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七成人口都是华人的新加坡,为何对华并不亲近,甚至冷漠

喵喵 · 6 小时前
新加坡,坐落于东南亚一隅,面积不大,人口却有五百多万。绝大多数是华裔,比例接近七成,这数据已不是秘密,各类权威发布年度报告都能查到。有人说,走在新加坡的街头,有点像在广州和厦门之间游走,餐馆里中文菜单、地铁里汉语报站,随处可见华夏血脉的痕迹。但仔细一瞧,新加坡的气味很特别。空气里没有那种熟悉的中国味道。金融摩天楼里用英语做决策,街头教育广告全是英语标语,就算你强行切汉语,很多年轻人三言两语就切回了英文。像是外壳熟悉,内里却全是陌生内容。
1.jpeg

有些网友跑到新加坡旅游,看见四处都是华人,就觉得这是“海外中国”。可真要坐下聊两句,发现和中国人差别真不小。语言、文化、朋友圈子、甚至饮食习惯,都和你想象的不太一样!他们说英语多,汉语发音也带南洋腔——那些福建、潮汕方言有别样的调子。其实新加坡华人与中国的联系宛如一条渐远的家族血脉。而这段“远亲”,到底怎么来的呢?
历史上,明末清初,南方动乱,一批批广东、福建一带的人南下谋生,一路漂到新加坡这个小岛。那时候的移民,其实很辛酸,做苦工多,赚的工资却比国内高出一截。清末民初,海禁松动,逃荒、下南洋,潮汕乡邻口口相传,谁谁去新加坡发了小财。到了英国殖民时期,新加坡华人的处境不算好,受压迫也常见。很多历史档案里,这群人流离失所,有人试图归乡,却再也回不去了。老百姓攒点钱,大多选择留下。
2.jpeg

李光耀,很多资料都称他是新加坡国父。他带领着大家走出殖民统治,建立现代国家。新加坡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彻底独立,加入联合国,即刻发展经济。轻工业、金融业快速成长。新加坡国土虽小,工业产能却居亚洲前列,尤其是电子、通讯领域。摩根大通这些国际银行还有世界制造巨头,把总部扎根在这,年报盈利屡创新高。新加坡的“发达”标签,是硬生生靠工业和金融抢出来的。
但话又说回来,新加坡本地土著其实不算多。现在七成是华人,官方数据反复确认过。剩下是马来、印度族等。其实华人在新加坡生根发芽,已经经历了好几代。不少人的祖父母就是清末、民国时从中国南方移民过来的,有档案可查。但现在,早就不是中国籍,国籍、归属、认同全不一样了。你去问他们是不是中国人,大概率对方会疑惑地答:“我是新加坡人。”
3.jpeg

这点有意思。中国和新加坡地理上很近,历史渊源也深厚,但现实交往却不算密切。外交、贸易、文化,很多板块里,都是相互竞争、彼此警惕。一方面新加坡接纳大量华人成为公民,另一方面却刻意强化英语,用作主流交流语言。英文课本、英式教育乃至公立学校的课程体系,都是英美模式。当地华人子女,从小就没怎么接触中国文化。传统节日会过,可形式和中国不太一样。甚至有些新加坡年轻人,普通话都说不清楚。
这算文化上的断层吗?也许新加坡自己也没想明白。政府曾试图推广华文教育,可真正落实不容易。绝大多数时候,英语才是生存、升学、就业、社交的标配工具。媒体上分析,多数华人已经不再关心祖籍是哪,更多是关注个人的成长、国际机遇。经济全球化浪潮下,这种变动无法阻挡。甚至你会发现,新加坡华人圈里流行欧美流行文化,美国奈飞热剧,英国潮牌,主流审美都西化了。
4.jpeg

再说经济。这两国贸易额挺大,但始终是竞争大于合作。新加坡的对外贸易路线,基本是欧美为主。美、英这些科技大国,曾经给新加坡提供大量投资和技术支持。新加坡的电子、金融产业,一半市场都跟欧美接壤。和中国的贸易,几十年都没法进入主流。数据显示,中国对新加坡电子、化工产品进口量远低于欧美,出口方向也不算突出。新加坡领导人多次公开表示,没有广泛开拓中国市场的打算,战略重点还是欧美。为什么这个选择大家都很清楚,只是官方话说得很客气。
理论上说,人口七成是华人,那对中国应该感情很深?实际情况正好反过来了。新加坡和中国很多时候观点相左。比如说最近南海问题,双方立场公开对立。新加坡在国际舞台上经常和美英保持同步,甚至在某些场合直接和中国唱反调。不止一次被中国媒体点名批评。有人说,这些都是“中国后裔数典忘祖”,也有人说这是新加坡独立外交策略。真要细究,还是现实利益为主。这两边本就不是简单的合作关系。
5.jpeg

新加坡政体也很有意思,倡导民主自由。法治透明,政府管理宽松。中国是人口大国,讲究强政管控。制度差异带来的交流壁垒,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的。新加坡的“法律公正”,在全球范围属高水准。中国国内,治理方式和新加坡截然不同。现实落地,反倒是新加坡的政治自由有时带来社会分裂;中国的大国集中制却能保证统一。两边优劣,谁都说不清。
别的还要看到,法律模式不同,处理问题也不一致。比如新加坡因为“法律严苛”,社会治安数十年世界排名靠前。但也有人说,这种过度管控,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的创造力。恰巧中国近年来大力创新,推动互联网经济,反而成了新加坡企业眼中的强劲对手。数据不会骗人:新加坡头部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年年缩水。这到底是管理体制原因,还是市场竞争结果,也见仁见智。
6.jpeg

说到底,新加坡和中国的文化羁绊更像“亲戚”,远远地联络着,却没有真的融合。新加坡本地人强调多元、国际、开放,华人虽是主流,但早就认同了新加坡身份。有人认为,新加坡是华人之光,把“中华文化发扬到全球”;但也有人批评,新加坡应该和中国更亲近一点,这么多华人却不选中文做官方语言,是不是有点反常?两种声音并存,谁也没能说服谁。
其实,新加坡和欧美关系好,倒不是偶然。它的战略地位、经济结构,依靠欧美市场的支持。中国在新加坡的影响力有限,造成了双方来往不多。大环境造就了个体选择。有些新加坡华人业务扎根欧美,也有华人在中国创业,但都是少数。现实很复杂,一时半会说不明白。新加坡自己也在不断变化,政策调整、外交翻新,但主流依然是向西靠拢。这种局面未必有对错,更多是一种历史惯性。
7.jpeg

不过别忘了,新加坡和中国本质上都在全球化路上各走各的路。两国并没有原则性敌意,都是在利益、文化、地缘里寻找平衡。有时候合作,有时候竞争,有时候看起来亲近,有时候又拉远距离。华人的身份在新加坡只是起点,最终还是要看这个国家自己的选择。历史是流动的,明天未必还是今天这套逻辑。
到底什么才算亲近?什么才算差异?或许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不论未来怎样,新加坡和中国之间的故事,总会继续下去。
8.jpeg

参考文献见文末。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