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美国强推半导体“国有化”为哪般?

中国网 · 昨天 19:07
1.jpeg
近日,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表示,如果英特尔公司想继续获得《芯片与科学法》的后续资金支持,必须向政府出让10%的股份。美联社等多家媒体报道,卢特尼克正与财政部长贝森特联手推动“股权理念”,深入研究探讨“如何利用法案的政府资金收购企业股权计划”,其中所涉先进半导体企业还包括美光、三星、台积电等。
将先进半导体企业“国有化”绝非特朗普政府的心血来潮,其背后基于多重盘算:
第一,借此推动半导体制造业回归,保持芯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英特尔是《芯片与科学法》的主要受益者,但其当前表现却不尽如人意。俄亥俄州芯片工厂建设一拖再拖,企业始终经营亏损,不断大幅削减成本。特朗普政府希望以更直接干预和施加政府影响的方式,促进美国半导体头部企业在芯片制造业回流、提升关键产能,引领产业生态创新方面扮演更重要角色。
第二,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借口,布局科技创新产业,构筑赢得未来的核心优势。白宫强调,特朗普政府认为收购英特尔10%股权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创新构想”“可以优先保障美国国内芯片需求,维护国家安全”。美国深知先进半导体产业对美国竞争力和技术领先地位的关键支撑作用。特朗普政府意在以所谓“国家安全”为借口,夯实对华科技竞争基础,以国家力量整合资源、引领产业发展和竞争方向,积极抢占科技战略制高点。
第三,敲企业“竹杠”,增加政府收入。目前,美国财政和债务形势极为严峻。即使特朗普政府向各国发起关税战,大搞经济霸凌,所得关税收入对缓解债务压力也是杯水车薪。美国需要在更多领域开源节流。特朗普抨击拜登政府对半导体企业的补贴和资金支持过于慷慨,要求花钱必须要“听响”,即重点企业获得政府资金必须要“雁过拔毛”,交出部分股权。先进半导体是引领下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产业。政府强势介入,可从企业良好发展和市值增长中获得持续的财政收入。
特朗普政府到处找企业“敲竹杠”,早已不是新鲜事。仅是要求英伟达用在华销售收入的15%佣金换出口许可,就可以为政府带来每年数十亿美元的额外收入。所以,特朗普政府谋划以资金换股权的做法也就不足为奇,符合其一贯的商人作风。
长远看,特朗普政府打企业主意,推进“资金换股权”,将在两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其一,美国或将开启国家成为企业最大股东“新模式”,抛弃了共和党传统的“小政府”理念。过去数月,特朗普政府曾对先进半导体企业采取强迫产业回流、威胁取消政府补贴、敦促企业解雇高管、对境外制造芯片强征关税等“非市场”手段。如果美国政府成功收购英特尔10%股份,将成为其最大股东。特朗普也将成为美国先进半导体行业的最大决策者。特朗普曾自称是里根经济学的“信徒”,但其强势干预企业的做法,却违背了里根经济学“政府不干预经济、尊重市场规律”的核心理念,彻底撕下了“自由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最后遮羞布。
其二,政府当“大股东”将引发“破窗效应”,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或将进入无序时代。长久以来,全球经贸规则允许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采取产业扶持政策,因为这有助于缩小其与发达国家先进产业的差距。但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达国家却要对半导体企业进行“国有化”,这反映出美国的焦虑心态。美国此举不是要缩小产业差距,而是保持科技领先代差,继续保持“卡脖子”优势,以科技霸凌对手、产业盘剥他国——其本质仍是经济霸权主义。这势必引发全球各国警惕,竞相加大科技和产业自主投入,从而更加依赖“国家干预”。国际自由经济体系和产业有序竞争环境,或将因此遭受严重冲击和破坏。(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副所长、研究员孙立鹏)
编审:高霈宁 蒋新宇 张艳玲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