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在牛顿力学构建的经典物理大厦中,世界如同精准运转的钟表。
1814 年,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提出一个著名假设:若存在一个智慧体(后称 “拉普拉斯妖”)能知晓宇宙中所有粒子的位置与动量,就能依据物理定律推演过去与未来的一切。这正是 “掌握一切参数即可预测未来” 的理论源头 ——决定论的极致体现。
以抛石为例,经典力学用公式就可以精确描述石头的抛物线轨迹,其中初速度、重力加速度g等参数一旦确定,其运动轨迹便被唯一锁定。这种确定性甚至延伸至宏观宇宙:天文学能提前数百年计算日食月食,航天工程可精准规划探测器的星际轨道。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虽修正了经典力学在高速、强引力场下的偏差,却并未动摇 “局域实在性” 的根基 —— 他坚信 “上帝不掷骰子”,认为量子力学的概率描述是理论不完备的体现。
当人类观测尺度缩小至原子(约10^-10)米)以下,经典物理的逻辑链轰然断裂。量子力学揭示的世界,用玻尔的话来说:“如果你没对量子力学感到困惑,说明你根本不懂它。”
微观粒子的量子叠加态。以电子为例,它在原子核外并非沿固定轨道运动,而是以 “概率云” 的形式分布 —— 在未被观测时,它可能同时出现在原子核周围的多个位置,就像 “左手套与右手套的叠加”。
1935 年,薛定谔提出著名的思想实验 “薛定谔的猫”:箱子里的猫在打开前处于 “既死又活” 的叠加态,观测行为会导致叠加态坍缩为确定态。这种 “观测创造现实” 的观点,直接挑战了经典物理中 “客观实在独立于观测” 的认知。
宏观世界中,一个人无法仅凭动能越过 5 米高的墙,因为能量不守恒;但量子世界中,电子等粒子能以一定概率 “穿透” 高于自身能量的势垒,这就是量子隧穿效应。
该现象已被广泛应用于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通过电子隧穿效应,科学家能 “看见” 原子排列;现代芯片制造中的 “量子隧穿晶体管”,也利用此效应突破传统半导体的尺寸极限,让芯片制程进入 3 纳米以下时代。
两个纠缠的粒子如同被施加了 “魔法”:无论相距多远(哪怕横跨 100 亿光年),测量其中一个粒子的状态(如自旋方向),另一个粒子会瞬间 “响应” 并坍缩为对应的状态。爱因斯坦因无法接受这种 “鬼魅般的超距作用”,与玻尔展开持续近 30 年的论战。
1964 年,贝尔提出贝尔不等式,为这场争论提供了实验验证的可能:当实验结果违反贝尔不等式时,意味着 “局域实在性” 不成立。2015 年,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团队完成 “无漏洞贝尔实验”,确凿证明量子纠缠的非局域性 —— 这并非信息传递(未违反光速限制),而是微观世界本质的关联。
量子力学不仅是抽象的理论,更孕育了改变人类文明的技术突破。
普通计算机用 “0” 和 “1” 比特存储信息,而量子计算机以量子比特(qubit) 为基本单元。由于量子叠加原理,一个量子比特可同时处于 “0” 和 “1” 的叠加态,n 个量子比特能同时存储2^n个数据。
2023 年,中国 “九章三号” 量子计算机实现 255 个光子的量子纠缠,算力相当于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的亿亿倍。
基于量子纠缠原理的量子密钥分发(QKD),能实现理论上不可破译的加密通信。
当窃听者试图截取纠缠光子对时,观测行为会立即扰动量子态,发送方与接收方会察觉异常并更换密钥。2016 年,中国 “墨子号” 量子卫星实现千公里级量子密钥分发,标志着量子通信从实验室走向实用化。
你手中的智能手机就藏着量子力学的 “彩蛋”:
芯片:CPU 中的晶体管尺寸已缩小至 3 纳米,电子在其中的运动需用量子力学描述;
LED 屏幕:发光二极管的原理基于量子能级跃迁;
磁存储:硬盘的巨磁电阻效应(GMR)是量子隧穿的宏观表现,让 1TB 硬盘体积缩小至手掌大小。
尽管量子力学取得辉煌成就,其本质仍笼罩在迷雾中:
观测者悖论:为何意识(观测行为)能影响物理实在?惠勒的 “延迟选择实验” 显示,我们现在的观测能 “改变” 光子过去的路径;
量子引力:如何统一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弦理论、圈量子引力等理论试图调和,但尚未得到实验验证;
多世界诠释:埃弗雷特提出的 “平行宇宙” 假说认为,每次量子观测会分裂出所有可能的现实,这引发关于 “存在” 的终极思考。
正如玻尔所说:“量子力学的最深刻教训,或许是让我们学会谦逊地面对自然的奥秘。” 当科学家用激光冷却技术将原子团冷却至绝对零度附近(10^-9K),观测宏观量子叠加态时;当 “量子引力探测器” 计划试图捕捉时空的量子涨落时,人类正一步步逼近那个颠覆常识的量子真相。
或许某天,我们将揭开爱因斯坦口中 “隐变量” 的面纱,或是接受宇宙本质的不确定性 —— 无论结果如何,量子力学早已教会我们:科学的边界,正是想象力的起点。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