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赫鲁签下那份条约的时候,印度刚独立没几年,国家百废待兴,边境上还总有小摩擦。他选择让步,把三条西河的控制权交给巴基斯坦,只留东三河给印度用。这看起来像是一笔交易,换来了短暂的稳定,但长远看,却让印度在水资源上吃了大亏。
尼赫鲁的下场不光是个人健康出问题,更是他留下的这个遗产,让后来的印度政府一次次想改却改不了。莫迪现在暂停执行条约,看似强势,其实是国内政治压力逼出来的绝招,赌注太大,输不起。
从1960年的签字到几代人的水资源枷锁
印度河水条约是1960年9月19日在卡拉奇签的,由尼赫鲁和巴基斯坦的阿尤布·汗代表两国,世界银行在中间撮合。
条约把印度河水系分成东三河和西三河,东边的拉维河、比阿斯河、萨特莱杰河归印度,西边的印度河、杰赫勒姆河、切纳布河主要给巴基斯坦用。印度在西河上只能建有限的水电项目,不能大规模存水或调水,这等于把水龙头钥匙给了别人。
尼赫鲁为什么同意?因为当时印巴刚分治,1948年的临时协议已经快到期,巴基斯坦那边闹着要水,印度不想打仗。世界银行从1951年开始调解,花了九年时间,尼赫鲁觉得签了能换来和平,还贡献了6206万英镑帮巴基斯坦建水渠和坝。
这个条约签完,印度北方邦的农业就受影响了。旁遮普的农民靠东河灌溉,但水量不够用,西河的水只能看着流走。条约限制印度在西河建大坝,甚至清淤都得遵守规定,有些闸门直接焊死。
1965年印巴打仗,证明条约没带来长久和平。1971年和1999年的冲突,也让水资源问题更尖锐。印度想修坝,比如拉特勒水电站,巴基斯坦就去仲裁,说违反条约。
尼赫鲁的决定被后人批评为战略失误,他晚年因为1962年中印冲突,声望下滑,1964年5月27日去世时,很多人觉得他太软弱。
条约成了印度发展的绊脚石,贾谟-克什米尔邦从2003年起就要求废除,因为水权受限,灌溉覆盖率只有42%,远低于巴基斯坦的80%。
尼赫鲁的下场提醒人,外交让步有时是饮鸩止渴。印度每年损失30亿立方米水,够几百万亩地用,却因为条约没法存。
专家说,条约没考虑气候变化和地下水枯竭,现在印度想改,却卡在国际法上。尼赫鲁时代是求稳,但稳住了别人,亏了自己。
莫迪2025年的暂停决定与背后的政治算盘
莫迪上台后,一直想修正尼赫鲁的遗产。2016年乌里袭击后,他说过“血和水不能一起流”,但没动真格。2019年普尔瓦马爆炸,也威胁过暂停,但最终没执行。
到了2025年4月23日,Pahalgam袭击杀了26人,包括游客,印度直接指责巴基斯坦支持恐怖分子,然后宣布暂停条约。
内阁安全委员会开会后,莫迪政府说,直到巴基斯坦停止跨境恐怖主义,条约就搁置。印度马上停了切纳布河的水流,作为短期惩罚,还在非季节冲刷萨拉尔和巴格利哈尔大坝,没通知巴基斯坦。
为什么现在动手?莫迪2024年大选后,人民党席位从303降到240,得靠盟友执政。北方邦丢了不少票,失业率高,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农业问题堆积。
暂停条约能调动民族情绪,让支持者觉得他在“收回失地”。但这步棋风险大,巴基斯坦外长比拉瓦尔·布托·扎尔达里在6月和8月两次警告,说这可能引发战争,甚至核战。
8月巴基斯坦军方首脑阿西姆·穆尼尔在佛罗里达演讲,说会用导弹炸印度大坝。印度这边开始建新坝,像布尔萨尔和斯瓦尔科特,但工程慢,地形复杂,还面临国内抗议。
莫迪的绝境在于,这不是单纯外交,是国内政治的救命稻草。大选失利后,他需要大动作稳住党内和选民。但经济数据不乐观,青年失业率超15%,贫富差距拉大。承诺的每年2000万就业岗位没兑现,农民还闹着农产品价格低。
暂停条约短期内能炒热媒体,电视台反复播他的讲话,社交上“收回水权”成热词。但半年后,如果没实质改善,情绪就可能反噬。印度水利专家说,基础设施跟不上,暂停后水资源分配乱套,洪水季节更难管。
南亚水争的连锁反应与全球视角
暂停后,巴基斯坦河流流量降20%,旁遮普和信德省农田干旱,收获减产。巴基斯坦80%的耕地靠印度河系,占GDP25%,城市如拉合尔和卡拉奇喝水也依赖这些河。
5月23日国民议会通过决议,谴责印度单方面破坏条约,要走外交和法律路子。联合国水专家在会议上关注南亚水安全,美国国务院呼吁对话,但没实质干预。世界银行说自己不是执法机构,只能调解。
对印度,暂停让它能多用西河水,建更多坝发电和灌溉。但国际法专家说,这违反了条约无退出条款,还可能触及不伤害下游国的惯例。巴基斯坦能去国际法院告,但过程长。
印度内部,贾谟-克什米尔高兴,因为能多用水,但其他邦担心洪水和环境问题。中国在上游建坝,也让印度警惕,怕北京学样。整体看,这加剧南亚紧张,巴基斯坦警告核战虽是虚张声势,但边境小冲突增多。
全球视角下,条约曾是水争的成功范例,现在暂停让它成鸡肋。气候变化让水更珍贵,印度想审视条约,加入地下水和变暖因素。
但单方面行动,损印度形象,盟友如美国更担心升级成武装冲突。专家哈皮蒙·雅各布说,印度国际上没亏,但长远外交孤立可能来。
尼赫鲁的下场是带着遗憾走,条约成了他的污点,后人撞墙。莫迪现在走钢丝,赌暂停能换政治红利和水权,但赌输了,印度国运就赔上。尼赫鲁忍了,丢了主导权;莫迪冲了,怕承诺落空。历史讽刺,俩人站在同一拐角,不同选择,都高风险。
莫迪的豪赌在于时间差,赌工程赶上,国际不罚,国内不反弹。但制度惯性强,条约65年,改不了那么容易。印度青年失业、农业困境、贫富分化没解决,民族主义热不过半年。巴基斯坦那边,经济也糟,但水是命脉,拼命可能。
印度整体承担后果,从尼赫鲁到莫迪,水争绑住国运。看懂尼赫鲁的下场,就明白莫迪为什么急,这不是个人绝境,是国家在边缘徘徊。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