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
8月2日,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正式访问巴基斯坦。说是访问,其实背后是一次有分量的地缘政治亮相。这不仅是他上任后的首次对巴访问,也是伊朗和巴基斯坦关系出现“加速绑定”的拐点。
从象征动作看,佩泽希齐扬第一站就去了拉合尔的伊克巴尔墓地,这是伊朗和巴基斯坦共同的精神纽带。放在平时看,是文化姿态;放在现在看,是伊斯兰世界内部重新站队的开场白。
这场访问,一共签了12项合作协议,范围从司法、劳动、农业到能源、交通和边境贸易,算得上是一次全维度的双边升级。而真正引爆外界关注的,是那笔高达30亿美元的能源合作协议,不仅计划推动伊巴天然气管道复工,更要把当前年贸易额从30亿美元拉升到100亿美元,背后的野心远不止双边合作,而是通往中亚、中东联动的新通道。
于是,“中巴伊铁路”与“中巴经济走廊延伸线”两个词跳了出来,把这次访问直接拔高到区域级的战略层面。一条从新疆出发,途经巴基斯坦西部、接入伊朗、通往德黑兰乃至里海和欧洲的“中东陆上通道”正在成型,而这条通道对中、伊、巴三方都有现实诉求。
图为伊朗南帕尔斯气田
第一,巴基斯坦缺能源、缺外汇,需要伊朗的油气与市场;第二,伊朗被制裁封锁,需要一个能通陆出海、绕开西方的经济出口口子;第三,两国边境线长达900公里,原本安全问题频发,现在要把敌对转成合作;第四,中巴经济走廊已具备基础设施基础,伊朗接入能共享成果,也能分担压力。
但看清这场联动,还得跳出双边合作的视角。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一次,其实牵动的是多个大国战略布局的重排。
首先,对中国而言,这标志着“一带一路”西部通道再下一城。
中巴经济走廊不是新项目,但一直被认为是“只通巴基斯坦”的线。但随着中巴伊铁路建设推进,一条新的“陆权走廊”正在浮出水面:从中国新疆喀什出发,经瓜达尔港、穿过巴基斯坦西部进入伊朗,最终抵达德黑兰,直通里海和欧洲。
图为瓜达尔港
这条线对中国意义重大:运输时间从30天压缩至7天;成本下降40%,绕过马六甲,打通了“第二能源通道”;“一带一路”的“西出通道”与中亚、中东市场全面衔接;中国同时握住瓜达尔港与恰巴哈尔港,形成“印度洋双港卡位”,间接对冲印度在伊朗布局的港口计划。
一句话,中国的“西部突围”不再是一纸构想,而是一步步落地的现实。
这时候,就不得不提美国。
几十年来,美国对伊朗是一副嘴脸:极限施压、二级制裁,谁敢和伊朗合作就连锅端。但这次,巴基斯坦和伊朗公开签能源协议、谈天然气管道,美国却装聋作哑了。
为啥?因为美国自己也陷入了矛盾。
图为美国白宫
一方面它要打压伊朗,维持对中东的控制权;另一方面,它又舍不得巴基斯坦这颗棋子,想靠它钳制印度、遏制中国、搅动中亚。问题是,这三个目标本身就彼此矛盾。你不可能既封杀伊朗,又要巴基斯坦拉着它合作,还要让中国站边。结果,美国只能接受一个尴尬现实:你们可以搞,但别搞太大声,我就当没看见。
这是典型的战略溃败——不是主动妥协,而是被现实逼着往后退。过去,美国讲究“红线”,谁碰了就要有动作;现在,美国变成了“象征反对、实质放行”,只求别出乱子。连特朗普都跟着改口,说美国要跟巴基斯坦“开发石油资源”。这不是灵活,这是没得选。
对比中美做法,高下立判:中国在铺网,美国在拆线;中国用联通去布局,美国靠制裁去封堵。这种没全局规划的应激式反应,典型的就是“你走一步我堵一步”,结果反而让别人把盘子铺得更大。
而伊朗,也不只是在搞经济,它在搞的是接入“非西方技术共同体”。
图为伊朗沙希德136无人机
