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深度科普:假如人类全灭绝了,数亿年后人类还能进化出来吗?

宇宙怪谈 · 12 小时前
人类的进化之路漫长而曲折,充满了无数的偶然与必然。
大约在 6500 万年前,恐龙灭绝后,生态位出现空缺,小型树栖哺乳类动物,也就是灵长类的祖先开始繁衍。在随后的漫长岁月里,灵长类逐渐分化。5000 万年前,分化为低等原猴类,如狐猴,以及高等猿猴类,后者成为猴、猿的共同祖先 。
1.png

到了 3300 万 - 2400 万年前,旧世界猴演化出早期猿类,像埃及的原上猿,它是最古老的猿化石,还有埃及猿,以及广泛分布的森林古猿,森林古猿是树栖动物,也是人类与现代猿类的共同祖先。
在 1000 万 - 500 万年前,非洲的森林开始减少,部分森林古猿被迫离开熟悉的树栖环境,去适应草原生活,这一转变成为进化的关键契机。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变化中出现的。南方古猿更是其中的关键过渡物种,其代表 “露西” 化石距今约 320 万年。南方古猿已经能够直立行走,这一突破意义非凡,它们解放了双手,为后续工具的使用和制造奠定了基础 。不过,此时它们的脑容量仅 400 - 500 毫升,还保留着攀爬能力,主要以采集为生,处于 “正在形成中的人” 的阶段。
2.jpeg

大约 280 万 - 200 万年前,能人出现,这标志着人属的诞生,开启了人类进化的新篇章。能人能制造砍砸器等简单石器,脑容量达到 600 - 750 毫升 。
此后,直立人在大约 200 万 - 20 万年前登上历史舞台,他们的脑容量进一步增至 800 - 1200 毫升,学会了用火,制造出更为复杂的手斧等工具,原始语言和社群协作也开始出现。直立人从非洲扩散至欧亚大陆,中国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都属于直立人。
30 万 - 5 万年前,早期智人出现,如欧洲的尼安德特人、非洲的海德堡人,他们的脑容量达 1300 毫升,使用石片工具,还有了埋葬习俗与洞穴艺术。
3.jpeg

约 20 万年前,晚期智人在非洲诞生,大约 7 万 - 5 万年前,晚期智人分两支扩散,一支经中东进入欧亚,取代了尼安德特人,在这个过程中还发生了基因交流,现代人身上至今还保留着 1 - 4% 的尼安德特人基因;另一支向东南亚扩散,最终抵达澳洲与美洲。
这一时期,人类的文化出现了爆炸式发展,骨器、弓箭、鱼叉等工具相继出现,缝纫技术也得以发明,兽皮衣物帮助人类更好地适应了冰川期的环境。法国拉斯科洞穴壁画、宗教仪式以及复杂语言的出现,标志着现代认知能力的形成。
要解答人类是否会再次进化出现的问题,需要深入理解生物进化的本质与规律。进化,这一宏大而神秘的过程,塑造了地球上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它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充满了无数的可能性和变数。
自然选择,作为生物进化的核心驱动力,操控着物种的兴衰。它遵循着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残酷法则,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4.jpeg

自然选择的过程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实现:适应环境、生存竞争和繁殖差异。生物个体需要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才能在生存竞争中占据优势。
只有适应环境的个体才能生存下来,而那些无法适应环境的个体则会被淘汰。具有优势特征的个体更容易获得繁殖的机会,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后代,从而使得这些优势特征在种群中逐渐扩散开来。在北极地区,北极熊拥有厚厚的皮毛和大量的脂肪,这使得它们能够在极寒的环境中保持体温,生存下来。而那些皮毛较薄、脂肪较少的北极熊则难以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逐渐被自然选择所淘汰。
从这个角度来看,适应环境才是进化的首要目标,而智慧并非必然的进化方向。在漫长的生物进化历程中,无数物种凭借着各种各样的适应策略在地球上生存繁衍,智慧只是其中一种适应环境的方式。
在深海中,许多生物进化出了特殊的发光器官,用于吸引猎物或迷惑天敌;在沙漠中,仙人掌进化出了肉质的茎和刺状的叶子,以减少水分的蒸发,适应干旱的环境。这些物种并没有发展出高度发达的智慧,但它们依然在各自的生态位中生存得很好。
基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为进化提供了无穷的可能性。基因变异是指生物体基因序列的改变,它具有随机性和多样性。在生物繁殖过程中,基因会发生复制,而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导致基因序列的改变。这些改变可能是单个碱基对的替换、插入或缺失,也可能是染色体的结构变异或数目变异。而且基因变异的发生没有特定的方向,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基因位点上发生。
5.jpeg

