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因过高的华人占比(75%)被马来西亚踢出,被迫独立。新加坡独立后,马来西亚华人比例从40%下降到如今的约22%。
如今在马来西亚有16个一级行政区,槟城州是马来西亚唯一华人主导的州份,华人长期占人口50%以上。
▲马来西亚华人(红色)马来人(绿色)分布
槟城州的历史、族群构成与地缘条件与新加坡极为相似,二者均由英国割占的沿海岛屿(槟岛、新加坡岛)发展而来。
二者与马六甲港共同构成海峡殖民地,与马来半岛分属不同的政治系统。华人在两地是绝对主导力量。最高峰时,华人分别占槟岛和新加坡人口的64%、77%。
▲槟城与新加坡各项条件相似
新加坡1965年独立时,政治地位、环境相似的槟城华人也产生了声势浩大的分离运动,最终的结果却是槟城留在了马来西亚境内,如今的槟城都市区是马来西亚仅次于首都吉隆坡的第二大都市圈。
▲槟城首府乔治市
槟城为何无法像新加坡那样建立独立的华人国家?
▲槟城州
一、荒岛开埠
18世纪末,在大英帝国鲸吞印度半岛的同时,英国人又瞄准了海运发达的马六甲航线,意图染指宗教上信仰伊斯兰教,政治上分裂为多个苏丹国的马来半岛。
▲18世纪末的马来半岛(图片@史图馆)
1782年,马来半岛西部的吉打苏丹国面临被暹罗(今泰国)入侵的威胁,吉打向英国求助,英国开出的条件是吉打割让槟榔屿(今称槟岛)。槟岛位于马六甲海峡北端,面积约295平方公里,人口仅百余人。
此时的英国正需要这样战略位置重要、本地人口稀少(便于控制)的沿海据点。1786年,英国人弗朗西斯·莱特率船队占领槟岛,英国宣布这里为贸易自由港,免征关税并提供配套设施及服务政策。
▲槟城的建立者莱特
此时英国忙于征服印度,没有额外力量开发槟城。当地马来人发展滞后,能够在商业领域充当英国助手的,唯有在此前百余年间不断移民东南亚的华人群。
英国任命辜礼欢为槟城首任甲必丹(西方国家在东南亚殖民地任命的华人领袖),作为华人与殖民政府间的桥梁,管理税收并调解纠纷。
1808年,英国从吉打手里获得槟岛海峡对面750平方公里土地,英国称其为威利斯省(简称威省),华人移民随之来到这里。
▲英国获得威省
1820年,槟城已成为马来半岛的橡胶、锡矿和棕油集散地,贸易额占马来半岛地区的25%,槟城华人已近万人,占当地人口的50%以上。
槟城快速发展的同时,英国试图扩大在马来半岛的存在。1819年,英国通过介入当地政治争端,诱使马来半岛南部的柔佛苏丹国割让扼守马六甲海峡南侧出口的新加坡岛。
▲槟城与新加坡
1826年,英国将槟城、新加坡、马六甲(1824年从荷兰手中换取)这三个战略价值极高的贸易港口组合成海峡殖民地,首府位于槟城。为促进发展,英国开始将华人移民大规模引入海峡殖民地。
华人随后又大规模进入马来半岛内陆,发展当地锡矿、橡胶产业,同时成为英国人制衡马来人的棋子。
▲海峡殖民地各港口
新加坡面积是槟岛的四倍,地理位置更靠近主航道且港口水深达16米(槟城12米),在同样的自由港政策吸引下,华人大规模涌入新加坡。至1825年,新加坡的贸易收入就超越了开埠更早的槟城。
▲19世纪中叶的新加坡
1832年,英国将海峡殖民地首府从槟城迁往新加坡,槟城在发展速度和政治地位上被新加坡超越,但仍是当时英属东南亚殖民地的第二大华人城市,在东南亚贸易网络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19世纪初的槟城
为拉拢地方势力并提升殖民地运作效能,英国于1857年在槟城举行了首次市议会选举,当地有选举权的商人、居民从5名候选者中选举3人,由此开启了槟城自治的先河。
19世纪末,中国的下南洋运动让更多华人来到东南亚。海峡殖民地各港口面积狭小且马来人较少,华人大量涌入后便占据了人口的多数。
▲下南洋
华人根据祖籍组成社团,如广府人的义兴公司、客家人的海山公司和闽南人的建德堂,英国将鸦片、赌博、酒类、典当等特定领域的征税权承包给华人(饷码制),依托华人社团构建的“影子政府”统治槟城。
壮大的华人社团开始内斗,如1867年建德堂与义兴公司因锡矿权及槟城饷码承包权爆发冲突,槟城超过84%的华人男性卷入冲突。
▲华人移民
为期十日的厮杀导致全城瘫痪,见识到华人力量的英国人开始立法限制华人结社,但槟城华人力量依然强大,华人的婚丧嫁娶都依托华人公司社团,而非英国殖民政府。
