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放鸽子!9天前郭士强:周琦过几天会回来。但周琦至今仍未归队
中国男篮的亚洲杯备战正在陷入信任危机。核心中锋周琦赴美治疗超半月未归,主教练郭士强9天前的"过几天回来"承诺成空,直接导致12人名单难产。当国家队被迫用胡金秋、余嘉豪凑合五号位时,暴露的不仅是人才断档,更是整个篮球体系应对突发状况的混乱。
这次事件的核心在于信息黑洞。篮协7月3日官宣时只说周琦赴美康复,既没说退出也没说明何时归队。郭士强9天前的采访更像是安抚舆论的缓兵之计,实际决策层根本拿不出解决方案。这种暧昧态度让球队战术摇摆不定——既不敢彻底放弃周琦,又无法按计划磨合阵容。对比2015年亚锦赛易建联突发伤病,篮协当时48小时内就协调好替代方案并公布完整预案,现在的处理显然退化。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人才储备体系失灵。当周琦成为唯一合格中锋时,系统风险早已埋下。看看澳大利亚队:即便NBA中锋兰代尔受伤,他们还有七名身高超过210cm的储备球员。反观我们的青训,过去五年U19世青赛篮板数据从第4滑落到第17,传统内线优势正在消失。杨瀚森的缺席更值得警惕,年轻球员宁可放弃大赛也要保护商业价值,反映出俱乐部与国家队的根本利益冲突。
与其争论周琦是否诈伤,不如建立科学的风险防控机制。建议篮协引入第三方医疗评估体系,参照NBA的"健康与竞技状态委员会"模式,由独立医疗团队判定球员参赛可能。同时建立三线人才库制度,每位置至少储备三名即战力,避免"单核依赖症"。对于俱乐部的阻挠行为,可参考日本J联赛的"国脚培养补偿金"制度,用经济杠杆平衡各方利益。
男篮的困境不是某个球员的缺席造成的,而是整个系统应对能力不足的集中爆发。当菲律宾归化了布拉切就能掀翻亚洲格局时,我们还停留在等人伤愈的被动状态。与其临渴掘井,不如正视体系漏洞——毕竟篮球是五个人的运动,但支撑这五个人的必须是完善的后备体系。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