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菲律宾一夜变天,杜特尔特要等来沉冤得雪?涉案人员已经无处可逃

高看天下 · 6 小时前
新闻里那张逮捕令,像一枚冷不丁丢下的深水炸弹,把马尼拉政坛的表层泡沫都掀开了。达沃地区审判法院把名字点到阿图罗·拉斯卡纳斯——这位前警官,曾经把关键证词递到了海牙的案卷上,如今却被控“网络诽谤”,人在风声传出前就已经溜之大吉。这个时间差,很耐人寻味。有人问,这是不是给被押往海牙的杜特尔特开了一线生机?我的直觉告诉我,戏还长,但确实到了一个拐点。
把镜头往回倒一倒,故事并不新。杜特尔特的“铁腕禁毒”把治安拉了起来,可也把人权组织和反对派推向了另一端。人家把案子递到了国际刑事法院那边,2021年立案调查,局势就一点点脱了缰。菲方在2019年宣布退出ICC,可这份退出在司法效果上更像“拉黑对方微信”,对方还是保留了聊天记录。
1.jpeg

时间来到2025年3月,国际刑警组织挂出了红色通缉,杜特尔特在马尼拉机场被带走,转场海牙,视频预审出现在屏幕上的那天,我看见的是一个国家内部秩序与国际规则的拉扯,更像是两套轨道硬拽一辆列车。五个多月过去,谁也没想过第一条真正打向协作链条的“逆火”,来自达沃本地法院,而不是总统府的公开翻盘。
这份“逆火”对谁最难堪?不在海牙,也不在达沃,而是在马拉卡南宫。马科斯过去的算计,并不藏着掖着:借助国际法庭化解一个强势地方派系,顺带换来欧美的善意,把内政牌和外交牌绑成一副“同花”。
可牌桌风向变了,变在他的亲姐姐伊梅·马科斯身上。她递了一份法案,想把未经本地司法许可或本人同意的“非常规引渡”定为重罪,还把刑期和罚金写得清清楚楚。
根据材料,拉斯卡纳斯确实被控网络诽谤,法院已经发出逮捕令;这位前警官此前离境,媒体用了“逃离”这样的动词。这里没有更多证据指向他证词真实与否,哪怕坊间猜测满天飞,我也只能说一句——有待官方或法庭进一步披露。
可即便只看明面,这一纸逮捕令传递出两个确定的信号:一是达沃地方法院不愿再做ICC那条供证链上的“静默环节”,二是菲律宾境内对“外国法庭说了算”的反弹,在制度层面开始出现硬化。
这事和军队、警察有多大关系?别忘了,菲律宾的政治现实摆在那——这是一个家族政治渗透到行政、司法、地方武装系统的国家。你会看到,50万军警宣誓效忠总统没问题,可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也会在公开场合强调“只效忠宪法”。
这种表述像是在桌上放一把空枪,看着不致命,但真正的力量在于关键时刻的“站位自由”。在家族对峙的结构里,这种“自由”很贵,很敏感,也很值钱。对局方知道,这才是有决定权的变量。
说回风向变的第二根柱子——最高法院。7月25日,法官们一致举手,把针对副总统莎拉·杜特尔特的弹劾锁进了程序性违宪的盒子里,还画了一条线,2026年2月前别再提。这个动作的法律逻辑不复杂,“一年规则”是门槛,众院那些在去年的申诉在法律意义上被视为终止或驳回,所以你不能在今年2月又把门踹开。
政治意义就不止于此了:这一裁决直接拿走了参议院的话语空间,等于在两大家族之间“强行按下暂停键”。有人把这称作“司法重塑政治进程”,我更愿意把它看成司法把整个政治系统从悬崖边往回拽了一步。
有人可能要问,那ICC怎么办?退了会员,还能对一国前总统动手,这逻辑通不通?我只能说,这正是国际法和国际组织运作中的“灰色地带”。菲律宾不是ICC成员,这一点材料写得很清楚;但菲律宾还是国际刑警组织的成员,这个机制里的“红色通缉”和“协助”义务,在法律上和政治上一直混着走。
2.jpeg