英国建立海峡殖民地并引入华人的目的,是依托沿海港口向马来半岛内陆渗透,此时的马来半岛分裂为9个苏丹国。
▲分裂的马来半岛(图片@史图馆)
1874-1914年,马来半岛上的9个马来邦国陆续臣服于英国,英国建立海峡殖民地-马来联邦-马来属邦三级殖民体系。直辖的海峡殖民地是核心,半岛的马来各邦国英国则依托地方王公实行间接统治。
▲马来半岛的殖民框架
二、华人之国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华人移民大都先行抵达新加坡、槟城两处华人区域,再进入马来半岛内陆,经商或进入锡矿、橡胶园工作。
新加坡作为英国在远东最重要的战略支点,获得了大量资金投入,对华人等移民的吸引力始终高于马来亚其他地区。至1931年,新加坡已跻身全球前十大港口,拥有渣打、汇丰等大型银行分部。新加坡人口56万人,其中华人占75.3%。
▲新加坡
槟岛面积仅为新加坡的46%,且港口水深、地理位置都不如新加坡。同期槟城人口约35万,华人占64%。槟城的金融影响力和港口吞吐量不及新加坡,仍凭借自身优势发展成马来亚的丁香烟、椰油和锡矿冶炼中心。
但槟城在经济发展上更依赖马来半岛市场和原料供应,而非新加坡那样与全球贸易网络对接,所以槟城与马来半岛往来更密切,槟城马来人比重要高于新加坡。
▲20世纪初的槟城港
二战后,在去殖民化浪潮下,英国计划撤离东南亚。但为了尽可能保留对当地的影响,英国人开始调整其在东南亚的行政架构。
一条重要原则就是扶持政治地位高但经济实力差的马来人,这既能避免中国通过华人染指东南亚,还能通过经济手段笼络马来人。
▲马来贵族
英国在1946年拆解海峡殖民地,将地位重要的新加坡纳入直辖,战略性放弃了槟城和马六甲。这两处港口城市在政治地位上降级,并与马来半岛各邦国合并,成立了由英国操控、马来人主导的马来亚联合邦。
合并后,槟城成为联合邦内唯一华人占多数的州,首府乔治市拥有55万人口,是全国第一大城市,(首都吉隆坡28万),拥有全国最高水平的城市化和教育程度。
▲1951年的槟城
马来人认为自己是土著民族,应比华人、印度人这些“外来人”享受更多权利资源,即“马来人至上”原则。
华人精英担心槟城将沦为较贫穷的马来各州的摇钱树,抵触融入马来人主导的国家。槟城海峡英籍华人公会主席何如群曾说“我无法理解接受马来亚公民身份这顶帽子有何好处……这样做有失我的尊严”。
▲海峡殖民地发行的叻币通行英属东南亚殖民地
事实上,马来人控制的联邦政府确实在公民权、关税比例、商业政策上设置诸多限制,试图削弱华人的经济主导权,槟城分离运动随之产生。
1947年3月,华人精英组成的槟城宪法咨询委员会向英国殖民部提交请愿书,称在未征得槟城居民同意的情况下将槟城并入马来亚,违背了联合国关于非自治领土的宣言。此举得到槟城英国商人的认同。
在槟城华人看来,同样是华人主导发展的沿海岛屿殖民地,槟城就应该和新加坡一样继续保持英国直辖地位或者干脆独立,而不是并入马来亚。
▲槟城的华人传统建筑
在开埠近200年后,华人占槟城人口的55%以上,余下为印度裔、马来人及欧洲移民。当时槟城华人工会主席林学翼公开表态支持分离。此外,槟城印度商会、槟城欧亚混血人协会和槟城穆斯林商会等极具影响力的组织都宣布支持分离运动。
1947年12月中旬,槟城各商业团体领袖组成临时分离委员会,该委员会提议“槟城殖民地应采取一切宪法手段,争取将槟城殖民地从马来亚联邦中分离出来” 。
▲槟城首府乔治市
马来人为反制槟城分离运动,针锋相对的成立了“马来民族统一机构”,该机构宣称:“如果槟城的马来人不同意,分离就不可能实现”。
华人主导的“分离委员会”积极活动,他们接连求见英国殖民地高级专员亨利·葛尼、东南亚专员麦克唐纳,表明槟城华人的自治诉求。
▲马来人认为自己享有特权
英国认为槟城一旦独立,将引起马来亚华人的连锁反应,马来人会对英国不满,整个马来亚也将陷入族群冲突,这不符合英国利益。因此回绝了槟城分离诉求,而分离派在槟城议会提出的分离提案最终以15:10的投票结果宣布流产。
多次受挫的分离派决定直接到伦敦上诉,向英国政府痛陈利害。1951年,殖民地大臣吉姆·格里菲斯表示槟城的命运“与马来亚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时,槟城分离运动陷入死局。
▲槟城的英国驻军
看似声势浩大的槟城分离运动,为何没能取得半点成果呢?
