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中美同时拉拢,现在被中美同时惩罚,莫迪是如何做到的
【军武次位面】 作者:丰羽据印度媒体《ThePrint》报道,印度战略与防务研究委员会研究员西达尔特·拉伊梅迪撰文指出,印度正在从一个被大国争相拉拢的地缘政治甜蜜点,跌落到一个左右为难的痛苦点。
他以美国与德国的地理处境为例,定义了何为甜蜜点与痛苦点。
甜蜜点是指一个国家所处地位,使其无需做出重大牺牲便能获得超出其体量的战略红利;痛苦点则是无论选边还是中立都必将遭遇重大损失的状态。
回顾印度自独立以来的外交轨迹,它曾三度接近甜蜜点:第一次是冷战初期依靠不结盟立场左右腾挪,印度以“超越自身实力”在国际事务中拥有一席之地。
第二次是新世纪初中美竞争刚起时美国主动示好,愿意通过短期代价,换取可能的长期回报,中国当时也察觉到了这一趋势,期望将印度纳入自己的战略布局。
最近一次则是在俄乌战争爆发后,西方因战略需要大力拉拢印度,期望其在对俄问题上站队。
但这些甜蜜点都未能持久,印度甚至因此频频遭遇痛苦点时刻:冷战中因亲苏立场遭美国疏远;上世纪末经济困顿、战略边缘化时被国际体系冷落;如今再次走向一个战略尴尬的位置,大国不再争相示好,反而开始施加压力甚至惩罚。
(印媒文章)
曾几何时,印度与中美两国关系都不错,美国希望其扮演制衡中国的角色,中国也一直与印度扩大合作。
美方提供高科技合作、军贸渠道、外交礼遇,将其纳入“四方安全对话”等机制,试图构建一个印太同盟。
中方则同意其加入上合组织,在经济和外交上维持务实接触。
这种双向拉拢让印度在不作明确表态的前提下,收获了巨大战略红利。
它一方面继续购买俄制武器,另一方面享受来自美欧的技术合作,还能在全球南方国家中维持领导者形象,并享受中国崛起的红利。
然而进入2020年代后,这种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美国变得更加短视,开始对印度的多边自主战略失去耐心。
特别是印度在俄乌战争爆发后拒绝谴责俄罗斯、继续大量购买俄罗斯石油,令美国深感不满。
现在特朗普政府更是以惩罚性关税直接向印度施压,打破了过去那种即使失望也不会翻脸的态度。
与此同时,中国在多个战略与经济议题上也愈发无视印度的关切。
结果就是,拉拢中国去压制美国,或靠近美国去制衡中国这类策略,完全失效了。因为美国不再担心中印靠近,而中国也不担心美印结盟。
(美国国旗和印度国旗)
导致这种转变的直接推手,莫迪有不可回避的责任。
表面上看,莫迪秉持战略自主原则,试图在中美之间保持灵活平衡,以换取最大外交利益。
但实际上,这种所谓自主更多体现为一种回避承担义务、不肯明确表态的投机主义,简而言之,就是骑墙。
在俄乌问题上,莫迪坚持中立,既不谴责俄方,也不加入制裁体系,但后来又跑去乌克兰访问,配合泽连斯基演戏;
在与美国的合作上,印度并未向真正的军事同盟靠拢,也未在亚太安全问题上,承担美国认为它能承担的责任。
然后,美国对印度长期以来的骑墙姿态逐渐失望,从奥巴马、拜登的“民主伙伴”转为特朗普的经济对手。
更关键的是,莫迪政府在对内经济、军工改革上的行动力不足,未能兑现印度崛起的国际期待。
技术水平未突破,产业链缺乏竞争力,军备体系依赖俄制系统而自给率低,外交高调而实际贡献不足,这样的印度在现实博弈中注定还上不了大人桌,大国自然也就不再愿意给予其战略耐心和超格礼遇。
(中印对抗)
当然,这也不全是莫迪一个人的锅,毕竟莫迪时期,印度确实是有长进的,整体来看,印度的甜蜜点终将难以维持。
因为这个位置本身就过于依赖他国对印度的长期预期,而非印度自身所能稳定掌握的战略地位。
从2000年后美国对印度的持续投资是建立在一个判断上——印度将迅速崛起,成为类似中国的大国替代选项。
但这一预期并未实现,印度在过去二十年中虽经济增长,但始终未形成完整的制造体系与军事力量,在区域安全上也无法担美国期待的角色。
这种差距一旦拉大,资本对其投资意愿就会消退。
此外,全球格局也在发生剧变:中美对抗加剧、俄乌战争、美欧重组联盟体系,这些都让大国对模糊角色的耐心越来越少。
当战略摊牌成为常态时,模糊立场也就从优势变成了劣势。
而印度依然幻想着又当又立,想获得好处又不愿从墙头上下来。
在体系重组的时候,并未积极嵌入新的趋势,也没有在关键时刻表现出可靠的行动力,导致它既得不到中方信任,也失去了西方耐心。
甜蜜点作为一种特殊窗口期,只有在大国间尚存战略博弈空间时才有存在的土壤。
一旦进入硬对抗周期,中间地带必然萎缩,印度这类游走者的位置也随之丧失。
(印度总理莫迪)
归根结底,印度当前的处境,在于它没有在新一轮战略格局中找准自己的定位,仍在用老的思维应对新的局面。
如今的世界已不再是过去那种模糊地带、灰色空间盛行的局面。
美国正在重建由可控盟友组成的信任链,不再押注那些不确定国家;中国则推进多边主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愿意与真正奉行多边主义的国家深入合作;连俄罗斯都因战争压力而更加看重明确支持者的战略价值。
在这种格局下,模糊角色就成了异类。
印度仍试图维持“我是大家争抢的香饽饽”的幻象,实际却已沦为一个被两头打压的孤立者。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