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越南本想叫“南越”,中国为什么却倒过来赐名“越南”?

KrystleMic · 5 天前
越南,这个国家名称如今听上去挺顺溜,其实背后有着一段比想象中复杂、曲折的故事。它原本的国号设想曾是“南越”,但历史进程和大国博弈,让这两个字最终倒了个顺序,就成了如今广为人知的“越南”。究竟是哪些力量和心思,让越南的名字从“南越”变成了“越南”?本篇文章将带你走进历史深处,解码那些被遗忘的细节。
1.jpeg

先说说“南越”这个名字的历史底色。大约2200年前,秦朝末年时局动荡,南方的岭南地区(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被一位叫赵佗的秦朝将领实际掌控。他是今石家庄附近的人,率领士兵南下,进入了以百越族群为主的南部。为了在这片新土地站稳脚跟,赵佗采取了融合本地和外来人口的策略——大力推崇汉越通婚,鼓励农耕生产,还积极开展贸易。这套做法很快让原本边远的岭南变得生机勃勃,成为万邦来朝的“热闹码头”。
随着秦的崩塌,赵佗瞄准时局,干脆自立门户,建立了“南越国”。表面上,他对汉王朝称臣(先后对刘邦、吕后等),实际上却是自己说了算。后来因中原封锁贸易、汉越关系闹僵,他甚至公开称帝,并且武力征伐邻邦。南越国的势力一度令周边小国闻风而动,地跨今日越南北部和中国两广一带,影响力极大。等到汉武帝时,南越终于被并入汉朝版图。这段历史的“南越”,成了越南人民后来认定的“历史正统”的发轫。
2.jpeg

对于现代越南人来说,南越国就是国家神话的一部分。你去翻越南近现代的史书就会发现,南越国常常被当作第一个本土政权的象征,赵佗则被写进正史,列为“赵朝”开国君王,与后来的各种越南封建王朝一并陈列。从这个角度,“南越”这两个字对越南来说,是民族自信和历史认同的投影。
然而,如果你把视角转向中国史籍,“南越”则是岭南汉族与百越族的结合体,是中国南方扩张、版图整合的见证。因此,当清朝进入东南亚事务时,这两个字的敏感性,不言而喻。
3.jpeg

进入10世纪,越南真正脱离中国的直接统治,开启封建自立的序幕。当时,越南自称“大越”,寓意越人国家的辉煌与自信。但不管越南怎么换(或夸大)国号,中国这边自唐始终将这片地区称作“安南”——“安宁的南部”。唐代设立安南都护府,管辖这块“边陲蛮荒”之地,宋以后更是直接册封越南君主为“安南国王”。在两国历朝多变的朝贡体制下,“名为安南国王,实为大越皇帝”,成了特有的外交腔调,既能突出礼仪,又不忘宣示尊卑。
明朝短暂武力入驻后,越南迅速复国,但“安南”这个叫法始终没断根。等到清王朝接管,依然还是把越南定为“安南”,越南方面则按规矩进贡朝拜。
4.jpeg

直到19世纪,故事的主角迎来了“阮阮阮”的新篇章。1802年,阮福映统一越南,建立阮朝,踌躇满志。他想给自己新王国添上历史底蕴,干脆选了个“南越”——既能借用赵佗旧国的威名,又能彰显新政权的继承关系。于是,他郑重派遣使臣带着奏章,专程拜见清嘉庆皇帝,恳请册封“南越国王”。
这个请求表面合理,却让清朝朝臣心里直打鼓。
5.jpeg

首先,历史纠葛让“南越”这个名字成了天生的敏感词。别忘了,赵佗时代的南越国版图可不是今天的越南,更是囊括了广东、广西。嘉庆皇帝很自然地联想到:越南君主是不是想借这个名字,对中国现辖土地进行“历史认领”?虽然此时越南根本没有能力染指两广,但清廷传统的顾虑和高度警觉无法轻松释怀。
其次,清朝的历史官僚仔细翻查越南地方家谱,发现广南阮氏根本就没叫过“南越”,阮福映这么说其实有些牵强。嘉庆在诏书中甚至直接质疑,这叫“名不副实”。毕竟,赵佗的地盘很大,如今阮氏不过占一隅,怎么能随便沿用?再说,数百年来“安南”之称历经代际,沿袭有序,凭什么突然强行更名?
6.jpeg