司法部口头上讲“尊重国际义务”,参议院又在法案里写“外国法院说了不算”,这不是前后矛盾,而是现实主义:对外不能把桥烧光,对内也不能把刀拱手递给外部。那怎么走?这就需要国内司法层面的“节点管理”,比如这次达沃法院对拉斯卡纳斯的动作,就像是在这条国际链路上拧了一颗很紧的螺丝。
把这一切放到选举地图上,更好理解。5月的中期选举,杜特尔特在“铁窗之外”拿下达沃市长,阵营还拿下了参议院5个席位,这波回潮把马科斯的统筹节奏完全打乱。
参院出现三足鼎立的结构,任何两方的合谋都能推动议程,意味着马科斯阵营的“单一通道”彻底被堵。更要命的是,弹劾莎拉这张牌被最高法院当场封死,时间窗口一给就是半年。对政治竞赛来说,半年足够重新排兵布阵,足够把舆论风向扳回不少。
舆论早就有变化的苗头。莎拉在弹劾投票前后飞了一趟卡塔尔和荷兰,用探望父亲的名义做了一次政治姿态,这一步看似个人情感,落到菲律宾的民意盘上却掀起不小的涟漪。材料里给的比例变化很直观,支持弹劾的骤降,反对上升,这不是一张海报就能达到的效果,而是“法外之人却仍是我们的人”的情感召唤。
菲律宾的政治文化里,对“强人秩序”的怀旧从未消失,尤其当通胀、饥饿率、青年失业率都往上蹿的时候,人们更愿意相信哪怕粗糙一点的稳定。马科斯在国情咨文里强调反腐、强调民生,态度没问题,可民众更要看落地指标。
美国那边给了个关税的微幅下调,喊到19%,还想谈到15%,这道题在选民心中的分值并不高。内需冷、外部投资又因为对美军事开放导致中资项目停滞,这条经济曲线的坡度让任何政治话术都变得苍白。
在这种背景下,伊梅那份“非常规引渡”入刑的提案,就变成一个极具策略意味的“枢轴”。这不是简简单单的法律工程,而是要在家族政治、国际司法和主权叙事之间搭一个桥。她很清楚,家族政治里的启示录写在1986年——父亲流亡、金条传闻、海外资产风波。
这些记忆在菲律宾社会里根深蒂固,任何可能引出“境外清算”的情形都会被高度戒备。把法律的底线往前提一步,既能向杜特尔特阵营释放善意,也能保住家族体系未来的缓冲带。这是一种“两边下注”的艺术,你可以说她背叛了弟弟,也可以说她保留了“翻面筹码”。在菲律宾这样的制度生态里,这种操作并不罕见,关键是时间点选得准。
很多人问我,拉斯卡纳斯的逮捕令是不是意味着ICC的证词链要断?这要分开讲。就司法流程来说,这张逮捕令针对的是“网络诽谤”,并不是直接针对他当年的ICC供述,这中间没有直接的法律因果。
可在政治传播层面,这张令状会被解释成“证词的公信力堪忧”,甚至被贴上“心虚出逃”的标签。供证者一旦污点化,国际司法那边的取证可信度就会被对手拿着放大镜审视。这就是“法律与传播”的双轨效应:法院只谈法条,政客只谈叙事。两者叠加,足以影响后续的舆论战和外交博弈。
3.jpeg

还有一个看似“不相关”的点,其实影响巨大——军警系统的“态度暧昧”。当帕迪拉这样的人用“只效忠宪法”来表达立场,就是在给自己留空间。留空间的意思在菲律宾很简单:如果政治局面持续僵持,军警不会做任何一方的工具,而是把秩序维持放在桌面上。
这对任何想用强硬手段压制对手的人都是一道冷水。也因此,你会看到,双方都在尽力用制度动作来稳住盘面:一边是最高法院用程序规则清障,另一边是地方法院针对证词链条的关键节点出手。这种制度“对打”的升级,反而降低了街头政治失控的概率,这是好事。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