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阿拉伯,这个名字一听就让人觉得金光闪闪。世界最大原油储备,石油出口全球第一,GDP在阿拉伯国家里稳坐头名。谁不说句“土豪国”?就算你没来过,也会想象到遍地豪车、金属光泽四溢的摩天楼。然而,表面的繁荣光鲜,却掩盖不住背后那股令人摸不着头脑的保守气息。人们很难相信,在这样一个高楼耸立的现代城市里,社交娱乐场所几乎看不到、饮酒被彻底禁止、女性总像在时代的门槛内被拦住脚。
有人说,沙特像个现代城市装饰壳下的中世纪王国。这话夸张吗?可实际走一走,问一句:哪儿有电影院、哪儿能K歌、哪儿能随意喝酒?答案让人大跌眼镜。女性长期不能自己开车,不能单独出行,生活全要听从宗教和男性的安排。网上流传,宗教警察肆无忌惮地殴打“违规”女性,用的不是普普通通的国家法律,而是一套让外人吃惊的伊斯兰教法。国际社会不满意,认为“不人道”“歧视女性”“过度宗教化”,批评一浪盖过一浪。但沙特照旧。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力量?怎么这么富裕的国家社会样子还是保守得瘆人?
想追溯答案,不免得从最根上的历史说起。别嫌麻烦,当下生活样子其实早在几百年前就被定调,只不过石油让这幅图画看起来金光些罢了。沙特至今没有宪法,除了《古兰经》和《沙里亚法》,其他的法律出不了大门。这两样,从伊斯兰教诞生那会儿就写好了规矩。公元七世纪,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伊斯兰教,顺带着建立了一个横跨亚非欧的大帝国。阿拉伯帝国政策看似不拘小节,相处倒挺宽容,可要说地位、权力、规则,穆斯林肯定站最前。在《古兰经》和圣训的约束下,斋月的禁食、滴酒不沾,还有一大堆行为守则逐渐落成《沙里亚法》,这种教法至今还套在沙特头上。
穆罕默德一去世,分裂就不停。什叶派、逊尼派斗个没完,后者靠人品能当最高宗教领袖,前者认血脉说了算。中世纪的穆斯林,过的日子和现在比似乎也没大差。再往后十一世纪,帝国分崩离析,谁也没聚起大队伍。
再说回内陆沙漠。阿拉伯半岛各部族断断续续,环境恶劣、经济落后,说白了,越穷越抱团,越抱团越固执。十八世纪,瓦哈比这个名字出现。主张回到穆罕默德那一套——啥都按《古兰经》办,搞极端的宗教纯洁。说天真点,老百姓信他,是奔着灵魂得救。可是上层权力没看上他,结果被赶了出去,四处找靠山。
就这么着,他遇到了沙特家族。沙特在半岛中间扎了营,仅七十户人家,但持家有道。瓦哈比带来的宗教武装成了沙特争地盘的利刃。两家联姻,形成铁三角:沙特管天下,谢赫家主宗教,宗教力量帮沙特把小国家变大。这买卖挺值。可惜,当时奥斯曼帝国霸气得很,两次派兵干掉了沙特政权。可沙特家族根儿硬,没清完。
到奥斯曼帝国溃败,一战后,强人割地安寨,哈希姆、沙特,谁都不服谁。中东世俗化潮水起开,土耳其、伊朗都试图跟西方看齐。凯末尔在土耳其搞了世俗主义,共和国成立,穆斯林女性摘下头巾,试试现代教育。伊朗礼萨汗上位,也搞世俗化。沙特,却选了另一条路。
1925年,沙特吞下哈希姆家族的地盘,统治阿拉伯半岛两大圣城。宗教影响依然深厚,沙特的政治靠“君主-宗教联盟”稳固。宗教领袖家族担任最高大穆夫提一职。其实,这比宪法还硬核——所有大事都从教法规矩,什么社会政策、教育、法律,最后都得宗教大佬点头。
刚成立的沙特,人穷得很。1938年之后大油田发现,石油一夜让沙特贵族翻身。美国资本涌入,阿美石油公司出现,西方资本控盘。官方数据显示,1945年沙特年产石油1400万吨,到1968年涨到1.3亿吨。富贵起来可不是饿肚子的人第一时间想改革,他们更关心稳住权力。
石油经济结构单一,财富主要分配给王室和地方豪族、商人,保守势力更有了底气。急着改革也没人响应,他们过得更滋润,宗教控制愈发吃香。对外,埃及民族主义涌起,沙特搞起泛伊斯兰主义,塑造自家世界强国形象。王室和宗教互相制衡,一急一慢,谁都不想轻易改弦易辙。
