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篮公布亚洲杯12人名单瞬间点燃舆论焦点。
周琦缺席、徐杰张宁临阵出局、郭士强二次挂帅这些关键词,直接击中球迷最担心的三大隐忧:核心缺阵如何弥补?
新帅用人是否合理?
年轻阵容能否兑现承诺?
距离首战沙特不足24小时,这份名单引发的战略焦虑远超往届。
郭士强坚持防守至上的选人逻辑在社交媒体引发两极争议。
被放弃的徐杰本赛季CBA场均助攻失误比4.1高居联盟第二,张宁在G联赛夏季赛三分命中率达到38.7%。
对比高诗岩上赛季34.2%的投篮命中率和杜润旺移动速度缺陷,这种选择更像是战术惯性而非数据择优。
中国男篮过去五年国际大赛防守效率从未进过前八,进攻效率却三次垫底,单方面强调防守可能陷入恶性循环。
高诗岩的入选折射出更深层的选材困境。
从宫鲁鸣时期开始,国家队就有重用"防守工兵"的传统,2015年亚锦赛带于德豪弃赵继伟就是典型案例。但现代篮球对控卫的要求是攻防均衡,澳大利亚后卫米尔斯在国际赛场既能锁死对手箭头又保持40%三分命中率。郭士强选择高诗岩或许迫于现实——当赵睿、胡明轩需要更多承担得分任务时,确实需要专职防守者,但这种拆东补西的策略暴露了人才断档的硬伤。
篮协主席现场督战透露出前所未有的危机感。中国男篮近三届亚洲杯最好成绩只是八强,2017年输给菲律宾时全场出现23次失误。此次00后球员占大名单半数,场上决策能力存疑。参考日本男篮启用河村勇辉等年轻控卫的成功经验,与其保守求稳不如放手锻炼新人。当年姚明首次参加亚锦赛也只有19岁,关键战却能贡献17分15篮板。
"偷笑门"阴影至今笼罩着教练组决策。2009年那支国家队有七名球员后来成为CBA球队主教练,足见当时阵容厚度。如今郭士强带着平均国际大赛经验不足5场的队员出征,既要雪耻又不敢冒险的心态导致选人矛盾。其实完全可以让徐杰随队出征,参考NBA球队常备15人名单应对突发伤病。当沙特利用主场优势突然变阵时,现有阵容缺乏应变的后手。
这支中国男篮的真正考验不在小组赛。2018年亚运会半支国家队夺冠证明,关键战需要奇兵而非平均主义。与其纠结12人名单,不如关注郭士强能否激活胡金秋的策应能力、开发崔永熙的错位优势。日本男篮去年世界杯能掀翻芬兰,靠的是八村垒与河村勇辉的挡拆组合拳。中国男篮现有配置完全具备打造类似杀招的条件,就看教练组是否有勇气突破固有战术框架。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