汪大渊在《岛夷志略》里直接写明“新加坡有华人”,真不是编。到清末民初时期,厦门、广东沿海一大批人顺着南中国海漂过来,追求生计,有的做苦力,有的做买卖。殖民地时期,英殖官员挡也挡不住每年不断冒出来的新移民。你要问新加坡有什么特别?中国血统的住民居多,而且比起马来人、印度人那真是压倒性的优势。
可人口多就一定代表文化强势?按理说理应如此。但新加坡偏偏是个“倒挂”的地方。1959年,李光耀成了第一任总理,他也是在家里说汉语的那一类。可独立后的新加坡,语言政策瞬间180度大转弯,主推进英语。一夜之间,曾经高唱客家山歌的茶楼,成了更欢迎用英语点单的咖啡馆。汉语没被明文禁止,不过地位还真一下低了不少。
外头人常常觉得不可思议。你是华人,选英语不是自废武功吗?真要说起来,决策背景一点都不简单。新加坡多元种族,华人占大头,马来人、印度人都有自己的母语。你要是硬把中文捧上神坛,别的群体会不会翻脸?政府高官有人劝过李光耀,不如中文和马来语平分秋色吧?可现实是,只要是当地核心经济岗位、高等教育资源、政府文件,一律优先用英文。因此有言论说,这是“自废汉语武功”,“疏离根脉”。但李光耀自己有话讲:“汉语太难,中文象形,但英文才是全球通用工具。”
这种说法未必全对,不过倒也不是没有道理。他本人在剑桥读书时,学到的那些政治艺术、法治思维,多少靠英语辅助。当时的新加坡,想要发展工业化,把飞机造到天上去,靠着本地话能够谈成业务?投资商看重的,是对接全球市场的普通话还是英语?汉语确实沉淀久,但要论经济、科学交流,1960-1970年代那会儿,英文才是各国的法定“货币”。谁敢否认这现实?
他废除南洋大学,那个让海外华侨无数人痛心疾首的决策,终有现实考量。南大原本是以汉语授课,是共济中产和百姓的“中国情怀”象征,全东南亚唯一的华文高等学府。可那时候,年轻人要想进政府、进企业,哪怕你数学再好,英文不行就是寸步难行。李光耀怕的,就是“教育分裂”;一旦汉语、英语两套体系并行,社会阶层会不会固化?富人子弟躲进英文私立学校,华校生沦为底层——现实难道不是这样?当然,也有人觉得完全可以两条腿走路,非要“一刀切”吗?这他自己说的也不是很清楚,有时又会转回来鼓励大家“保持母语”。
把英语选作行政、法务、公文档案的基底,有没有考虑到普通读书人、菜市场摊贩的接受度?这话李光耀倒不太在乎。葛培理的全球化理论在李的治国理念里扮演过窗口作用,新加坡要做金融、贸易“节点”,不是只给周围人看的,而是要“做给世界看”。有数据显示,1980年之后新加坡贸易总额逐年递增,外资直接投入量远超邻国。这和推行英文分不开。政策导向所致,华文媒体逐年萎缩,甚至新华书局也改卖英文教材。
可是,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猛增,汉语地位水涨船高。2018年BBC发布语言影响力指数时,普通话全球第二,连续数年增长。中国制造、互联网公司到处开花,新加坡雨后春笋一样冒出各类汉语培训班。李光耀的后代、现任政府都开始鼓励学华文。这难道不是政策兜兜转转的见证吗?不过也有人说,其实新加坡的“双语政策”就是权宜之计,根本谈不上尊重多元,只是折衷罢了。
很多家庭里,老人和外孙交流,弄来弄去要靠两种语言“夹生饭”。你会发现,街头巷尾的普通话口音“印式”“马来式”混合得很自然。有人说这种“杂糅”是失根;我倒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在地现象。李光耀治下,虽然压低了汉语的头,但也没到绝对打压。最开始说得重一点,是让英文统治;过了一阵又倡导“根文化”,鼓励周末去参加华文补习。这种反复左右,是不是有点摇摆?我自己其实也一头雾水。
国际视角下,这种“朝三暮四”的语言政策虽然看着乱,但把新加坡小岛带进了世界市场。联合国2019年报告,新加坡英语普及率高达90%以上,HDI高居亚洲前列。可本地学生一问“华文成绩”,却不见得就全优,有数据说华语水平越来越参差不齐。有人拍手大笑:“成功了!”有些守旧者心里正念叨,“失去的真的值吗?”
李光耀是不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我觉得没那么纯粹。他更像一名灵活变通的政客,一门心思追结果。有人说他是新加坡的掌舵人,有人却觉得他削弱了传统。究竟应不应该?谁家的账本轮不到首都的小国去强调传统?
相关历史数据都说,自1990年代中国快速发展后,汉语影响力增长很快。2023年中国入境新加坡旅客增加43%,本地旅游零售商招聘越来越多懂中文的员工。新加坡两头下注,既不彻底放弃英文、又加强汉语教学,策略相当灵活。但说到底,李光耀死后,这种“拉锯式政策”还会存在吗?谁也说不准。
有趣的是,90年代后期,不少本地华人青年觉得英文不只是工具,还成了身份。这和李光耀当年强调的“一盘棋”治国不同。他自己写的那本回忆录里也坦言,有时孤独、压力山大。也许他自己都犹豫过,选择英语治国到底是不是唯一答案。历史其实没绝对对错,都是权衡之后的取舍。
至今,新加坡菜市场里照样一口“Singlish”混着中文、福建、马来语喊出来的。真要把李光耀这种“断根”决策说成对错,很难给出一点盖棺论定。人和社会一样,总在摇摆、博弈、矛盾、又自洽。
就像有人故意戏谑,李光耀其实是个永远不完美的管理者。他的决定,像极了天气变幻无常,昨天大雨今天艳阳。说到底,新加坡完全凭他个人路线定调?还不是时代的洪流推出来的?有时候个人能力强如李光耀也难敌社会变化。有些选择,绕了一圈,最后才知道怎么回事。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繁琐碰撞间,终究要用自己的方式站定,不管过程杂乱或精彩,没人能够提前安排。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