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乌克兰中部工业城市克列缅丘格再次传来爆炸声,这已是俄军本月以来对该地区的第五次打击。一篇来自彭博社的报道在华盛顿悄然发酵,标题格外刺眼:“中国正在以历史最低价疯狂买入俄油,是在趁火打劫吗?”
这一指控引发了舆论哗然,世界目光也再次聚焦于一个关键问题:在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中,为何只有中国至今仍未“入局”俄乌战争?俄罗斯冲锋在前,美国变脸主谈,英法左右摇摆,中国却始终冷静自持。这种“孤身”态势,是回避,还是另一种深谋远虑?
俄乌冲突已持续近三年,战事反复,局势胶着。本月初,俄罗斯总统普京与美国总统特朗普进行了一次闭门通话。
就在这之后俄军在战场上的动作愈发强硬,克列缅丘格、红军城、库皮扬斯克等战略要地接连遭到火力覆盖,乌克兰方面甚至紧急调整后勤线路,仅用这一连串军事行为,普京就向世界释放了一个信号:停火?还不到时候。
另一边的美国也不甘示弱。特朗普正试图在8月底前促成一场戏剧性的“普泽会”,直接跳过欧洲,搭建一个“美俄乌”三边会谈平台。这个框架中,没有英国,没有法国,甚至没有中国。这种排他性安排,表面是简化谈判,实则是想要重构战后格局的主导权。
英法两国反应不一。英国呼吁加大对乌支持,法国却在国内政治争吵中迟迟无法达成共识。欧洲因内耗而边缘化,美俄趁机主导战后安排。五常之中,四个已经各自选边站队,唯独中国仍保持克制,既不出兵,也不高调发声,却成了西方舆论的焦点。
彭博社的那篇报道,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文中援引能源机构数据称,自8月起,中国每日进口俄罗斯乌拉尔原油达7.5万桶,是以往的4倍。
与此同时,印度却大幅缩减了俄油采购量。该机构负责人还透露,特朗普政府曾就此问题分别对中印施压,印度做出让步,而中国“无动于衷”。
美国媒体给中国贴上的“趁火打劫”标签,看似是道德批判,实则是政治讹诈。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之一,根据市场行情进行采购,完全符合经济规律,也合乎国际贸易规则。
西方设置的对俄原油价格上限,是其单方面行为,中国从未参与,更未承诺遵守。从实际利益来看,俄罗斯在西方制裁的重压下急需出口市场,而中国正好需要稳定的能源供应,双方合作水到渠成。
彭博社的报道,虽以数据之名,实则意在逼迫中国入局,为西方主导的战后安排“背书”。普京的算盘也不难看懂。一方面,军事上持续施压,确保在谈判中占据主导;另一方面,外交上不断“抛橄榄枝”。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近期公开呼吁中国、英国、法国共同参与乌克兰战后安全安排。乍看是多边协作,实则对中国的点名邀请意味十足。
与其说是邀请,不如说是试探。普京希望中国的加入能为其在战后博弈中增加一分筹码,同时也能缓解其在外交上的孤立处境。但中国并未立即回应,不是拒绝,而是谨慎观望。
站队有风险,入局需时机。若公开支持俄罗斯,势必面临西方更严厉的制裁;若靠近欧美,又可能摧毁中俄之间建立多年的战略互信。眼下战事尚未明朗,谈判结构也未成型,贸然插手,不仅毫无收益,反而容易成为各方博弈的“工具人”。
中国的选择,是在局中观局。外交上,中国始终主张通过对话谈判解决冲突,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制裁;经贸上,中国与俄罗斯保持能源合作,与欧洲畅通贸易渠道,与乌克兰维持外交沟通。
这一系列动作,看似低调,实则精准地把控了参与的“度”。在普京日益强硬的背景下,美国却悄悄转向和解姿态。
特朗普不再满口“制裁”“打击”,而是频频放出“希望促成和平”的信号。这转变非出于慈悲,而是现实所迫。战争拖得越久,美国在欧洲的影响力越可能被削弱,特朗普也急需一个“外交成果”来提振选情。
英法则陷入无休止的内部争论之中。是否出兵?谁来领导?如何协调补给?这些问题至今没有答案。欧洲对美国的过度依赖,也让其在此次博弈中显得尤为被动。
在这种格局下,中国反倒成了最稳定、最不可忽视的变量。美媒的挑拨、俄方的示好、欧洲的期待,都说明了一个现实:中国在乌克兰战后格局的重塑中,举足轻重。
彭博社所谓的“抄底”,是对中国正常能源合作的歪曲描绘。过去几年,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早已形成规模,当前的采购量虽有所增加,但本质上是根据市场波动做出的合理调整。既非“趁火打劫”,更不是对俄无条件输血。
从另一个角度看,普京对中国“抄底”并不排斥,反而乐见其成。在西方制裁之下,中国的采购正是俄罗斯所需要的“经济缓冲”。即便中国不参与战后谈判,普京仍然从中得到了实打实的收益。
中国的沉稳与克制,也让更多国家看到了另一种解决问题的可能。不是靠军火、不是靠制裁,而是靠合作、靠沟通、靠稳定的战略节奏。这正是中国外交一贯坚持的方向。
当前俄乌冲突虽未停火,但和平已现曙光。五常之中,四常都已下场,各怀心思,唯有中国以一己之力,在激烈的国际对抗中保持克制,稳中求进。
有人说,中国若直接参与谈判,将彻底改写战后格局。但也正因如此,欧美对中国的加入始终心存芥蒂。他们担心中国一旦出手,自己的主导地位将不保;担心中国在安全架构中拥有话语权。
所以,一旦中国以不合适的方式、不合适的时机“入局”,就可能成为西方舆论攻击的新目标。当他们无法左右中国的立场,就会通过媒体、外交等方式加压,甚至抹黑。
中国清楚,这不是一场可以“凑热闹”的游戏。这是一场需要智慧、耐心与远见的博弈。真正的胜利,不在于谁先亮相,而在于谁能在关键时刻推动问题的实际解决。
中国的每一步,都是深思熟虑后的选择,既不缺席,也不盲动。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国愿意在合适的时点,为和平贡献智慧与力量。
当前俄乌局势仍在剧变,中国选择不入局,并非置身事外,而是在等待一个真正能推动和平的契机。彭博社的指责不过是舆论战术,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信息来源:
[1]对中国等俄能源买家二级征税?特朗普:现在无需考虑 观察者网
[2]为何只惩罚印度买俄油?鲁比奥:对中国制裁会推高油价 观察者网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