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割地求和,才能活着?为何乌克兰不学习清王朝以投降求和平?

静夜史 · 6 小时前
当俄乌冲突进入僵持阶段,网络上不时出现“乌克兰应学习清王朝以妥协求和平”的论调。静夜史认为这种将19世纪的中国与21世纪的乌克兰简单类比的观点,显然忽略了两者在国家性质、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上的本质差异。清王朝的妥协退让并未换来真正的和平,反而加速了国家的沉沦;而乌克兰的顽强抵抗,恰恰是基于对自身国情和时代潮流的清醒认知。可以说从统治结构到战场态势,从外部环境到国家认同,两个国家面临的是截然不同的生存逻辑。更重要的是,中国历史早已用惨痛教训证明:以地事秦如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割地求和从来不是求存之道,而是自取灭亡的捷径。
1.jpeg

一、统治根基的本质差异:少数者的怯懦与主体民族的坚定​
清王朝的妥协基因,深深植根于其“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畸形权力结构。1644年清军入关后,总人口不足百万的满族,却要统治超过1亿的汉族及其他民族。这种统治格局决定了清王朝的核心战略始终是“防民甚于防寇”。所以在面对外来侵略时,统治者首先考虑的不是国家主权完整,而是满族政权的存续。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咸丰帝宁愿逃往热河,也要留下奕訢与列强签订《北京条约》,其根本顾虑就是担心清军与洋人硬拼导致兵力空虚,给太平天国起义军可乘之机。这种“宁与友邦,不与家奴”的统治逻辑,使得妥协成为必然选择。​
乌克兰的国家性质则完全不同。作为以乌克兰族为主体的现代民族国家,其90%的人口为乌克兰族和俄罗斯族,两大民族虽存在分歧,但在维护国家独立的问题上形成了广泛共识。这种主体民族占绝对优势的人口结构,使得国家能够凝聚起强大的战争动员能力。2022年2月俄罗斯发起特别军事行动后,乌克兰在72小时内完成全国征兵动员,短短一周内就有100万公民报名参军,这种全民抗敌的局面,与清王朝统治下“百姓不知有国”的麻木形成鲜明对比。​
而且,乌克兰的国家认同虽在苏联解体后经历过阵痛,但在外部压力下迅速强化。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乌克兰社会的国家意识空前觉醒,语言法案的修订、历史教科书的重编,都在重塑统一的民族记忆。这种基于共同历史和文化的国家认同,使得政府能够有效调动全国资源投入战争。反观清王朝,直至甲午战争时期,普通民众仍视战争为“朝廷之事”,甚至出现山东民众向日军出售粮食的荒诞场景。两种截然不同的国家凝聚力,决定了面对外来压力时的不同选择。
2.jpeg

​二、战场态势的天壤之别:屡战屡败的困局与势均力敌的博弈​
在静夜史看来,清王朝的习惯性妥协,本质上是实力悬殊下的无奈之举。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王朝在与西方列强的战争中几乎未尝胜绩。1840年清军的弓箭长矛对阵英军的坚船利炮,1894年北洋水师的燃煤锅炉对阵日军的速射火炮,军事技术代差带来的惨败,使得“妥协”成为统治阶层眼中唯一的生存之道。这种屡战屡败的经历,形成了“战必败,败必割”的恶性循环,最终让整个国家陷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屈辱境地。​
而这种“以割地求苟安”的策略,恰如苏洵在《六国论》中痛斥的“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1842年《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后,英国并未满足,1860年又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后,列强随即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德国强租胶州湾,俄国强占旅顺大连,法国租借广州湾,英国租借新界和威海卫。每一次割地都像添加的薪柴,不仅没有扑灭侵略的火焰,反而让列强的贪欲越烧越旺。清王朝在短短半个世纪内,从一个拥有13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的帝国,沦为被列强随意切割的“东亚病夫”,充分证明割地求和不过是饮鸩止渴。​
3.jpeg

乌克兰的战场态势则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走向。2022年3月的基辅保卫战,乌军以劣势兵力成功阻挡俄军闪电战,打破了“俄军不可战胜” 的神话。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保住了国家中枢,更重塑了国际社会对乌克兰战斗力的认知。随后哈尔科夫反击战中,乌军收复6000平方公里失地;赫尔松反攻战迫使俄军从第聂伯河右岸撤退,这些胜利证明乌军具备与俄军正面对抗的能力。特别是2023年乌军使用无人机对莫斯科进行多次袭击,显示其已具备将战火烧到俄罗斯本土的能力。​
而军事援助的质量差异,就更是进一步拉大了两者的战场态势。清王朝在洋务运动中虽努力追赶,但始终未能摆脱“中体西用”的桎梏。1894年甲午战争时,北洋水师的主力舰“定远”“镇远”虽吨位占优,但火炮射速仅为日军的1/10,弹药填充的还是落后的黑火药。这种“买而不造、仿而不创”的军事现代化路径,使得清军始终在技术上受制于人。​
乌克兰则获得了北约体系的系统性支援。从“标枪”反坦克导弹到“海马斯”火箭炮,从“豹2”坦克到F-16战斗机,乌军的武器装备持续升级,逐步缩小与俄军的技术差距。更重要的是,北约提供的情报支持和卫星通信系统,让乌军能够精准打击俄军后勤枢纽,形成“以强击弱”的非对称优势。这种持续的外部输血,使得乌克兰在战争中始终保持战斗力,避免了清王朝式的孤军奋战。​
最后,战争性质的不同也影响着双方的战斗意志。清王朝的对外战争多为维护封建统治的不义之战,士兵不知为何而战;而乌克兰的抵抗属于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士兵的战斗意志远超为朝廷卖命的清军。比如2023年马里乌波尔保卫战中,乌军士兵在亚速钢铁厂坚守82天,这种顽强抵抗在清王朝的战争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4.jpeg