从外在原因看,槟城的地理位置、经济、军事价值都不如新加坡,英国希望槟城融入马来亚,以维持地区稳定。
▲英国扶持的马来精英
英国不希望槟城华人跳出来当刺头,破坏英国在马来亚的整体战略布局。槟城华人在百余年间一直依附在殖民统治下发展,没有实力与英国叫板。
从内在原因看,槟城的马来人占比超过35%(新加坡马来人占比不足20%),是仅次于华人的第二大族群,马来人并不希望独立,而他们的呼声显然不能被忽视。
▲槟城华商故居
槟城经济更加依靠马来亚内陆的原材料及市场,独立意味着与马来亚决裂,弱小的槟城是难以维持运转的。即便是华人族群,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反对直接与马来人做切割。
槟城由槟岛、威省两部分构成,单一的槟岛面积太小,连同大陆部分的威省一起独立就会和马来亚产生陆上边界,或将引发边境纠纷等潜在问题。
▲槟城州与吉打州、霹雳州有陆地边界
这并非危言耸听,当时吉打州的激进马来人就宣称,槟城是从吉打分离出去的,槟城不仅无法独立,还应该并入吉打州。
槟城大量的马来人也是经陆路迁居到槟城,如果当年英国不割占大陆上的威省,或许槟城还有机会像新加坡那样,与马来人划海峡而治并最终独立。
▲新加坡与马来半岛无陆上边界
新加坡经贸活跃,催生了当地华人的政党运动,新加坡在1954年就成立了人民行动党(PAP),李光耀等律师精英与林清祥等左翼工会领袖结成联盟,依托华人草根力量迅速壮大。
槟城开埠时间早,早在19世纪,槟城华人社团就掀起了“槟城十日动乱”、争夺马来半岛锡矿开采权的拉律战争(波及多个马来邦国)等,槟城华人因此受到英国的严格管控,严禁组成社团等政治组织。
▲李光耀
槟城华人没有成立政党,仅依靠共同利益推动,争夺权益的执行力远远弱于新加坡华人。
1957年,马来亚联合邦宣布脱离英国殖民独立,槟城正式成为该国的一部分。该国人口628万,其中华人占比约39%,马来人占比49%,印度人占比11%。
▲联合邦各族人口
独立之初,马来人的巫统、华人的马华公会和印度人的国大党组成的联盟在选举中获胜。巫统在联盟中处于领导地位,马华公会和国大党也得以分享权力。
槟城华人的政治诉求从分离改为自治,马来人在确保槟城不独立的前提下,承认华人在槟城的地位。如马来亚各州最高负责人州元首均由马来人担任,其中9个由原来的马来苏丹世袭,马六甲和槟城则选举产生。
▲槟城与马六甲
但各州的实际运作由首席部长负责,自1957年以来,槟城的首席部长始终由华人出任。在两族妥协下,槟城局势稳定下来。
随着全球殖民体系瓦解,1963年,新加坡、砂拉越、沙巴三个英属殖民地即将独立。新加坡面积狭小难以独立运转,希望加入马来亚联合邦。
▲马来西亚成立
马来亚现有华人群体在经济和人数上的优势,本就让马来人十分警惕。当时新加坡181万人口中华人占比72%。马来亚首相东姑就表示“新加坡130万华人的加入会打破马来亚的平静”。
为避免其他民族规模超过马来人,当新加坡获允加入联合邦时,巫统也邀请沙巴和砂捞越一同加入,于1963年组建马来西亚,华人以44%的占比成为马来西亚第二大族群,仅比马来人少3%。
▲马来西亚各行政区归属变化
马来西亚成立后,新加坡华人在李光耀的领导下积极争取族群利益,反对马来人特权政策。这触怒了马来西亚执政党巫统,后者认为新加坡华人在挑战马来人主导地位。
1964年,新加坡爆发严重的种族骚乱,造成数十人死亡。巫统指责李光耀煽动华人情绪,双方互信破裂。
为削弱华人力量,马来西亚在1965年将新加坡逐出联邦,马来西亚华人占比从44%下跌至36%。随着华人力量被削弱,马来人几乎独占了马国公务、军队、教育系统。
▲马国军警多为马来族
三、槟城归途
新加坡独立给了槟城华人极大的触动。毕竟新加坡华人本想凭借族群体量,让华人与马来人共同主导马来西亚。但在“马来人至上”原则下,弹丸小国的新加坡如同被流放一般,让马来人踢出了联邦。