伊朗和俄罗斯关系已经非常密切,从防空系统到无人机都有合作。现在如果再把中国的装备引进来,巴基斯坦提供战术打法,三者组成一个技术体系:中式防空+俄式系统+巴式战法。到那时,美以想攻击伊朗,就不止面对伊朗,还要面对一个“多国协同版本”的非西方军工体系。
这背后其实反映出一个趋势:非西方国家,正在从“被打击对象”变成“系统对抗者”。不是单点突破,而是网络生成。美欧那一套,不是被击垮,而是被绕开。
但要说最郁闷的国家,还得是印度。
一方面,印度原本打算通过恰巴哈尔港打入中亚市场,现在被中巴伊铁路绕开了。物流线路、地缘红利直接打折。
另一方面,伊朗和巴基斯坦越走越近,背后还有中国推动。这意味着印度在克什米尔、阿富汗方向的博弈空间正在被压缩。
图为印巴冲突
印度虽然跟美国很亲,但从乌克兰战争到以巴冲突,美国对印度的“偏袒”也开始动摇。尤其是印巴在5月爆发短期冲突后,美方对印度军力表现非常失望,战略信任开始下滑。
现在,印度既丢了伊朗这条后门,又看不到对冲中国的新牌,反倒要重新考虑与俄罗斯、伊朗、美国三者之间的平衡。这一盘棋,印度也开始走得艰难。
从更大的格局看,这次伊巴合作,还释放出一个关键信号:
中东和南亚,不再是信仰对立的战场,而是现实利益的试验场。整个伊斯兰世界正在“去意识形态化”,从拼立场转向拼资源,从站队博弈转向合作联通。
佩泽希齐扬去祭拜伊克巴尔,是在说“我们是一家人”;巴基斯坦支持伊朗、谴责以色列,是在说“我们更尊重现实”。沙特对此也没跳脚,因为在中国牵线搭桥下,沙伊早就缓和,这给了巴基斯坦操作空间。
这背后说到底,是一个问题:谁掌握中东的地缘主导权?
图为美国总统特朗普 图为美国总统特朗普
过去是美国说了算;这几年是沙特唱主角;现在,伊朗、土耳其、巴基斯坦,也纷纷站上舞台,语气越来越重。而美国,已经开始“边说边退”,从管控者变成围观者。
谁掌握中东“话语权”?现在不只是沙特说了算,伊朗、土耳其、巴基斯坦的声音也越来越重。一个去极端化、强调资源共享与多极平衡的新中东秩序,正在悄然酝酿。
从这个角度看,巴基斯坦这次与伊朗的合作,已经不是“胆子大”,而是“眼光变了”。按理说,签能源协议、建设天然气管道、去美元化交易,这些都是踩了美国的红线。
但结果呢?美国不但没有制裁,反而也签了和巴基斯坦的石油合作协议。特朗普还特地在社交平台发文,声称要“共同开发巴方石油储备”。
这一反差背后,说明两点:
美国已经无法彻底控制南亚方向。在中国、西方、伊朗、俄罗斯都伸出触角的格局下,巴基斯坦有了选项;
美国在地缘上的影响力正在退化。以往一句话就能让银行停贷、港口封锁的“全球警察”,现在需要真金白银来“购买影响力”,而不是靠嘴炮和威胁维系盟友。这是全球权力正在下沉、多极化的信号。
图为佩泽希齐扬和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
当然,伊朗和巴基斯坦这次合作虽大,但落地难度也不小:美方制裁还在,很多银行和承包商不敢参与;伊巴天然气管道已经搁置十几年,光有意愿不够,资金、设备、保障系统还得解决;阿塞拜疆、印度等国可能从旁搅局,给克什米尔、俾路支等问题添火;部分区域治安仍不稳定,比如伊巴边境恐怖组织仍在活动。
同时,大国在伊朗市场的“利益重叠”也存在协调成本。谁来主导大项目?怎么分成?技术标准是否一致?这些问题都需要具体磋商。
但不管怎么说,大方向已经非常明确:过去的“选边站”正在变成“多边互嵌”;过去的“盟友体系”正在变成“合作网络”;过去的“单边制裁”正在变成“实用交易”。这一场区域权力游戏,才刚刚开始。
节目最后,老规矩,三句话总结
第一句,伊朗和巴基斯坦的合作,不只是地缘互补,而是战略重构,把多边博弈推向实质化。
第二句,美国影响力下沉,被迫接受“你做你的,我睁只眼闭只眼”的现实外交。
第三句,下一步看谁落地快,看谁稳得住,这场区域游戏,才刚刚开始。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