第三,别忘了大国—藩属体制下有“潜规矩”:藩属国不能任意自定国号。只能等宗主国点头。越南主动求名,不遵旧礼,让清朝格外不舒服。从权力逻辑到程序公正,清廷都觉得必须遏制这个风头。
如果你以为会陷入拉锯,实际上,解决方案却意外地“温和”。正当双方各执一词时,广西的地方大员提出,不如把“南越”倒过来,叫“越南”如何?这个名字既突出“越人”的核心身份,把“南”位置调整一下,明示你在“百越”之南。和赵佗时代区域区隔开,也避免了对广东、广西的任何暗示。
7.jpeg

嘉庆思忖之后,采纳了这个提议。1804年,清廷派出使者主持册封仪式,正式承认“越南国王”。阮福映虽然未能如愿,却也明白这已是最佳折中。于是,长期以来大越、安南并用的混乱局面,划上了句点——“越南”成为了官方称谓。
有意思的是,从此以后,“越南”不再只是单纯的地理指向。它背后其实已经被赋予了紧密的政治含义。一方面,这个名称给了越南一定民族自尊,同时也将其牢牢锁定在自己应有的“格局”内——提醒他们别动不动攀赵佗的“旧疆”,更别把目光投向中国南方的土地。“越南”,说白了,是一次大国对小国历史诉求的“温和回绝”,既不让对方讨不到台阶下,也不给自己留下口实。
8.jpeg

对于越南来说,这个名字虽然最初是被“无奈推销”,但随着时间过去,渐渐也成了民族共同体的标志。比起“安南”这种时代色彩明显、被动接受的称呼,“越南”总归包裹上了越人自信的情感,成为现代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进入近代,随着欧洲列强东扩,越南逐步沦为法国的殖民地。原本与清朝的朝贡、册封及宗藩关系,随着殖民侵占而宣告终结。等到20世纪,越南更在反法独立战争、抗日、南北内战的泥潭中奋进。1976年,随着南北越统一,“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正式诞生。从“南越”到“越南”,这个名字见证了一个国家从被动边陲,到苦难自强,经历了历史风浪。
9.jpeg

若回顾这波三折的更名风波,我们会发现,越南其实是两个意图缠绕的结果:一头是越南自身希望借古抬高地位、争取正统的话语权,一头是中原王朝时刻警惕“小国蹿头”,时刻把控命名权。从中越宗藩关系,到疆域归属争议,双方都是“既斗争又妥协”。最终,越南在清廷压力下接收“越南”之名,表面上没了“南越”的历史野心,实则为民族认同留下了弹性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阮福映选择接受“越南”,更多是出于现实考量。新王朝刚刚建立,国家内部分裂,百废待兴。在国际体系中,急需中国的册封以“正名”,稳定国内外形象。如果当时和清朝硬碰,风险极大。所以即便主观不满,阮福映还是捏着鼻子认了下来。
10.jpeg

那么,“南越”与“越南”,仅仅是一字之差吗?现实远非如此。历史上,“南越”这个词,隐含着自上而下俯瞰的态度,甚至有一种扩疆图强的潜台词。而“越南”,则转为区域归属,强调自身在南方的文化特质和地域界限。这个转换,也让新生国家避免了太多不必要的历史包袱。
事实上,类似的命名博弈不仅仅发生在越南的历史上。比如朝鲜曾经一度主张“大韩”国号,也曾遭遇宗主国直接否决。日本历史上称号的演变更是地域与权力关系的交错反映。越南从“南越”到“越南”这段插曲,既是中外地缘政治角力的缩影,也映射出名称、历史认知与现实权力的错综纠结。
在2024年的今日,这段历史已经鲜有人主动提及,但“越南”依然是其民族统一和国家身份的符号。当下的越南正站在现代化、全球化的十字路口,国号背后的故事,也提醒我们:国与国之间的名字,从来不是随便起的,它背后交织着历史变局、现实权力以及未来的想象力。对于每一个正在经历转型的国家来说,名称可能不只是名片,更关乎身份、地位,甚至未来命运。
仔细想想,世界上有多少国家的名字不是这样兜兜转转、凝结着历史伤口和权力平衡?“越南”这两个字,就是这样被历史推搡着,走到现在。
最后,你怎么看各国命名里的权力角逐与身份焦虑?这种故事,在当今世界还会不断上演吗?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