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拉斯加的朔风中,特朗普与普京的会晤如同一场短暂的幻梦,转瞬即逝。普特会后,这位美国新总统终于算是看透了普京的真面目:俄罗斯吃进的领土,一寸也不可能吐出来。相反,那些尚未到手的土地,俄罗斯也要纳入囊中。
这不是简单的谈判僵局,而是俄罗斯根深蒂固的进攻哲学在作祟。特朗普原本寄望通过私人魅力和交易艺术结束俄乌战争,却在冰冷的现实面前碰壁。这次峰会,让特朗普直面一个残酷的事实——与俄罗斯打交道,领土问题上绝无妥协空间。
【阿拉斯加峰会的仓促收场:外交幻灭的开端】
阿拉斯加峰会,本该是特朗普上台后处理俄乌战争的“重头戏”。作为美国第47任总统,特朗普在2025年1月就职后,便急于兑现竞选承诺:结束“无谓的战争”,将美国资源转向“真正的威胁”——中国。
为此,他主动邀请普京在阿拉斯加会晤,这个地点本身就富有象征意义:阿拉斯加曾是俄罗斯领土,后被美国购得,如今成了美俄博弈的舞台。
峰会从当地时间上午开始,本计划持续一整天,包括正式会谈、午宴和闭门讨论。但现实远比预期残酷,仅2小时45分钟,会晤就戛然而止。
没有联合声明,没有握手言和,甚至没有一丝进展的迹象。只剩下一场空洞的新闻发布会,普京和特朗普各自发表简短讲话,普京重申“俄罗斯的安全关切必须得到满足”,特朗普则泛泛而谈“和平的重要性”。最令人诧异的是,特朗普没有回答媒体提问。这位一向以“推特总统”闻名的政客,这次选择了沉默。
记者们抛出的问题——从乌克兰领土到制裁放松——统统石沉大海。特朗普的助手事后解释称,“总统需要时间消化会谈内容”,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外交挫败的信号。
这次会晤的价值,仅在于让特朗普直面现实。俄罗斯不可能在领土方面做任何让步。
普京的团队从头到尾坚持一条底线:克里米亚、顿涅茨克、卢甘斯克、扎波罗热和赫尔松这些“解放区”,是俄罗斯的“不可分割部分”。俄罗斯吃进的领土不可能让出,这是普京的铁律。
相反,那些没打下的土地,俄罗斯也要继续索要,比如顿巴斯地区的剩余部分,甚至延伸到哈尔科夫或苏梅的边境地带。
特朗普原本幻想通过经济激励或安全保证换取普京的退让,却发现对方根本不买账。这不是谈判,而是单方面的宣告。
俄罗斯的这种态度,并非普京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源于其悠久的扩张历史。俄罗斯在历史上的扩张就是这样,吞并领土,还要制造这些领土的缓冲区;等刚吞并的领土消化完毕,然后又要将缓冲区化为新领土,再制造缓冲区。循环往复,直到将其他国家彻底吞并。
这种循环往复的模式,如同一头永不满足的巨兽,一口一口吞噬邻国。普京在峰会上的强硬,正是这一历史逻辑的延续。他知道,吐出一寸土地,就等于承认失败;多要一寸,就能为下一次扩张铺路。
特朗普在阿拉斯加,终于看透了这一点。但他的态度,却让盟友们脊背发凉。
特朗普上台前,就多次公开表示,俄乌战争是“欧洲的事”,美国不应无限援助乌克兰。他更担心中国在印太地区的发展,因此急于从欧洲战场脱身,将军援和注意力转向太平洋。
会谈中,普京果然狮子大开口。他不仅拒绝讨论退兵,还要求特朗普施压乌克兰,承认俄罗斯对已占土地的主权,并放弃对剩余顿巴斯的争夺。
普京知道,特朗普不愿卷入持久战,更不愿在国会面对援助疲劳的质疑。因此,他摆出一副“胜券在握”的姿态,逼特朗普让步。
