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东,还真难得有谁把一块地推来推去!蒂朗岛,这么个地方,小小一块,却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总在沙特和埃及两家之间绕圈。你说岛是你的,他非说是我的,结果谁都不爱要,光在嘴上兜圈子。为什么它能成为例外?这事整得挺玄乎,主权归属直到2016年才眉目清楚,到底是怎么个情况?外头一看就觉得有点滑稽,不过里面的弯弯绕多得很!
就说地理,蒂朗岛就在红海那口子,别看面积不大,周围可是条咽喉。亚喀巴湾那点地方,卡着约旦以色列出海的路,以色列的港口埃拉特要出去就全靠这一道。如果岛塞住,亚喀巴湾直接变成池塘,外头就没得通路。约旦、以色列自然是想着能让过,沙特埃及却又不愿意轻易放手,这一关卡恰好把谁都扣住了!
这地方历史上每次风吹草动都容易闹矛盾。你说中东哪有不争地?结果偏偏最关键的岛,沙特和埃及都没抢,倒像躲瘟神一样互相让。这岛上的自然资源也不算什么,荒得很,沙子多过人,搞发展看不见门道。要是真有石油或水,估计早已血拼到底,可它偏偏又光是地段重要,资源却空空如也。有时候想想,这岛就像桌上的烫手茶壶,谁碰都怕烫。
怎么就折腾成今天这样?得从奥斯曼帝国推翻那阵说起。欧洲人盯着红海,英国一来就把岛划给了埃及,巩固自家搬运货的路线,哪想后来风头一转,英国人自己都顾不上了。1922年埃及宣布独立,英国手忙脚乱地把岛划给了沙特,掉头就溜,谁管岛上人家,结果荒着没人管理。
到了以色列建国,风向彻底变了。以色列是新生铁杵磨成针的主儿,对红海的出海权看得比什么都重。沙特这会儿还真有点心虚,打不过以色列,眼看岛可能丢给以色列,反而踢皮球给埃及。埃及也不是吃素的强国,可让谁去打头阵?沙特一推,埃及嘴上挺住,但实际上一度也是左右为难。
这时候,接受岛就等于是接受战争。埃及明面上不能丢面子,于是接了下来,岛上派驻军,一副咬牙硬撑的样子。你问他们是真想要吗?大概率只是为了面子和阿拉伯兄弟情。小岛战略地位摆牢了,资源却和面子一样虚。往后几十年间,中东动荡谁都知道,岛属于沙特,却由埃及管着,权属模糊得像雾里看花。
一到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局势立马翻天。埃及要收回运河,把港口一封,蒂朗海峡也一刀切断了以色列外面的路。这一下,以色列等于被关进玻璃盒,经济出路断了,急得联合英国法国猛打埃及。实际导火索不是运河,而是岛,每次打仗都绕不开它。埃及挨了炸,还得装作无所谓,但说到底岛归哪个都没实权。
后来联合国插手,岛没给以色列,还是归于沙特朋友,由埃及负责照看。这曲线救国的做法,谁也讲不明白。蒂朗岛顶着国际法迷雾继续在乱局里游走,战后还是这个样,和规范关系不大。
到了1967“六日战争”,又转圈。埃及再次封岛口,以色列干脆不再忍,发起闪击空军突袭,岛上埃及守军只能撤。以色列也没打算长期管,几天后又撤不胜余,岛归埃及继续模糊地带。这岛就像大家都不愿意仔细收拾的老家仓库,没人清楚下次是谁来翻箱倒柜。
再后来戴维营协议,美国掺和进来,促埃及以色列和平。协议里把西奈半岛和蒂朗岛还给埃及,谁都不再封锁海峡。岛归埃及,却不能驻军,变成联合国观察点看守。此时岛的战略值降了很多,成了地理意义上的博弈点。
讽刺的是,双方重归和平后,岛的归属推让得更“有礼貌”。埃及觉得这是沙特的土地,沙特回敬说还是你该收着。实际上谁都没打算闹大,岛成了外交妥协的标志,两家都不想把事闹僵。
2016年沙特国王到埃及访问,整场秀气氛极佳。经济援助谈好了,岛的归属也就顺势摆到桌上。埃及同意归还岛屿,国内有反对声,说是卖国,但埃及方面坚决维护立场。这一年终于有了定论,为这座岛的归属画上了句号。
2017年,协议获批,归沙特,埃及得了沙特投资和援助,也不费劲争岛,解决了隐患。沙特拿到了控制权,可以保障红海能源通道安全。别小瞧这地,沙特石油去欧洲都得走这条路。蒂朗岛一到手,海上布局牢靠,自家经济和国家资源更稳。
埃及这会儿倒不操心损失岛权,反而觉得“以退为进”,用岛换投资更实在。避免将来与以色列再掐,也不用和沙特兄弟红脸,省心做点经济复苏。这个决定,多数人其实是默认的,虽然有个别反对声音。不过,谁又能说两国关系不比从前好了?
蒂朗岛的归属争执最终没有变成流血战争,反而成了和平的象征,这在中东看到还真有点新鲜!它不是谁的战利品,只是两国各自权衡后的结果。岛曾经是冲突标志,如今是合作纽带。这变化,值得把故事仔细翻出来,看看全球有哪些互相推让的例子,或者说将来会不会再有岛变成双方的“烫手山芋”?
前面老说岛没资源其实也不全对,有些研究说岛周边水域生态多样,未来搞点旅游或生态研究也是办法。可话说回来,要是真发展,环境保护还得先跟上。不排除若干年后,对岛资源和用途的考量又成了争端另一个起点。也许明天的新闻,岛又被新的国际协议调整用途?这地方,谁能说得准!
仔细看,这段历史被掰扯了三次权属,埃及有时坚决,有时回避,沙特明明需要却又时而推让,两边态度前后不一。结果到头来还是和平解决,这种处理方式挺罕见。用点大白话说,岛归属虽定,但谁知道将来两家还愿不愿意这么客气?毕竟中东局势时常变脸。
岛成了见证红海时代变迁的无声角色。从战争中心到和平标志,每一步都带点“巧合”与“试探”。未来呢,这岛的位置还会继续牵引地区格局?又是否可能因为新一轮资源开发而再度成为焦点?没有固定答案,哪天两个国家暂时合力开发,也不算意外。类似案例参考了联合国报告、国际海洋法协会资料,数据真实可靠。
蒂朗岛的故事最后也不怎么轰动,只是让世人看到了中东另一种选择。它不是人人抢的宝地,也不是被丢弃的小角落。外交和利益里被拆解重组过,始终是地缘与现实博弈的产物。
中东各国在这座岛的归属上绕了一圈又一圈,与其说它见证了历史,不如说它衬托出人的欲望和规避,一阵风一变,又是新局。这结局,就是两家图个舒坦,各得其所,也许下回又不一样了,谁知道呢!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