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从泰国到柬埔寨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家族如何征服东南亚?

猫爷的渔场 · 昨天 18:52
“树挪死,人挪活”。
1975年老挝政局剧变时,华人企业家陈克威对家族说的这句话,成了东南亚华商命运的缩影。
当陈氏家族被迫抛弃半生基业迁往法国时,没人想到他们后来会成为西欧最大华商。
而留在东南亚的同胞们,则用一代代人的双手,在异乡编织出震惊世界的财富版图。
从泰国的橡胶林、柬埔寨的运河工程,到新加坡的摩天大楼、马来西亚的糖业帝国,不知不觉中,当年迫于生计从中国远渡重洋而来的华人们,似乎已悄然征服了整个东南亚。
初代创业史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中国,民众生存环境可谓差到了极点。
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军阀征战不休,烽火连天局势下,迫使无数民众背井离乡,行走在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四处谋生。
不过在所有遭受战火侵袭的群体中,有这么一支人群最为特殊——来自闽粤沿海的华人并未选择向内陆迁徙躲避战火,而是掀起了一场“下南洋”谋生的热潮。
而或许这些初代下南洋的先辈们自己也不曾料到,这趟南洋之旅不光改变了他们自己和家族的命运,甚至塑造了现如今华人作为东南亚支柱的局面。
1.png

陈克威,华人逆境突围的经典范本。
祖籍广东潮汕的他,1934年生于老挝华人家庭。
作为长子,17岁便辍学分担家计,从杂货铺起步,后敏锐抓住老挝林业资源机遇,建立350人工厂的木材帝国,并扩展至碾米、日化等领域,成为当地实业巨头。
1975年老挝政局剧变,半生基业一夜归零。
他携姐妹流亡法国,与留学的四弟陈克光汇合,在异国重启征程。
兄弟俩从巴黎30平米杂货铺起步,押注亚洲食品批发。
初期屡遭挫败,货船延误致商品滞销、市场风向难测,但二人坚持小批量试错、灵活调整,硬是靠肩扛手抬打通供应链。
2.png

80年代东南亚难民潮涌入法国,他们果断转型零售,将废弃货运站改造为3000㎡亚洲超市,首创批发+连锁模式。
凭借对移民消费需求的精准把握、薄利快销策略及严控生鲜品质的信誉,迅速崛起为西欧最大亚裔食品供应商。
如今陈氏兄弟公司年营收超10亿法郎,跻身法国企业500强,他更成为法华商界标杆。
再比如马来西亚商业巨鳄郭鹤年。
祖籍福建的他1923年生于马来西亚华商家庭,24岁以父亲资助的10万马币在新加坡创立力克务公司,涉足船务与粮油贸易。
1950年代,他洞察马来西亚独立后的民生需求缺口,力排众议将家族资本全数投入炼糖业。
3.png

1957年,郭鹤年创办马来亚首家炼糖厂,通过租用政府土地开垦蔗园、控制原料端;同步在国际市场进行糖期货套利,70年代掌控马来西亚80%糖业份额及全球10%食糖贸易,获誉“亚洲糖王”。
随后,郭家以糖业利润为杠杆,70年代跨界酒店业,投资1亿马币在新加坡打造首家香格里拉酒店,后扩展至全球;80年代进军中国地产,主导北京国贸中心建设;90年代携金龙鱼品牌进入中国市场,与中粮合资建厂,奠定食用油龙头地位。
从10万启动资金到千亿帝国,郭鹤年凭借“前瞻布局+全产业链控制”的策略,将家族企业蜕变为横跨糖业、酒店、地产、粮油的跨国财团,蝉联马来西亚首富超25年。
4.png

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莆田移民黄廷方1940年代以酱油作坊起家,注重客户信用管理,逐步积累资本。
1950年代,他突破传统商铺思维,低价购入地铁规划沿线荒地。
十年后地价飙升,其创立的远东机构在新加坡持有超300处地产,开创土地储备模式先河。
马来西亚商人陈祯禄,早年经营橡胶园和银行,1912年进入马六甲地方议会。
他持续推动消除种族壁垒,1949年创立马来西亚华人公会,通过政治平台争取商业权益,为华商创造发展环境。
郭鹤年家族在柔佛的粮油生意,正是依托了马来亚独立后的经济政策,将糖业扩张至全球,形成“原料控制-精炼-出口”全产业链。
二代崛起
华人商贾们在东南亚积攒下金山银海后,逐渐意识到钞票堆得再高也挡不住政令的铁幕。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泰国街头,木材大王陈克威的卡车常被军方随意截停,他捏着成沓的钞票塞给军官时突然醒悟:“这钱能买路,却买不来路规”。
于是这些精明的生意人开始转换赛道——既然棋盘摆在庙堂之上,那就得亲自去执子。
初期华人们的擦边试探像打太极,华商们把商会变成政治缓冲带。
马来西亚的福联会表面是品茶聚餐的俱乐部,内里却织着政商暗网。
糖王郭鹤年曾借这个场子,把反对华人经商的州议员灌得醉醺醺,隔天对方竟在议会改口说“华商创造就业”。
更妙的是印尼黄氏兄弟的招数:针记集团把烟草利润灌进中亚银行,转身就给官员子女提供“特殊奖学金”,这些喝着洋墨水的二代回国进了财政部,自然懂得对华人企业网开一面。
5.png

