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印度《ThePrint》8月19日报道,布朗大学教授阿舒托什·瓦什内撰文指出,印度过去二十余年的外交核心目标正濒临全面失败:与美国拉近关系受挫;避免与巴基斯坦等量齐观的努力落空;追求与中国平起平坐的战略严重受阻;而唯一保持稳定的对俄友好,也面临美方施压导致的结构性困境。
其中最具冲击性的,莫过于特朗普恢复对巴基斯坦的青睐,公开邀请巴基斯坦军方高层入白宫、签署涉及加密货币与能源合作的新协议,仿佛重现冷战旧影。
与此同时,美国对印度则祭出50%重税,几乎对印商品实施贸易封锁。
印度原本试图通过稳固与美俄关系、淡化巴基斯坦地位、提升对华对等性来构建大国印象,如今却面临满盘皆输的外交困局。
尤其在印美关系中,印方坚持的战略自主与民族自尊,在特朗普眼中却成了不识抬举,反倒促使白宫重启与巴基斯坦的战略关系。
巴基斯坦国旗和印度国旗
印度之所以难以接受被与巴基斯坦等量齐观,原因在于其国家认同与历史心理。
从印度视角看,巴基斯坦只是1947年从“印度母体”中分裂出去的“次级国家”,是文明断裂的产物,是对“统一印度文明”的背叛。
而印度自认为承继了吠陀传统、莫卧儿遗产和民主法治,是亚洲“唯一真正的文明型大国”。
因此,无论在联合国、国际媒体还是多边机制中,只要印巴被并列谈论,哪怕仅在安全议题上,印度便会感到自己受到了侮辱。
此外,对印度而言,巴基斯坦是个地区麻烦制造者,而我则是全球治理的参与者这一心理预设极强。
印方长期努力的目标,就是把自己从印巴框架中抽离出来、向中美俄欧层级靠近。
所以,当特朗普邀请巴基斯坦陆军元帅阿西姆·穆尼尔进入白宫、将其与莫迪对等接待时,印度的外交与心理全部遭受到了暴击伤害。
印度国旗和中国国旗
而在试图压巴基斯坦一头的同时,印度还执着于与中国平起平坐,这其实还是身份焦虑。
冷战后,中国通过经济高速增长实现了在全球体系中的阶层跃迁,而印度却陷于有增长却无转型、有城市化却无工业化的结构困境。
两国在1949-1990期间GDP总量相近,但如今中国已是印度的五倍以上。
中方拥有完整制造链、高端军工、空间站与洲际导弹,而印度在战略自主、军事现代化、社会稳定上均远未完成大国跃迁。
然而印度国内叙事仍反复与中国进行对比,无论是太空计划、国产战机、数字印度计划,几乎都把中国当成直接参照对象。
这就是典型的民族自尊在作祟,中国越成功,印度越不能放弃这样的叙事。
从印度对待巴基斯坦和中国的态度就能看出,这个国家不仅内部等级森严,对外思维也完全一样,这恰恰是没有自信的体现。
莫迪和特朗普
至于印度为什么要靠近美国,则是出于对中国的战略制衡与对高端技术、投资资源的渴求。
美方将印度视为印太战略的潜在支点,是可用来牵制中国的非结盟盟友
。在拜登政府时期,这一逻辑维持良好,但到了特朗普手中,局势迅速反转。
特朗普回归后将地缘政治重新工具化,强调短期可控收益而非长期联盟经营。
他对印度的不满首先来自印方拒绝完全倒向美国,比如继续进口俄油、抢夺欧洲能源生意、在印巴冲突中不承认美方介入等。
在特朗普眼里,印度自视甚高,而巴基斯坦则高度配合。
再加上印度在印巴冲突停火后的态度冷淡,没有给足特朗普居功邀赏的台阶,特朗普肯定是忍不了这个的,不给我面子,我就要你好看。
于是,一套原本要塑造印美抗中的架构,反而演变为美巴合作一起打印的场景。
对印度来说,现在不只是地缘上的挫败,更是其二十年外交战略的彻底颠覆。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