事实证明,普京的心理战术奏效。峰会无果而终,但普京却收获了时间和宣传胜利。俄罗斯官媒大肆报道“特朗普承认现实”,而特朗普的沉默,被解读为默认。这场会晤,不仅让特朗普看透普京的野心,更暴露了美国外交的软肋。
【峰会后的不欢而散:特朗普的施压通话】
普特会后,特朗普立即转向盟友施压。他与泽连斯基、各主要欧洲领导人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的通话。据知情人士称,这番谈话以不欢而散而结束。通话本意是通报峰会情况,但很快演变为争执。
特朗普在通话中表示,泽连斯基的停火要求是不切实际,理应先达成和平协议。而怎么达成和平协议呢?特朗普倾向于乌克兰将土地割让给俄罗斯,即将整个顿巴斯都交给俄罗斯。但要知道,俄罗斯直到现在都没打下整个顿巴斯。
但这方案对乌克兰而言,无异于自杀。乌克兰作为昔日沙俄、苏联的核心地区,对俄罗斯那一套扩张逻辑心知肚明。一旦承认俄罗斯对四州的攻占,等俄罗斯舔舐好伤口后,随时可能发动新一轮的进攻,乌克兰将永无宁日,最终只有重新沦为俄罗斯附庸甚至领土一条路可走。
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乌克兰已尝到苦头:缓冲区成了新战场,分离势力成了俄罗斯的傀儡。一旦在特朗普的压力下让步,四州将成为新起点,俄罗斯下一步可能瞄准基辅、哈尔科夫甚至敖德萨。
但是特朗普不在乎这一点,毕竟割让的是乌克兰的领土,又不是美国的。特朗普喜欢做这种慷他人之慨之事。
8月18日,泽连斯基将奔赴华盛顿特区与特朗普见面,这恐怕又将是一次艰难的会晤。对于泽连斯基来说,与鸿门宴没什么区别。这场会面,表面上是“深化对话”,实则是特朗普的施压秀。泽连斯基需面对特朗普的直球:接受割让,或失去美国援助。
【前线战火的逆转:俄罗斯攻势与乌克兰的反击胜利】
面对美俄两大国的威逼利诱,泽连斯基还是选择了抵抗。
普特会后,俄罗斯对乌克兰再次发动大规模攻势,而乌克兰却趁此机会进行反击,大败俄军。
俄罗斯军队就在波克罗夫斯克(红军城)方向集结重兵,发起多路进攻,试图制造“事实既成”。但乌克兰指挥部反应迅猛,调集精锐部队发起雷霆反击。
在这场战斗中,乌克兰第12亚速旅、第82空突旅、第92独立突击旅,以及被誉为“乌军第一劲旅”的第93“霍洛德尼亚尔”旅,皆参与了战斗。
原本想制造突出部的俄军,在乌克兰的迅猛反击下,损失了数百名士兵,不得不丢掉刚刚夺下的阵地撤退。
这场反击,不仅粉碎了俄军的“峰会献礼”,也在向美国证明,乌克兰依然能打下去。俄军依赖轻步兵突击,只要一脱离炮兵支援,补给线将会变得非常脆弱而乌军则利用机动性和情报优势,发起致命一击。
这场胜利证明,虽然战场上乌克兰在整体上处于不利局面,但俄罗斯想速胜,依然是做梦。
即便是丢失了红军城,打败乌克兰依然遥遥无期。战争已持续三年,乌克兰损失惨重:城市废墟,经济崩盘,人口流失。但军队士气高涨,平民支持坚定。西方援助虽减少,但乌克兰的本土防御体系已成形,能通过集中优势反击以消耗俄军。
此外,乌克兰的战略预备队仍强大,能在关键时刻集结王牌部队,俄军即使打开了缺口,乌克兰依然能顶上。
因此乌克兰更倾向于将战争打下去,即使美国不支持乌克兰。但只要拖到特朗普任期结束,乌克兰很可能还有一线生机。
与之相对的,俄军依然会发动如潮的攻势,在力量耗尽之前,尽量多的消耗乌克兰的有生力量,占领更多领土,尽量将领土向乌克兰以西推移。
很显然,特朗普和普京的话并不算数,真正算数的是俄乌两军在战场上的表现,要看到底谁更有韧性,是乌克兰的鲜血先流尽,还是俄罗斯的经济先崩溃。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