不过,东南亚华人家族从商界到政界的真正破壁,是在九十年代经济危机时。
当泰国货币崩成废纸,华商郑福成带着建筑队冲向烂尾楼工地。
他自掏腰包完成政府瘫痪的医院工程,电视镜头里灾民跪谢的画面,比竞选广告还管用。
后来,总理亲自给他别上国家贡献勋章。
这种利益捆绑在菲律宾更露骨,华人粮油大亨在选举季囤粮,等候选人上门求助时才开仓平价售粮,换来的支持票能精确到村级单位。
6.png

到了新世纪,华裔政客的崛起更显精心筹谋。
新加坡地产大亨黄廷方把长子塞进律政部当公务员,十年基层熬成部长秘书;女儿嫁给马来土著贵族,姻亲家族在议会拥有关键三席。
最戏剧性的是柬埔寨华人陈丰明,他把赌场利润转化为助学基金,资助的寒门学子留学归国后,三分之一进了公务员系统。
2015年洪森改组内阁时,惊觉七个部委的副手都欠着陈家的学费债。
印尼针记少东家黄志胜投资本地网红孵化器,让千万粉丝的TikTok博主天天科普“华商创造了雅加达三分之一的咖啡店岗位”。
7.png

不过,华人在东南亚的政治之路,同样遭到了本地政治豪门的狙击。
越南华人尝试复制别国华人从政模式,就屡屡碰壁,政府用国营企业筑起高墙。
而在菲律宾,2013年当选众议员的华商施东方,五年后被曝出给反政府武装送过米粮,政敌咬定这是“金币换子弹”。
这种刀尖上的平衡术,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华人在东南亚政坛的困境,但同样改变不了华人早已深入东南亚政界方方面面的事实。
如今走进曼谷总理府,能看到佩通坦的办公桌上立着中文名牌。
马来西亚州议会里,穿马来传统服饰的华裔女议员用闽南语接听选民电话。
而这些画面背后,藏着的是一代代华人商帮传承千年的古老智慧。
征服东南亚密码
从19世纪末期逃难似的下南洋,到现如今崛起成为东南亚各国的主要主导力量,短短百余年时间,当初迫于生计下南洋的华人祖先,便实现了一场华丽翻盘,也深刻塑造了现如今的东南亚政商格局。
而让华人们成功征服东南亚的秘诀,无外乎三点。
首先,华人商帮普遍有着极强的文化韧性,其精神根基有如“千年根系”般格外牢固。
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华校体系完整覆盖小中大教育,校训普遍强调“礼义廉耻”,非华裔学生入学率十年间增长近70%。
这种坚守让新生代在多元文化冲击中始终维系中华文化内核,形成跨族群的道德共识。
即便遭遇打压(如印尼曾禁汉语),华人也在通过地下私塾、渔船走私教材等方式延续文脉。
此举带来的结果就是,南洋大学的创办者顶着殖民压力培育了1.2万华裔精英,泰国30%内阁成员有华人血统。
8.png

其次,华人商帮的社团网络,编织出一条资本洪流的“无形运河”。
以地缘、血缘为纽带的社团(如福建同乡会、潮州商会)构成资本互助池。
印尼金光集团黄奕聪创业初期濒临破产时,同乡会连夜凑齐三船椰干助其翻盘;马来西亚福联会则为郑福成等基建巨头提供政策护航,社团成为商业扩张的隐形推手。
泰国华人通过中华总商会串联中泰投资,柬埔寨潮州会馆主导的跨境贸易网覆盖农产品、建材等领域。
这类网络将分散的个体资本汇聚成行业垄断力,不光在东南亚占据一席之地,甚至将商业招牌打到了海外。
例如,如马来西亚80%糖业、印尼50%零售业,如今都掌控在华人商帮手中。
9.png

与此同时,华人商帮们又普遍具备极其敏锐的政策敏感度,如同驾驭时代浪潮的“商业候鸟”。
当泰国提出克拉运河计划挑战马六甲航线时,新加坡华人船王立即削减新造船吨位,转而投资越南深水港。
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前,某糖业巨头已将半数产能转移到中国北方,避开东南亚风暴中心。
马来西亚推行经济转型计划期间,华人地产集团迅速抢占数字产业园、医疗旅游项目。
柬埔寨开放博彩业后,华人资本一年内建成西港经济特区,吃透制度红利。
近十年东南亚政局波动中,华人资本因及时转向新兴领域(新能源、区块链)损失率比本土企业低40%。
结语
当泰国总理佩通坦酝酿克拉运河挑战马六甲霸权时,当印尼新首富彭云鹏以3148亿身家超越李嘉诚,华人家族的传奇仍在续写。
从“卖椰干”到“控油棕”,从“修铁路”到“凿运河”,他们用三代人证明:所谓征服,不过是把异乡熬成故乡。
东南亚华人并非“征服者”,而是将中华文化基因重组,靠着数千年的古老智慧传承,在异乡催生出独属于当地的经济、政治共生体。


参考资料
张萌萌.“双王”郭鹤年[J].国企管理,2018
东南亚华商存续之道[J].东方企业文化,2005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