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前,有游客去少林寺烧香,发现一柱69元、999元、甚至9990元的高价香——竟然不见了!
有人惊讶地说,这是几十年来第一次感觉少林寺“静”了下来。
还有的导游感叹,现在的少林寺,很像小时候印象里的样子,没有人推销,没有兜售,没有乱攀搭讪。
新方丈释印乐上任一个多月,五件事,直接改变了这座千年古刹的气质!
先别急着夸,咱得先说清楚,这背后,其实是一次“回魂”和“反转”。
少林寺从没一直是热闹的
八十年前,河南大旱,饿得和尚逃寺讨饭,只剩下几个走不动的老僧,还有一个土匪炸瞎眼的小沙弥释行正。
寺里香火寥落,连口吃的都成了难题。但在那段特殊时期,来了一批要砸佛像的人,释行正抱住佛像说,要与佛共生死,硬是拼命守住了殿堂。
靠着这样的执念,少林寺熬过混乱,又因为1982年电影《少林寺》的爆火,成了全球热词。
游客数以百万,香火鼎盛,一夜之间变成了旅游名片。
真正的巨变,从1987年开始
释永信接任方丈,他做的第一件事,是组建少林武僧团,走遍世界巡演,把功夫和门票变成钱。
1996年,他搞起官网,又大规模注册商标,卖衣食住行各种周边。
甚至成立公司拍卖土地、品牌授权,不断扩大经营板块。
游戏、网店、商业演出……少林寺成了一个庞大的商业IP。香火味淡了,生意气重了。
直到他因被带走调查,那个“永信时代”戛然而止。
那时的少林寺,不少人形容成“景区化的佛门”。
释印乐来了,一切开始掉头
官方宣布释印乐接任方丈那天,很多人以为会是延续。但事实恰好相反。
先是取消殿内所有高价香项目。再没有人劝你多花钱求愿望,更没了所谓“钱越多越灵”的话术。
随后把寺内商业摊位全撤掉。原本随处可见的平安符、手串柜台没了,就连宝殿外、素斋门口的电子功德箱也撤掉。
武僧表演,也停演了。
更象征性的,是那五个动作
1。 拆掉绿皮围挡
方丈室因前任事件被封锁,如今围挡没了,门窗虽锁着,但整个氛围从热闹浮躁变成庄重清净。
2。 撤下藏头对联
曾经的大门挂着“永远继承祖庭弘扬正法;信愿勤修正果普度群生”的楹联,“永信”二字含在首尾。现在空了,没有个人痕迹。
3。 纪念碑消失
为释永信立的碑,也被移除,不再让游客打卡合影。
4。 制度重构
彻底断掉寺内“游览—购物”的路线安排,不让游客在进香途中被商业绑定。
5。 僧人团队更替
有导游发现寺里多了不少新面孔,很可能是释印乐带的团队。
这些动作,让少林寺显得更像一座真正的佛门道场,而不是一个景区公司。
释印乐本人的轨迹,也被人翻出来
他曾在中国佛学院学习4年,在河南省佛教协会任职,还做过副秘书长、副会长。后来到了白马寺,两年就干到方丈。
村民说他穿着僧袍下地劳作,每年豆子收成都会分给村民和游客,还在寺里设免费茶舍供人乘凉。商业化极低,却很受欢迎。
这份形象,很快搬到了少林寺。有人直呼——这是二十多年来第一次看到少林往回走。
可问题来了
商业带来的收入不只是方丈个人的,更是上百名僧人、相关单位、旅游业链条的一部分。
去掉这些,将来少林寺用什么维持庞大的运转?
一边是恢复清净,一边是经济现实。这个选择并不轻松。
有人认为“去商业化就该彻底”,有人则担心“没钱就没法维护古建筑、培养僧人”。
更微妙的是,那些跟着少林寺建立起利益关系的公司怎么办?武僧团失业了吗?
释印乐现在收获了口碑,可如果几年后因资金枯竭不得不重搞商业合作,那舆论风向会不会反转?
老百姓看到的是眼前的变化,但少林寺的千年延续,还要穿过一次又一次这种拉扯。
清净与繁华之间,有时候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取舍。
如今的少林寺,还能不能靠香火和布施走下去?还是说迟早还会迎来新一波“功夫经济”?
你希望它维持宁静,还是认为适度商业化更现实?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