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量子” 这个词汇频繁地闯入我们的视野,可它到底是什么,却让许多人感到困惑。它就像一个被神秘光环笼罩的存在,既陌生又充满吸引力。不少人听到 “量子”,脑海里或许会浮现出极其微小的粒子形象,或是将其与一些高深莫测、难以理解的科学理论联系在一起。
实际上,量子并非是某种具体的微观粒子,而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从定义上讲,若一个物理量存在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单位 ,那么这个物理量就是量子化的,而这个最小单位便被称作量子。这一概念或许有些抽象,让我们借助一些宏观世界的例子来理解。
就拿现金来说,如果将现金视为一个物理量,那么 “分” 就是它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也就是量子。在日常生活的交易中,我们无法使用比 “分” 更小的货币单位进行结算,所有金额都是 “分” 的整数倍 。
又比如,假设把人类整体看作一个物理量,那么每一个独立的人就是这个物理量的量子,因为人是不可分割的个体,分割后就不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了。
19 世纪末,经典物理学这座看似坚固的大厦,实则已被一些难以解释的问题所困扰,陷入了困境。当时,科学家们普遍认为,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已经完备,剩下的工作只是对现有理论进行一些细微的修正和完善。然而,黑体辐射实验中的 “紫外灾难”,却如同一颗重磅炸弹,打破了人们的这种乐观认知。
黑体,是一种理想化的物体,它能够吸收外来的全部电磁辐射,并且不会有任何的反射与透射 。一切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能产生热辐射,温度愈高,辐射出的总能量就愈大,短波成分也愈多,黑体所辐射出来的电磁波被称为黑体辐射。
在经典统计理论中,根据能量均分定律,黑体辐射的强度在紫外区域会发散至无穷大,这与实际观测结果严重不符,这一矛盾被形象地称为 “紫外灾难”。这就好比我们根据现有的地图导航,却发现前方出现了一个地图上没有标注的巨大深渊,所有的理论和经验都在这里失效了。
1900 年,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为了解决 “紫外灾难” 问题,提出了一个具有革命性的量子假说。他大胆地假定,光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其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 “能量” 就是一个量子 。
这一假说的提出,为解决黑体辐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在当时,这个概念实在是太过新奇和大胆,与传统的经典物理学观念背道而驰,因此遭到了许多科学家的质疑和反对,就连普朗克本人,在提出量子假说后,也花费了多年时间试图将量子概念纳入经典物理学的框架,但都以失败告终。
就在大家对量子假说持怀疑态度时,爱因斯坦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和勇气。
1905 年,他在普朗克量子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了 “光量子假说”。爱因斯坦认为,光辐射不仅在与物质相互作用时的能量是一份一份的,光辐射的能量本身就是 “量子化” 的,一份能量就是光能量的最小单元,后来被称为 “光量子”,简称 “光子”。
这一假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即当紫外线等波长较短的光线照射金属表面时,金属中会有电子逸出,而光的波动说却无法解释这一现象。按照光量子假说,光是由光量子组成的,光的能量是不连续的,每个光量子的能量要达到一定数值才能克服电子的逸出功,从金属表面打出电子来 。
微弱的紫光虽然数目较少,但每个光量子的能量足够大,所以能从金属表面打出电子;而很强的红光,光量子数目虽多,但每个光量子的能量不够大,不足以克服电子的逸出功,所以不能打出电子。 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不仅为量子理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也让人们逐渐认识到量子概念的重要性和正确性。
在量子世界里,量子叠加现象宛如一场打破常规认知的奇幻冒险。
所谓量子叠加,指的是一个量子系统能够同时处于不同量子态的叠加态上 。这一概念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直观感受大相径庭。在宏观世界里,事物的状态往往是明确而单一的。
就像我们看到的桌子,它要么静止在房间的某个角落,要么被移动到另一个位置,不可能同时处于两个不同的位置。但在量子世界中,微观粒子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特性。以电子为例,它可以同时处于多个不同的位置,或者同时具有不同的自旋方向 ,仿佛拥有 “分身术” 一般,能够在同一时刻出现在不同的状态中。
“薛定谔的猫” 这一著名的思想实验,将量子叠加的奇妙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
想象有一只猫被关在一个密封的箱子里,箱子里还放置了一个放射性原子、一个盖革计数器和一瓶毒药。放射性原子有 50% 的概率发生衰变,一旦衰变,盖革计数器就会探测到,进而触发机关打破毒药瓶,猫就会被毒死;如果原子不衰变,猫就会存活。
