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美国M2重回峰值水平,通胀第二波已在路上?

华尔街见闻 · 昨天 19:35
美国货币供应量M2已重回疫情期间峰值水平,同时多项通胀指标显示价格压力正在重新积聚,引发市场对通胀"第二波"的担忧。
经济学家警告称,在当前货币环境下进一步宽松政策可能重演1970年代三轮通胀浪潮的历史悲剧。
最新数据显示,美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升至3.3%的高位,而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率正趋向5%的危险水平。
这一组合令人回想起1970年代的通胀周期,当时央行在通胀初步回落后过早放松政策,最终引发了更为严重的第二轮和第三轮通胀冲击。
分析师指出,虽然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暂时保持相对稳定,但批发价格的上涨通常会传导至零售端,而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为未来通胀提供了充足"燃料"。当前形势下,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对降息的延缓可能是明智之举。
经济学家担心,如果政策制定者重复1970年代的错误——在通胀尚未完全消除时就急于刺激经济——美国可能面临比过去五年更为严重的价格冲击。
1.png

货币供应重返高位,敲响通胀警钟

当前对通胀风险的评估,一个关键变量是M2货币供应量。数据显示,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美联储实施零利率并大幅扩张货币供应,导致M2创下历史性增幅。随后,美联储通过加息等紧缩政策从系统中回笼了部分过剩流动性。
2.png
然而,据分析,这些紧缩努力在2024年大选前已基本停止。其结果是,M2总量目前已回升至此前创下的峰值水平。更令人不安的是,其年化增长率正逼近5%,这是一个在历史上通常与通胀风险相关联的较高水平。分析指出,若美联储屈从于降息压力,M2的增长趋势只会进一步加速。
3.png
除了货币供应,近期的价格数据也为通胀担忧提供了佐证。最新的CPI数据被市场形容为“相当火热”。
4.png
而PPI 3.3%的同比增幅则直接反映了批发层面的成本压力。PPI通常被视为CPI的先行指标,其走高预示着未来消费者将面临新的价格上涨。
5.png
有证据表明,此轮上游价格上涨更多源于货币因素,而非关税。分析指出,许多进口商正在通过压缩自身利润率来消化关税成本,尚未大规模转嫁给消费者。分析师David Stockman指出,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PPI自2017年1月以来已上涨33.3%,相当于过去八年半以年均3.4%的速度持续攀升。另一个受到关注的Truflation指数也显示,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正呈现上行势头。
6.png
7.png

历史的警示:重蹈1970年代“三波通胀”的覆辙?

当前经济学家最大的担忧在于,美国可能正在重演1970年代的剧本。当时,美国经历了三波连续的通胀浪潮:通胀在短暂回落后以更猛烈的势头回归,央行的反复误判最终导致了灾难性的经济后果。
第一轮通胀爆发后有所回落,央行误以为已经征服通胀,过早降息并放松政策。结果引发了更高的第二轮通胀。当局再次犯同样错误后,第三轮通胀达到两位数,摧毁了美国资本存量,迫使数百万年轻母亲进入职场以维持家计。
8.png
那段时期的教训在于,央行官员的自满情绪——即相信自己已经战胜了通胀——是导致后续政策失误的关键。他们当时未能精确控制货币机器,宽松的政策反而火上浇油。目前,市场担心历史可能重演。
9.png

降息呼声背后的政治与经济风险

当前的通胀背景,使得白宫与美联储之间的政策分歧愈发凸显。特朗普政府一直公开呼吁降息,其动机显而易见:降低利率可以使购房贷款更易负担,减轻政府偿还国债的利息压力,并刺激商业投资。几乎每届新任总统都倾向于低利率环境,因为它能在短期内制造经济增长的表象,并为政府支出提供更多空间。
然而,另一面是巨大的风险。再次引发的通胀浪潮可能会损害特朗普第二个任期的信誉,并可能被归咎于其关税政策。
在此背景下,鲍威尔顶住降息压力的立场,被一些观察家视为“负责任的央行官员”的表现。市场真正的担忧在于,一旦鲍威尔的职位被取代,其继任者可能面临的唯一任务就是降低利率。
⭐星标华尔街见闻,好内容不错过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不代表观点,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独立判断和决策。
10.gif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