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动了俄罗斯的蛋糕?俄方开始对中国下手、关系再好也得多留个心眼

卢新佳 · 昨天 15:58
2025年俄罗斯对中国卡车下禁令这事,直接把跨国贸易的暗雷给踩爆了。
卡车企业出海最怕什么?
1.jpeg

不是市场竞争,而是官方认证突然变天。
这次俄罗斯联邦技术监督局用十几页报告封杀了东风、一汽等头部品牌,说是安全不达标,实则掀开了中俄贸易的暗战序幕。
中国车企被卡脖子,表面是技术缺陷,背后是市场争夺的必然反噬。
仔细看俄方列出的问题清单,电磁兼容性、极寒适应性这些指标,早不是新鲜事。
真正要命的是市场占有率变化曲线——中国卡车吃下俄市场近六成份额,本土品牌卡玛兹直接跌到停产边缘。
2.jpeg

这和当年华为在欧洲市场遭围剿的逻辑如出一辙,技术标准成为贸易保护的合法武器。
更狠的是俄罗斯新税法,2024年进口回收税猛涨到85%,还玩年度递增,明摆着用政策杠杆强推本土制造。
这种组合拳打法,比关税壁垒隐蔽得多,直接击穿价格优势的护城河。
车企们在西伯利亚栽的跟头,暴露出产品本地化适配的致命短板。
零下50度工况下刹车失灵,听着像技术问题,实则是市场调研的集体失职。
3.jpeg

日本车企80年代进北美时,专门成立极寒测试中心,丰田为此改造了整整三代发动机。
反观中国车企,两年吃下市场就以为站稳脚跟,殊不知气候适应性需要至少五年技术沉淀。
卡玛兹敢公开叫板中国卡车不耐寒,靠的是六十年西伯利亚运营数据,这恰恰是短期扩张模式填补不了的技术鸿沟。
这场禁令风暴早有预兆。
去年俄工贸部要求汕德卡召回整改时,海关数据就显示中国卡车零部件进口量暴跌42%。
4.jpeg

明眼人都懂,这是逼着车企把生产线搬到俄罗斯。
现代汽车在印度市场也玩过这套,2017年印度升级排放标准,倒逼现代将本土化率提到95%。
现在俄方给的出路同样清晰:要么合资建厂,要么退出市场。
陕汽的西伯利亚生产线就是个信号,未来可能形成"俄罗斯组装+中国技术"的新模式,既保就业又护市场。
中企的破局点可能在电动车赛道。东南亚现成的案例摆在眼前,比亚迪在泰国市占率冲上37%,靠的就是电池低温技术突破。俄罗斯远东地区电网改造计划2026年启动,这正是布局充电网络的黄金窗口期。三一重工已在莫斯科试水换电重卡,充电8分钟续航300公里,这数据在零下环境足够形成技术代差。与其在燃油车赛道上硬拼,不如用新能源赛道重构游戏规则。
网上有人说俄罗斯翻脸比翻书快,其实看看汽车产业数据就懂了。2024年俄本土汽车产量同比暴增78%,但库存积压量也创下历史新高。这时候拿中国车开刀,既能清库存又能拉选票,属于教科书式的政治经济学操作。当年墨西哥对美加征钢铝关税,也是选在中期选举前三个月动手。商业博弈套着政治周期,这才是出海企业最该研读的生存指南。
说到底,国际生意没有永恒伙伴,只有永恒利益。俄方禁令是警钟也是路标,逼着中国车企从赚快钱转向练内功。北汽在南非死磕五年才打开市场,核心就是吃透了当地认证体系的每个技术参数。现在该做的不是抱怨规则变化,而是把技术标准刻进DNA。西伯利亚的寒流吹不倒真金火炼的企业,反而能冻出更结实的市场铠甲。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