新加坡人并不想独立,新加坡人均淡水占有位居全球倒数、转口贸易虽然发达,但本土制造业占比不足18%,淡水、生活用品,基本需要从马来西亚进口。独立之初的新加坡变成了孤岛,民生、经济发展都陷入困顿。
▲独立之初的新加坡
槟城华人知道,激烈对抗马来人就会落得新加坡一样的下场,族群规模不如新加坡华人的槟城华人选择温和的方式争取权益。
马来人政治地位稳固后,马来人至上原则被贯彻到社会各个层面,即各行各业都要为马来人预留一定份额(固打制),马来人还计划削弱少数族裔经济地位。
▲李光耀对马来人的评价
1969年正值马来西亚大选年,大量非马来人参加的反对党阵营获得多数选票,这激起马来族激进分子的不满,进而演变为马来西亚历史上最严重的族群冲突——5.13事件。官方宣布事件造成196人死亡,其中143人为华人,民间则认为此次事件中超过1200名华人被杀。
▲513事件
“5.13”事件割裂了马来西亚多民族社会,马来人温和派势力下台后,因为华人、印族没有足够的政治实力,巫统激进派上台,他们操纵政府强硬推行马来人至上。
根据马来西亚成立时的约定,砂拉越、沙巴两地本来是与整个马来亚(含马来各邦国、槟城、马六甲)平级,随着马来人激进派上台,两地被降级为马来西亚普通州属,地方石油收入的大部分被中央政府收走。
▲砂拉越与沙巴
体量更小的槟城在政治经济上遭受了更大的打压。马来西亚政府于1969年取消了槟城延续近200年的自由港身份。槟城经济遭受重创。
槟州首席部长林苍佑力挽狂澜,推动“东方硅谷”计划——在峇六拜设立自由贸易区,以税收优惠吸引英特尔、戴尔等科技巨头。
▲林苍佑
至1980年代,槟城实现经济转型,外资占加工区总资本的86%,槟城发展成著名的“东方硅谷”,马来西亚借此跃升为全球主要集成电路出口国。
进入21世纪,槟城的政权仍由华人掌握,但出任首席部长的华人多来自执掌马来西亚政权的巫统,因此执政的华人也选择与马来人合作。
▲槟城经济实力雄厚
2008年槟城地方大选,华人的行动党击败巫统赢下选举。该党由华人独立主导,并非此前从属于巫统的华人政党,华人有了更多政治自主权。
随着槟城华人政治地位达到顶峰,槟城州政府更加注重华文教育发展(如制度化拨款华校)、基础设施建设(如海底隧道计划)和招商引资,华人社群在政治决策中的影响力显著提升。
▲连接槟岛与威省的跨海大桥
截至2024年,槟城人均GDP约1.6万美元,居马来西亚13个州首位(不含首都及直辖区)。
作为马来西亚最具经济活力的州,槟城吸引了大量马来人移入。与之相对的,槟城华人占比却在下降。
▲槟城(红色)是马来西亚面积倒数第二小的州
一方面,马来人生育率攀升而华人在生育率下降。另一方面,新加坡华人生育率也在下降,新加坡为维持华人优势占比,欢迎马来西亚等地华人移民。
新加坡人均GDP是槟城的5.6倍,自然对华人移民颇具吸引力,外加马来人的马来至上政策打压,槟城华人开始外流。
▲华人在新加坡占据绝对多数
截至2024年,槟城华人占人口的41%,马来人却提升至45.1%,自槟城开埠以来首次超越华人。但槟城主要城镇仍是华人占多数,华人继续控制槟城的政治、经济。
▲槟城港口分布
时代大潮中,槟城被新加坡全面超越,分离运动无疾而终,最终成为马来西亚唯一华人主导的州。
但槟城比新加坡开埠更早,当地保留了更多原汁原味的南洋华人文化。这座马来半岛最早的华人城市,华人不仅记录着槟城的曾经,更在书写着槟城的未来。
▲槟城夜景
本文系 「环球情报员」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欢迎关注 @环球情报员
一起带着问题看世界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