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阿拉伯防务网转引美国《外交政策》的评估,说得很直白:以色列和伊朗的下一轮冲突,大概率在年内爆发,狠过上一回,血也会流得更多。甚至不排除在8月下旬就开打。
6月那轮打了十来天,先动手的是以色列,目标不止一个。表面上都盯着核项目,背后是更大的盘子:把美国拉进正面战场,搞垮伊朗政权,让伊朗陷进叙利亚、黎巴嫩那种被空袭反复摩擦又无力回手的泥潭。这三张牌,哪一张都够狠。结果,美国确实亮过肌肉,派了7架B-2去轰核设施,也在外交上加码施压,但没有全面下场。以色列的斩首行动很刺眼,30名高级指挥官、19名核科学家被暗杀。德黑兰的反应也快得惊人,18个小时就把缺口填上,紧接着就是密集反击。
导弹大概打出去500枚,还有一堆无人机,砸到了以色列的部分军事基地和能源设施。民用区也被波及。以色列在伊朗上空确实压着打,可没拿到碾压的效果,拦不住那一波又一波的导弹。如果没有美军的拦截导弹顶上,没有B-2制造的停火压力,这仗会怎么收场,真不好说。短短12天,美方就消耗了大约四分之一的萨德库存。能打不是没代价,代价还不小。
停火以后,外界估算,伊朗手里还攥着1000到1500枚导弹。以色列的防空导弹库存,却掉到了历史低点。长期拉扯,谁吃亏,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必须尽快再打一轮”的声音。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总参谋长埃扎米尔都放了话,说6月那场只是第一阶段,现在进入“新阶段”。只要伊朗开始重建导弹库、升级防空,他们就要动手。老战术,熟配方,说的就是那套“割草”逻辑:不断先发,把对方能威胁自己军力的苗头一茬一茬掐掉。
伊朗那边,思路也变了,上一回打的是“持久战”,间隔式打击,盯着长线对抗。现在风向明显更凶。评估认为,新一轮交锋会从第一波就重拳开场,直接打穿外界对“以色列能靠军力压服伊朗”的想象。伊朗外长阿拉格齐挑明过态度:如果侵略重演,将以更果断、无法掩盖的方式回应。这不是喊话的腔调,更像是在摆阵。谁先狠,谁占先手,这回的胜负门槛,定得更高。
这场博弈,可不止火箭弹和战机。6月那轮,伊朗吃的闷亏,有一部分在屏幕里。高层被连番暗杀,情报泄露到能精准猎杀的程度。靠的不是街头盯梢,是网。西方电子设备深入生活,网络防护被撕开口子,行动轨迹被盯梢,后果就是要命。冲突打到中段,伊朗高层干脆下令弃用电子产品,缩到指挥室里,靠内部网络发令,全国民用网络一度关停。这一步,外人看着激烈,当事人是被逼的。
也正因为这碗苦药,7月底又端出来一剂新方子。伊朗媒体披露,准备在交通导航、农业监测、物联网等关键领域,整体从GPS迁到中国北斗。这不是简单换个地图,而是把定位底座搬家。动机很直白,摆脱美国控制,堵住被“定位+数据”穿透的缝。配着这一步,伊朗也在补防空,推国产,也看外采,战斗机、防空系统都在列。上一轮吃过的亏,下一轮不想再吃。
6月那仗,从骨子里看,不是单纯的“核设施之战”。核是焦点,但不是唯一。更像是一次想重塑中东力量版图的试探。二十多年了,以色列一直希望通过对伊朗的打击改变天平,只是靠自己够不到那个杠杆,于是盯着美国。那次没把美国拖到全面下场,还做不到推翻政权,更没把伊朗打成叙利亚式的破碎地带。核设施的受损到底有多大,会不会拖慢核进程,也还悬着。既然目标没达成,下一次冲撞就变成“高概率事件”。
8月下旬是一道时间门槛,年底前是另一道。以色列要抢的是窗口期,趁伊朗没有把导弹库补齐,没有把防空和网络护城河加厚。美国那边呢,也有自己的政治时钟。中期选举季逼近,干不干预,怎么干,政治算计会更复杂。评估里提到,如果特朗普出手,战局会一下子放大到美伊全面开打的层级。这种规模的战争,比伊拉克那次更复杂,代价更高,牵扯更广。
以色列这边,“割草”的逻辑驱动很强,安全焦虑摆在台面上,用的是预防性、消耗式、反复性的组合拳。看伊朗这边,威慑的定价也越来越高,不把代价抬上去,对方就会一轮一轮蚕食,直到你的防御体系被掏空。两套逻辑相互拧着,停不下来。谁先犹豫,谁先丢子。
这时候,情绪很容易上头。有人会喊要强硬到底,有人会说该退一步。站在远处,最该喊的,其实是底线意识。攻击民用设施,就是越线。用暗杀作为常态化工具,也是越线。网络战针对基础公共服务,同样越线。越线多了,规则废了,战场边界就不剩下什么。说到这,也得承认,局势不是靠一篇文章、一句口号就能拐弯的。能做的,是盯住那些关键变量:补给速度、拦截密度、网络韧性、指挥链稳定、信息透明。这些指标往下走,和平的概率就跟着往下走。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