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乌谈判筹码再缩水?泽连斯基华盛顿之行:拿什么换乌克兰生命线?

麒元点评 · 昨天 22:14
一条跨洋行程,把他推回风口浪尖。泽连斯基落地华盛顿,放出风声要和特朗普见面。这趟行程,他没孤身上阵,还拉了几位欧洲盟友,阵仗不小。目的很直白,想在桌面上压出一个对乌克兰有利的框架。可对面那位的底色,开局就摆明了:强硬。这一回合,注定不会轻松。
意外的是,人在华盛顿,心却被家乡的警报拽住。乌克兰东北的哈尔科夫,又挨了一轮猛击。乌方称是弹道导弹命中,时间在18日凌晨。爆炸把多栋公寓楼震得乱作一团,玻璃碎成片,街上满地反光片,像下了一场锋利的雨。至少5人遇难,伤者不止18人。市长伊霍尔·捷列霍夫提到,冲击波太猛,1000多扇窗户被震碎。苏梅地区同样不太平,当地也报告了教育机构受到了弹道导弹袭击。电话那头是汽笛、碎裂声、哭喊,另一头是谈判桌、会客厅、闪光灯,这种反差刺眼得很。
1.jpeg

同时段,另一个消息传来。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发布了一个破坏行动被挫败的通报。说是有人想把130公斤芬兰炸药藏在一辆电动汽车里,绕道格鲁吉亚运进俄境,借一个不知情的司机做“冤大头”,把车开向克里米亚大桥,瞄准的就是那座象征意味浓重的桥。安全人员提前发现、抓人、排雷,整套流程压下去。这个剧情听着像电影,但放到此刻的节奏里,就只剩下紧张。对基辅来说,这一招没成,象征牌没打出去,话语权更弱几分。
特朗普那边的信号不绕弯,核心意思就几句:俄罗斯很强,乌克兰该做出让步,停火不难;克里米亚十多年前就丢了,现在要拿回来不现实;加入北约也别想。字句不长,但每一个点都踩在基辅最敏感的地方。对家庭、土地、尊严这些关键词而言,妥协两个字,太扎心。
2.jpeg

这也是为什么欧洲的焦虑在发酵,法国总统马克龙话说得直:按俄方设定的路走,那就是投降。欧盟驻乌克兰大使卡塔琳娜·马瑟诺娃也表达了担忧,一旦乌军被迫撤出顿巴斯、这一片区域被俄罗斯接管,那种停火更像是无条件的低头。这些声音摆上台面,既是在给基辅撑腰,也是在给华盛顿递眼色:别轻易签一份会伤人的和平。
行程细节被抖出来,节奏有点微妙。特朗普可能要到下午才和泽连斯基正式见面,先谈双边,最后才安排和欧洲人的多边。顺序很关键,意味着气场也被先后划了层级。回想那次在白宫的“名场面”,两人围着桌子僵着,万斯也在场,火药味很足。那一次据说还没吃两口,就被下了逐客令。谁也没想到政治会谈能演变成一场礼节上的拉扯。这一次,泽连斯基带了外援,看上去底气足了一些,但面对一个熟门熟路的强势对手,能握在手心里的筹码,还是有限。
3.jpeg

外面看是峰会,是握手,是合影,里面其实是预算、武器、底线、路线图。一边是战损数据在增长,一边是援助数字在缩水。乌克兰需要什么,大家都明白:更稳定的弹药供应,更明确的安全承诺,更少的条件附加。特朗普想要什么,也不难猜:把冲突快速降温,别把美国再拖进一个漫长又烧钱的泥潭,把政治账算清楚。问题就在这儿,两边的“快”和“稳”,短期里对不上拍。
为什么泽连斯基要带着欧洲盟友一起上门,无非是要在谈判桌上堆分量。多几张椅子,话语就重几分。可这招也有风险。队伍站得越齐,最后落到纸面的东西越容易被解读成赢输。乌克兰不想输,特朗普不想输,欧洲更不想被动扛一个尴尬的结局。台前的每一句话,台后的每一次眼神,都像在算分。
哈尔科夫的玻璃碎了1000多扇,这不是泛泛的形容词,是具体到一扇扇窗、一间间房的生活碎片。苏梅的学校挨了打,意味着孩子们的书包得换去地下室。俄方安全部门说挫败了桥上那辆车,说明海上的钢架依旧是敏感的神经。每一条都把谈判的空间压小一点。因为战火越热,底线越硬。火一停,谁退一步算多,立刻就会被放大。
特朗普这边强调现实主义,直白到有些冷。他认定克里米亚回不来,北约这扇门关着,剩下的就是谈条件,看乌克兰肯不肯。这个叙事对不少美国选民有吸引力,干脆,能省事。可对一个在战争中的国家,听起来像是往伤口撒盐。做选择的人,没在瓦砾里待过,就很容易把代价讲得轻巧。泽连斯基要扛的是士兵的生命线、民众的情绪线、国家的尊严线,哪一条都不能轻易割断。
4.jpeg

欧洲的担心不只是道义,还有现实。战火一旦在顿巴斯“冻结”,战线就会在欧洲东缘凝固,安全结构也会跟着变形。这不是地理学,是政治学。援助的钱该怎么花,安全的伞能撑多大,下一轮危机是不是还在路上,这些全都连在一起。欧洲想把这张网织紧,美方则倾向把包袱卸轻。两种节奏,必然拧巴。
乌克兰这面临的不只是谈判桌上的被动,还有舆论场的拉扯。有人呼吁更强硬,有人喊着赶紧停火,有人盯着补给,有人盯着端倪。每一个阶段都会冒出“谁赢了谁输了”的标签,但真正的输赢,不在今天的标题里,而在未来的十年里。签下的每一行字,都会化成边界上的一公里,预算里的一个零,孩子们课本上的一页内容。
5.jpeg

外界都在看,特朗普会给出一个什么样的窗口。他口中的“很快停火”,如果意味着叫乌克兰在克里米亚、顿巴斯认输,那就是另一种意义的绞索。反过来,泽连斯基若把话掷得太硬,援助又会不会缩水。两边像走钢丝,下面是选票,是经济,是士气。每一步都不能失手。
现实很冷,但也有缝。比如能不能把安全承诺的文本往前推进一格,把长程武器的使用边界说清楚,把财务援助做成多层兜底,而不只是每几个月一次驳船式拨款。这些听着枯燥,却是战争中的空气。空气稳定,火才不至于乱窜。还有一个关键点,沟通。把对欧洲的多边会谈放在后面,如果能把分歧摆在桌上把话挑开讲,也不见得是坏事。怕就怕,大家各说各话,回头又靠媒体放风对着干。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