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座“好看”的岛。它在南沙最南、最碎的那片区域,叫郑和群礁。这个群礁够大,长56公里,宽19公里,环礁礁盘面积有615平方公里。鸿休岛就窝在它的南部边缘,地理坐标写得很直白:北纬9°55′、东经114°17′。把坐标输入地图,画面一拉近,三角关系立刻跳出来——西偏北16公里是中国控制的南薰礁,东侧不远处是东门礁,北面只隔着22公里,就是中国台湾省管辖的太平岛。近得能对眼。难怪大家说它是棋眼。
历史往回拨,痕迹并不模糊。汉代起,中国先民就在这片海上跑,给岛礁起名字,立管辖。《汉书·地理志》里“南海”的影子已经出现,东汉杨孚写《异物志》,把“涨海崎头”写进了书页。再往下翻,元代汪大渊有《岛夷志略》,“万里石塘”就是今天的南沙群岛。明朝的《郑和航海图》把“石塘”“万生石塘屿”画得更实在。清代,广东水师归口巡防。20世纪初,中华民国政府在1935年编印《中国南海各岛屿图》,把南沙的名号和位置落到了纸上。这一串名录,不是为了背史,而是为了说明一句话——这片海,这些岛,长期都在我们的地图和记忆里。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戏码变了。1973年,越南趁乱伸手,非法占领鸿休岛,把它当成“向南沙扩张”的前哨。那一刻起,后面的剧情就不再清净。越南在这里几乎没歇过,从修到填,从小作坊干到“大工程”,把一个不起眼的礁盘硬生生折腾成了“据点”。
把几张卫星图放在屏幕上来回切。最刺眼的变化是面积。鸿休岛从最初的0.09平方公里,一步步填到0.47平方公里,增长超过5倍。这可不是对着海图画圈,是真金白银堆出来的陆地。到处能看到人工痕迹:直升机停机坪、雷达站、兵营、防御工事,一处接一处。直升机停机坪能把人和物资丢上来,雷达把周边海面扫一遍,兵营里常驻的士兵,按报道说,大约一个连,超过100人。这些数,堆在一起,就是越南在鸿休岛上的“野心清单”。
硬件之外,是“日子难不难过”。这个地方的水质不妙,环境苦,住起来不舒服。越南为这点事想了不少法子,甚至把欧洲的大型挖泥船拖来海上干活,力气下得不小。短短几年,岛的样子换了脸。这种填,算不算一种赌?赌的是局势、时间,还有周边对手的耐心。
越南不只忙鸿休岛,在它非法占领的其他岛礁上,也是一套动作。南威岛被它往“军事指挥中心”方向推,配机场跑道、雷达站;毕生礁、无乜礁也在变,填海、筑基,重复上演。这样的布局,意图不必多说。也正因为如此,周边的眼睛也不会闭着。
我把画面挪回鸿休岛这片海面。越南“推”的时候,中国没有退。这里面的对峙,不是喊口号,是一件件工程叠起来的态势。离鸿休岛西偏北16公里,有个曾经条件恶劣、几乎裸露的礁盘——南薰礁。2013年起,中国动工,填海,做成了南薰岛。资料写着,面积做到0.2平方公里,建了港口、雷达站、直升机停机坪。一个支点竖起来了,功能明确,位置凑巧,直面牵制鸿休岛。
再把镜头往东打,东门礁也动了刀。填海过后,成了东门岛,面积约0.1平方公里,配了基础防御设施。南薰、东门一左一右,北面还有太平岛。把这三个点连线,对鸿休岛是一道清晰的三角包围。这画出来,不是吓唬谁,是一种事实。它告诉我们,越南在鸿休岛上的推进,已经面对了一层层挤压。
视野再放大一点,能看到更厚的底座。永暑礁、美济礁等处,中国建设了机场、港口、军事设施,这些不是摆样子,是把南沙的控制力夯实。有人问用途,我的答案很直白:既是主权维护,也是海上秩序的保障,航行、补给、救助,都离不开基础设施。中国政府的态度一直没变:南沙群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在南沙的建设,是防卫性质,维护国家利益,不是挑事儿。
海面之外,还绕着一圈更吵的声音。美国这些年常来南海,打着“自由航行”的旗号,军舰、军机进进出出。它的调门很熟悉,批评中国的建设是“军事化”,说威胁地区安全。中国的回应也不绕弯,设施是防御性质,按规矩在自家门口做事,不接受帽子。越南那边的口径也没弱,坚持对南沙主权的说法,指责中国活动侵犯权益。可同一时间,它自己在多个岛礁快速填海、建造,外界看在眼里,评价自然也不会只朝一个方向去。
这片海不是两国的独白,规则的存在感也在。2002年,《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签署,给“怎么相处”立了底线。纸面能给方向,现实的摩擦不会凭空消失。一次渔船摩擦,一次设备靠近,一次巡航的路线,都可能把紧张度拨高。各方都说克制,这两个字说起来轻,做起来是海上日夜的忍耐和协商。
越南在那里的投入,确实把一个小礁推成了据点,可它的背面也越来越明显:补给链紧,环境差,面对面是更强的对手,周边是三角包围。一旦局势起风,那里承受冲击的能力,未必和它的硬件规模成正比。越南把鸿休岛当成赌桌筹码的做法,风险在抬升。
在南海讲原则,绝不是一句口号。维护主权,是底线。顾全和平,是定力。两者都得要,缺一不可。越南也好,域外势力也罢,谁对这片海心存算计,谁就得对由此产生的紧张负责。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