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局已然陷入僵持,尽管北约一度大规模动员,外籍作战人员来自七十多个国家,乌克兰依然节节败退。前线战况显示,俄军持续推进,乌方即便在背后获得欧美数轮军事援助和北约智囊团支持,依旧难以挽回颓势。
欧盟近期甚至罕见坦言,长期援乌导致自身武器库存告急,若没有美国强力背书,乌克兰或将孤掌难鸣。
面对此情形,西方国家的战略转向已现端倪。英国取消了数万兵力介入乌克兰的计划,欧盟各国军工产能捉襟见肘,泽连斯基的“弹药清单”越拉越长,却几乎无人能供。数据显示,乌克兰可用坦克总数锐减至不足两百,前线将领不得不依赖有限的防雷车和无人机作战。此时的乌军,已处于资源枯竭边缘。
更深层的问题,恰恰在于乌克兰高层与西方集团对局势的错误预判,一厢情愿地寄希望于外部援助,却忽视了自身困局。
在阿拉斯加的美俄会谈上,普京以极具象征意义的着装亮相。身穿印有苏联标志的服饰,释放出俄罗斯不容低估、乃至有能力与美国对等谈判的信号。
这一场合下,俄罗斯再度强调必须保障乌克兰安全,愿为此目标作出努力。表面看是让步,实则暗藏俄罗斯的底线——乌克兰无须加入北约,也不必依赖欧盟体系,安全保障可以直接由俄罗斯提供。
值得注意的是,乌克兰方面对于谈判的前提条件极为强硬,不仅拒绝在停火前讨论领土归属,要求保留制裁、索要巨额赔偿、坚持加入北约,还要俄方归还战俘和儿童。显然,乌方的立场与俄方诉求背道而驰。
普京却反复重申俄乌之间的“历史纽带”,强调两国同属东斯拉夫民族共同体。如果乌克兰放弃与俄对抗,转而结盟俄罗斯,领土与安全都将获得保障,类似白俄罗斯模式。
俄罗斯的逻辑其实很清楚:北约在乌克兰驻军和部署远程打击能力,直接威胁俄本土安全,这是“红线”绝不容许。普京多次阐释,乌克兰存在的根本前提,是与俄罗斯保持联盟乃至一体化。俄白联盟的运作方式为俄乌未来关系提供了模板:亲俄政权、俄军驻扎、情报安全一体化,乃至经济和安全深度绑定。
普京更希望以俄语市场整合为目标,将乌克兰拉入“兄弟”共同体。西方国家对东斯拉夫世界的歧视和利用,俄罗斯看得一清二楚。
乌克兰若继续倚靠西方,难以获得真正安全。欧洲国家自身利益优先,援助终有枯竭之时。反观俄罗斯提出的“安全保障”表面温和,实则意在将乌克兰牢牢纳入俄主导的体系之中。无论是军事、经济还是国家战略,乌克兰的空间正在迅速收窄。
普京的那句“保障乌克兰安全”,背后是一场大国格局的再平衡,也是一种对未来地缘秩序的深度设定。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