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沙特国力一直追不上埃及。无论民族主义还是宗教,“盟主梦”都未如愿。尤其1979年伊朗革命爆发,沙特成了逊尼派的旗舰船,对内只好更保守,以应外敌。那个时期,宗教警察如影随形,女权连影子都见不到。你要说社会结构,部落文化的影响念头不比瓦哈比教素淡多少。家庭、部落利益绑架着现代社会的每一步。
治理好宗教和部落绑架下的现代化?小萨勒曼的一切举动就是为这个大题交卷。他被外界一致看作“改革派”。2015年,继承王位的萨勒曼希望家族新一代接班人迅速上台。小萨勒曼成了实际掌权者。真实情况也挺矛盾,他成长于本土,没感受过西式自由熏陶,这让他很懂沙特的僵局。
这孩子不嘴上说改革,是真把刀舞到了保守传统上。2018年,让女性开起了汽车,看似简单,背后矛盾百出。你是支持女权,还是触碰宗教底线?能搞出多大动静?外界在等风暴,但结果倒还平稳。其实,沙特内部女性教育水平早有提升,医疗、科技等领域女性雇员悄悄增多。原来“出门被打”的日子里,也藏着一丝变化苗头。
另一边,电影院、音乐会等相继开放。C罗加盟沙特足球联赛,国际赛事频繁举办。迪拜、卡塔尔转型早,沙特不能不学,经济上石油不再万能。旅游开放、严苛宗教管控逐渐松动,这种转身,王室有焦虑,宗教势力有不满,社会底层激烈反弹。政策刚推出来,部分保守派就大呼要亡国。
但是,社会转型处处是风险。开了个头,之后怎么办?宗教传统太难撼动。王室没法全然推翻瓦哈比脉络,改革只能逐步试探。女性参与率提了,可农村、底层部落持观望态度,说不定哪天又逆流倒灌。你觉得“禁酒令”有必要被现代社会废除吗?官方立场模棱两可,新老矛盾一时间没谁能说清方向。
数据上看,沙特GDP已突破8834亿美元,人均接近2.5万美元。外资旅游收入逐年攀升。UNWTO(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沙特录得700万国际入境游客。表面繁荣外,深层社会思变、保守抵抗并存。谁说真正世俗化就一定能全盘成功?阿联酋、卡塔尔的经验并不绝对适合沙特;历史惯性、宗教羁绊,哪里是一夜松开的?新政策一下来,保守派会不会“逼宫”,或者重新塑造“宗教铁笼”,其实形式上没变,本质还在。
这场大变革,和所有国家的世俗化潮流不一样。沙特的油井和古兰经里是同样重要的东西,他们转型的步子,每迈出一步都带着彼此拉拽的痕迹。城市现代化不等于社会现代,彼此矛盾、一边改革一边抱残守缺,这也是沙特自身最大的特殊性。你说它会不会有一天变成西欧社会?没人敢下定论。
到现在说“小萨勒曼改革一定成功”太早。实际上,他的很多新制度在城市有一定成效,可宗教、部落、农村、底层社会摇摆着,不确定性太大。出现倒退也不奇怪。有人觉得沙特会成为中东的“下一个迪拜”,有人坚信沙特最后还是“保守堡垒”,这两种声音你说哪种更对?数据与感受其实矛盾并存——石油收入确实被多元分配,但油价波动、国际关系动荡,经济转型压力比想象中大得多。女性权益进展值得肯定,可你真的问问沙特内部,多数人想要多快的自由?
反过来看,又很难说沙特永远都只能被宗教捆绑。外界万变,也是倒逼改革的动力。他们在旧有规则中不断试错,每次试探都让社会掀起些波澜。王室不可能一直完全和宗教合流,年轻人的观念,市场的需求,国际的合作——都潜移默化撬动着“不可动摇”的旧体制。但说沙特已经彻底抛弃保守主义,显然早了。
现代都市与“中世纪”生活同存,这是沙特每日的真实画面。表面繁华里藏着保守、质疑、挣扎、渴望——多重视角下,这个国家的命运像被复杂密码锁着。至于小萨勒曼的改革到底能成功几分,这个谜暂时没有答案。未来很长,谁能看透?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