三、外部环境的逻辑转换:列强分赃的棋局与代理人战争的博弈​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清王朝的每次战争都能迅速结束,源于列强“以战促和”的利益逻辑。19世纪的西方列强对中国的诉求,主要是打开市场、割占租界和索取赔款。当这些目标通过战争手段实现后,列强便失去了持续作战的动力。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获得香港岛和五口通商权,便停止了军事行动;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在获得巨额赔款和九龙司地方一区后撤军,这种 “打完就分赃” 的模式,使得清王朝的每次妥协都能换来暂时的和平。​
但这种和平是以国家主权的持续流失为代价的。1843年《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补充,英国又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1858年《天津条约》不仅要求开放更多通商口岸,还规定外国公使可进驻北京。列强如同贪婪的狼群,每次撕咬都会撕下更多血肉,而清王朝的妥协退让,不过是在狼群中苟延残喘。正如历史学家蒋廷黻所言:“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5.jpeg

乌克兰面临的国际环境则完全不同。北约对俄罗斯的战略遏制是长期国策,俄乌冲突成为消耗俄罗斯国力的最佳契机。美国前国防部长奥斯汀曾直言:“我们希望看到俄罗斯被削弱到无法再发动类似战争的程度。” 这种战略目标决定了北约不会允许乌克兰轻易妥协。截至2023年,美国对乌克兰的援助已超过750亿美元,欧盟援助总额超过600亿欧元,这种持续不断的输血,本质上是将乌克兰作为消耗俄罗斯的“代理人”。​
而且,国际秩序的变迁也使得妥协策略不再适用。19世纪的国际法体系承认列强对弱小国家的掠夺权,割地赔款被视为“合法”的战争结果;而21世纪的国际法明确禁止侵略行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联合国大会多次通过决议要求俄罗斯撤军,141个国家支持乌克兰的主权主张,这种国际舆论环境是清王朝从未拥有过的。乌克兰若选择割地妥协,不仅会失去国际支持,更会在法理上承认侵略的合法性,彻底丧失国家存续的根基。​
可以说,清王朝的孤立无援与乌克兰的广泛支持形成鲜明对比。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清王朝试图联合义和团“扶清灭洋”,却遭到所有列强的共同打击,最终只能独自承受战败后果。而乌克兰在冲突中获得了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多数国际组织支持,截至2023年已有60多个国家对俄罗斯实施制裁。这种国际社会的集体声援,使得乌克兰的抵抗不仅是国家行为,更成为维护国际秩序的象征,这也让其没有退路可言。​
6.jpeg

四、历史教训的反向印证:妥协的深渊与抵抗的生机​
众所周知,清王朝的妥协史,实则是一部国家主权不断丧失的沉沦史。1842年《南京条约》开创割地赔款先例后,清王朝在70余年间签订了300多个不平等条约,割让领土超过150万平方公里,赔偿白银超过13亿两。然而这种“以土地换和平”的策略,不仅未能换来安宁,反而刺激了列强的贪欲,最终导致国家濒临灭亡。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王朝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其统治合法性在民众心中荡然无存,十年后便走向覆灭。​
更为深刻的是,割地不仅丧失了领土,更摧毁了国家的精神支柱。当台湾在《马关条约》中被割让时,台湾巡抚唐景崧率领军民反抗,却因得不到清廷支持而失败。丘逢甲写下“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的诗句,道尽了整个民族的屈辱与悲愤。这种精神上的创伤,远比领土丧失更为致命,它让国人逐渐失去对朝廷的信任,最终催生了推翻封建帝制的革命浪潮。​
7.jpeg

相比之下,乌克兰对历史教训的认知远比清王朝清醒。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乌克兰西部被划入苏联势力范围,随后遭遇的大饥荒和政治清洗,成为民族记忆中的创伤。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乌克兰社会深刻认识到“妥协只会换来更多索取”。这种历史记忆转化为现实的抵抗意志,使得整个国家形成“宁战死,不投降”的共识。2022年基辅街头的标语“我们没有后退的余地”,正是这种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
可以说,现代国家的生存逻辑已完全不同于封建王朝。清王朝的“天下观”将国家视为君主的私产,割地赔款不过是“家产”的让渡;而现代国家视领土和主权为民族生存的根基,任何妥协都是对全体国民利益的背叛。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演讲中多次强调:“我们不会放弃一寸土地,因为每一寸土地上都有我们的人民。” 这种将国家与人民紧密相连的现代国家意识,使得乌克兰的抵抗获得了持久的动力。​
8.jpeg

国际社会的现实案例也证明了抵抗的价值。1939年芬兰在苏芬战争中以弱抗强,虽最终割地,但顽强抵抗为其赢得了独立地位;1980年代阿富汗抵抗苏联入侵,十年战争最终迫使苏军撤军。这些案例表明,在现代国际体系中,顽强抵抗不仅能争取有利的谈判地位,更能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和支持。乌克兰的抵抗已经打破了“俄罗斯不可战胜”的神话,即使最终需要通过谈判解决冲突,其顽强表现也为国家争取到了更有利的筹码。​
历史的辩证法早已揭示:妥协求不来和平,退让换不来尊重。清王朝用150万平方公里领土和13亿两白银的代价,证明了抱薪救火式的妥协只会加速灭亡;而乌克兰的抵抗,则在续写着现代民族国家捍卫主权的抗争史诗。在这个主权平等已成为国际准则的时代,任何试图以割地求和的幻想,都注定会被历史的车轮碾碎。乌克兰的选择,不仅是对自身命运的把握,更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坚守 —— 因为真正的和平,永远只能建立在捍卫主权的坚定意志之上。
9.jpeg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