按照经典物理学的观点,在某个时刻,猫要么是活的,要么是死的,结果是确定的。但在量子力学的世界里,在箱子未被打开观测之前,放射性原子处于衰变和不衰变的叠加态,与之相关联的猫也因此处于既死又活的叠加态 。
只有当我们打开箱子进行观测时,量子系统发生坍缩,猫的状态才会瞬间确定为死或者活。这就好比我们在看一部充满悬念的电影,在电影结束前,故事的结局有多种可能性,而当我们看到最后一刻,结局才最终确定下来。薛定谔的猫实验,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了量子叠加态的神奇与不可思议,它挑战了我们对现实世界的传统认知,引发了人们对微观世界奥秘的深入思考。
量子纠缠,是量子世界中另一种令人惊叹的奇特现象,将多个量子紧密相连,展现出超越时空限制的神奇关联。
从原理上讲,当几个粒子在彼此相互作用后,由于各个粒子所拥有的特性已综合成为整体性质,无法单独描述各个粒子的性质,只能描述整体系统的性质,这种现象就被称为量子纠缠 。简单来说,处于纠缠态的粒子,就像是一对心有灵犀的双胞胎,无论相隔多远,它们的状态都紧密相关,一个粒子的状态发生改变,另一个粒子会立即做出相应的变化,仿佛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超光速的 “心灵感应” 。
为了更形象地理解量子纠缠,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有两个处于纠缠态的粒子 A 和 B,它们就像被赋予了特殊使命的使者,分别前往宇宙的两端。
当我们对地球上的粒子 A 进行测量,发现它的自旋为上旋时,远在宇宙另一端的粒子 B,会在瞬间调整自己的状态,呈现出自旋为下旋的状态,而且这种变化是即时发生的,几乎不需要时间间隔。
这种超越时空的神秘关联,在经典物理学的框架内是无法解释的,因为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任何信息的传递速度都不能超过光速,而量子纠缠却似乎打破了这一限制,让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瞬间完成,这也难怪爱因斯坦将其称为 “幽灵般的超距作用” 。
量子纠缠的神奇特性,使其在量子通信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在传统的通信方式中,信息的传递就像是在一条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可能会受到各种干扰和窃听的威胁,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而量子通信则借助量子纠缠的原理,为信息安全保驾护航。
假设发送方和接收方分别持有一对纠缠粒子,当发送方对自己手中的粒子进行某种操作,使其携带特定的信息时,接收方手中的粒子会立即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独一无二的,无法被复制和窃听。
即使有第三方试图窃取信息,由于量子态的特性,一旦被观测,量子纠缠态就会立即被破坏,发送方和接收方就能立刻察觉到信息被窃听,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信息安全 。量子纠缠就像是为通信信息加上了一把坚不可摧的 “量子锁”,让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变得更加安全可靠,为未来的信息通信技术带来了新的突破和发展方向。
此外,在微观世界中,量子隧穿效应让微观粒子拥有了 “穿墙而过” 的超能力,展现出与宏观世界截然不同的奇妙景象。
从定义上来说,量子隧穿是指微观粒子有一定概率穿越高于其自身能量的势垒的现象 。在宏观世界里,这种情况是难以想象的。例如,当我们面对一堵高墙时,以我们自身的能量,是无法直接穿过它的,必须通过攀爬或者寻找其他途径才能到达墙的另一边。但微观粒子却打破了这种常规认知,即使它们的能量低于势垒的能量,依然有一定的概率直接穿越势垒,仿佛拥有了 “穿墙术” 一般。
以电子为例,当电子遇到一个能量势垒时,按照经典物理学的观点,电子无法越过这个势垒,就像一个人无法徒手翻越一座高山一样。
但在量子力学中,电子却有可能以一定的概率出现在势垒的另一侧 。这是因为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它们的行为不能简单地用经典的粒子概念来描述。从波的角度来看,微观粒子的波函数可以在空间中分布,即使在能量较低的情况下,波函数也有一定的概率出现在势垒的另一侧,从而使粒子能够实现 “隧穿” 。
量子隧穿效应在许多实际应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半导体器件中,量子隧穿效应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的传输过程。例如,在隧道二极管中,电子可以通过量子隧穿效应穿过半导体材料中的势垒,从而实现电流的快速开关和信号的高效传输,大大提高了半导体器件的性能和运行速度 。
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的工作原理中,量子隧穿效应也起着核心作用。STM 通过将原子级的导电探针靠近材料表面,当探针与材料原子之间的距离足够近时,电子会通过量子隧穿效应在探针和材料之间形成隧道电流 。
通过检测这种隧道电流的变化,科学家们可以精确地探测材料表面原子的位置和状态,实现对原子级微观结构的观察和研究,为材料科学、纳米技术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工具。量子隧穿效应就像是一把打开微观世界奥秘之门的钥匙,让我们能够探索和利用微观世界中那些独特的物理现象,推动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