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8月6日),新加坡地铁东西线在通勤高峰时段突发故障,再度打乱数十万通勤者的出行计划。裕廊东站附近的转轨器(道岔机)发生故障,列车必须减速通过相关路段,导致从文礼站至金文泰站、甚至波那维斯达站之间的车程延长15至25分钟不等。
大量乘客在车站内滞留,站台挤满了等待列车的市民,列车间隔拉长,运行缓慢,通勤队伍一度蔓延至站外。
图片:XHS网友
SMRT总裁蓝晓开表示,工程人员已连夜展开抢修工作,强调安全优先。受影响的乘客可免费转搭临时提供的接驳巴士,或选择在其他换乘站绕行。直至上午10点58分,故障已排除,列车服务随后陆续恢复正常。
对此,不少乘客表示对这种经常性的延误感到疲惫与沮丧。
东西线“老线常坏”已成刻板印象?
东西线作为新加坡最早建设的地铁线路之一,自1987年投入营运至今,已历经三十余年。由于设备较为老化,公众普遍认为其问题多发在情理之中。过去几年中,政府陆续更换信号系统、电力设备、列车车辆,也在深夜时段延长维修时间,致力于延长线路寿命、提升可靠性。
但令人担忧的是:去年9月,东西线发生了罕见的列车车轮脱轴事故,导致轨道与第三轨严重损坏,长达六天无法恢复正常服务。这是新加坡地铁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中断,也刷新了公众对“可靠性”的认知底线。
调查发现,事故背后不仅有硬件老化问题,也暴露出系统预警和运维机制的薄弱,陆路交通管理局(LTA)因此对SMRT处以240万新元罚款。
地铁出事,真的是“设备老旧”的锅吗?
新加坡地铁系统自1987年启用以来,确实经历了一段“常坏常修”的时期。但这些年来,我们也看到了它朝着更稳定、更高效的方向不断进化。今天的地铁系统,不仅跑得更快、更准时、更环保,背后的技术架构也比过去复杂得多。
不过,每当发生故障时,公众还是习惯性地将原因归咎于“设备老化”。但这真的就是问题的全部吗?以环线(Circle Line)为例——这条线路从2009年开始分阶段投入使用,最晚的一段也才营运了几年,属于地铁网络中相对“年轻”的成员。然而,近几年棕线却多次因为信号干扰、软件故障等问题发生大规模服务中断。这说明,出问题的不只是老旧设备,新线路同样面临挑战,尤其是在管理、系统整合和跨机构协作上。特别是像:新旧信号系统的兼容性、不同运营公司之间的协调机制、数据监测的及时性与调度响应的效率……这些“看不见”的管理环节,往往要等到事故发生时,才会暴露出它们的重要性。
地铁系统,其实已今非昔比
尽管公众对每一次中断都反应强烈,但就数据来看,新加坡地铁系统的整体可靠性其实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根据陆路交通管理局(LTA)发布的数据:2023年地铁全网平均无故障行驶距离(MKBF)达到232万公里/次故障,相比2011年低谷时期仅5万公里,提升了超过40倍。放眼全球,新加坡已经站在世界前列,甚至优于香港、台北等成熟城市。
不仅如此,自2018年起,所有营运公司(如 SMRT、SBS Transit)都需接受独立审计、故障追踪和绩效评估,系统的透明度也在不断增强。
问题的根源不只在设备,而在制度
确实,东西线的设备确实比较老旧,但问题不能简单归因于换了设备就能解决。棕线的频繁中断恰恰说明了:随着系统越来越复杂,管理的专业性和前瞻性,才是关键。很多问题,其实不是哪个零件坏了,而是在跨部门、跨系统之间,信息传递不畅、预警机制滞后、应急响应不及时。比如:是否配备了足够的应急列车?系统的预警算法是否够灵敏?调度中心是否有足够权限快速处置?这些问题靠砸钱可能解决不了,更需要的是管理架构、制度设计和技术决策上的系统性提升。
改革正在推进,前方仍有希望
值得肯定的是,过去五年,新加坡政府已经启动了多项结构性改革:
东西线与南北线全面更新工程预计2026年前完成;新线路(如汤申-东海岸线、裕廊区域线)采用最新信号、电力与车载技术;运维团队专业化程度提高,轨道维修制度系统升级;LTA 与运营公司的权责边界更清晰,引入奖惩机制,强化主动维护和信息透明。交通部和陆交局也已明确表态:不能因为少数事故就否定整个系统的进步,更不能继续拿“设备老旧”当作拖延改革的借口。
现代化地铁系统的标准,不只是不出事
我们相信,新加坡地铁在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透明公开的信息机制,以及跨机构的协作效率,正在持续提升。一个真正现代化的地铁系统,不只是“不出事”,而是出了事,也能迅速恢复,让公众有信心继续依赖它。
这,才是一个世界级城市交通系统该有的样子。
最近搭 MRT 的体验还好吗?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