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断供台湾军工:4000吨稀土去哪了?对台湾到底有多大影响?
文|老闫侃史
编辑|多多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hr>最近,两岸关系又起波澜。一纸来自中国大陆的出口管制通知,把台湾军工企业推上了风口浪尖。这一次,焦点集中在一种不起眼却极其重要的资源——稀土。
从大陆到美国的秘密通道
7月9日,中国商务部突然宣布:禁止向包括汉翔航空、中山科学研究院等8家台湾军工企业出口稀土及其他关键两用物项。
公告依据的是《出口管制法》和《两用物项和技术出口许可证管理条例》,属于有法可依的“精准打击”,不是面向全台湾的全面制裁。
为什么是这几家企业?因为它们干了一件事:拿着从大陆进口的稀土,偷偷转运给美国军工企业。
手法包括将大陆稀土伪装成“混合金属废料”“陶瓷原料”等类别申报,或藏匿于塑料制品、液体容器中走私,从高雄港出发,绕道东南亚,再悄悄流向美国。
这个链条被完整揭露的那一刻,大家都快气死了:这是妥妥的白眼狼吧!
数据显示:2024年,台湾从大陆进口了6096吨稀土,但岛内实际军民需求仅约2000吨。剩下的近4000吨去哪了?
如今答案浮出水面:通过各种手段“洗白”后,流入美国,供给雷神、洛克希德·马丁等军火大厂。
美国军工依赖中国稀土
说到底,美国军工产业对中国稀土的依赖远超外界想象。F-35战机、爱国者导弹、甚至普通的雷达系统,都离不开高纯度的稀土材料。
而中国恰恰掌握了全球95%的稀土精炼技术和80%的精炼产能。
美国当然清楚这一点。根据美国国防部2025年报告,稀土库存仅能维持军工生产3个月,即使本土有矿产,也因缺乏精炼技术无法有效利用。
然而,台湾却成了美国避开直接从中国采购的“灰色通道”。
如今大陆一纸禁令,等于直接从根源上“掐断”了这条血管。五角大楼内部早已陷入焦虑状态,洛马公司F-35生产线面临停工风险,多个军工项目被迫重新评估供应链结构。
台湾军工“断粮”的影响
这次断供,表面看是对台湾地区军工企业的精准打击,但影响远不止如此。
像台积电这样的科技巨头虽然没有被列入管制名单,但其3纳米芯片产线库存仅能维持30天,若断供持续,芯片合格率或从90%暴跌至55%。
更直接受冲击的是军工领域。中山科学研究院内部人员透露,他们研发导弹推进剂所需的关键稀土已经告急,“天弓-3”导弹试射计划被迫推迟。
汉翔航空也传出员工被迫放无薪假,“勇鹰”教练机生产线48小时内停工。
台当局这些年为了配合美国军售和“自主防卫”,把大量资源投入军工领域,却忽视了基础技术和民生产业的积累。
如今稀土被掐,转向缅甸、澳大利亚采购的成本飙升3-5倍,且替代渠道因纯度不足无法满足军工标准,直接暴露了台湾地区产业结构的单一和脆弱。
民众承担代价
最讽刺的是,台湾地区的普通民众从来没有从这些稀土交易中得到什么好处。稀土不是用来造电动车、发展清洁能源,而是偷偷转给美国造武器。台湾地区作为中转站,只是代人“背锅”。
而现在,稀土断供,企业停工,经济受挫,苦果却要由老百姓来吃。台湾地区媒体和学者也开始反思:究竟是谁在主导台湾的资源命运?又是谁把台湾变成外部势力的“原材料仓库”?
像雁默、邱毅等学者已经公开呼吁,台湾不能继续这样“为他人作嫁衣”。他们认为,只有融入国家整体发展,才可能真正掌握自己的资源命脉,提升产业安全。
“统一”呼声上升
随着事件持续发酵,岛内出现了一种新的声音:是不是只有统一,才能彻底解决资源困局?一项近期民调显示,47%的台湾青年认同“统一有利于资源保障和经济发展”。
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从现实角度看待两岸关系,而不再只停留在政治口号和意识形态上。
大陆这次断供,不是针对台湾地区的民众,而是针对那些把大陆资源转给美国、破坏祖国统一的“台独”势力。在地缘政治博弈愈发激烈的今天,掌握资源主导权,就是掌握国家安全的主动权。
总结
4000吨稀土的非法转运事件,不只是一个商业走私案,而是揭开了台湾地区在全球地缘博弈中的真实角色:一个被利用的中转站,一个被操控的棋子。
这次大陆断供,是在用实际行动告诉世界:国家资源不是谁都可以随便拿去的,尤其不能用来反过来威胁国家安全。
对台湾地区来说,这既是一次教训,也是一次机会:是继续被当棋子?还是走上真正自主的发展道路?
这道选择题,相信越来越多台湾人的心中发芽。
参考信源:严正警告赖清德谋“独”挑衅!大陆对8家台军工实体实施出口管制管控——央视新闻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