基因变异为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始素材,自然选择则对这些变异进行筛选。那些有利于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变异会被保留下来,而那些不利于生存和繁殖的变异则会被淘汰。
在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蛾原本以浅色为主,这使得它们能够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躲避天敌的捕食。随着工业污染的加剧,树干被染成了黑色,浅色桦尺蛾在这样的环境中变得容易被发现,而黑色桦尺蛾则因为与环境颜色相近,更容易生存下来。
于是,黑色桦尺蛾的比例逐渐增加,这就是自然选择对基因变异进行筛选的结果。
在人类灭绝后,现存物种的进化潜力是探讨人类是否会再次进化的重要因素。以与人类基因相似度极高的灵长类动物为例,尽管它们与人类有着共同的祖先,但它们不太可能进化成人类。
进化是一个高度随机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基因突变、环境变化、自然选择等。灵长类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进化路径,适应了特定的生态环境。
6.jpeg

黑猩猩和大猩猩在基因上与人类相似度高达 98% 以上,但它们在行为、生理和形态上与人类存在显著差异。黑猩猩适应了森林的树栖生活,它们拥有强壮的上肢和灵活的关节,便于在树枝间攀爬和移动;它们以果实、嫩叶、昆虫等为食,发展出了相应的觅食行为和消化系统。这种对特定环境的适应使得它们的进化方向与人类截然不同。
即使在人类灭绝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灵长类动物也会根据自身的遗传基础和所处的新环境,朝着适应新环境的方向进化,而不是朝着人类的方向发展。
不同物种适应环境的方式多种多样,智慧只是其中之一。
在自然界中,许多物种通过其他方式成功地适应了环境并生存繁衍至今。蜜蜂通过复杂的舞蹈语言来传递食物源的信息,它们还能建造精美的蜂巢,以储存食物和繁衍后代;蚂蚁则形成了高度分工的社会结构,不同的蚂蚁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如觅食、筑巢、照顾幼虫等,这种分工合作使得蚂蚁群体能够高效地生存和繁衍。
这些物种在各自的生态位中已经达到了很好的适应状态,它们没有进化出人类般智慧的动力和需求。在人类灭绝后的生态系统中,这些物种会继续沿着自己的进化路径发展,填补生态位的空缺,而不是进化成人类。
回顾人类进化的历程,我们会发现其中充满了关键的偶然事件,这些事件对人类的进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它们在未来数亿年中很难再次以相同的方式发生。
恐龙灭绝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7.jpeg

大约在 6500 万年前,一颗直径约 10 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引发了全球性的灾难。这次撞击导致了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大量的尘埃进入大气层,遮蔽了阳光,使得地球气温急剧下降,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食物链崩溃。
恐龙作为当时地球上的霸主,无法适应这种突然的环境变化,最终走向了灭绝。恐龙的灭绝为哺乳动物的崛起创造了条件,小型哺乳动物得以在生态位中迅速发展壮大。
如果没有这次小行星撞击事件,恐龙可能会继续统治地球,哺乳动物很难有机会进化出多样化的形态和功能,人类的出现也将变得更加渺茫。而小行星撞击地球这样的事件具有极大的随机性,在未来数亿年中,很难保证会再次发生类似的事件,且以相同的方式影响生物的进化。
除了恐龙灭绝,还有许多其他偶然事件也对人类进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8.jpeg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改变了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使得部分古猿不得不从树栖生活转变为陆地生活,这促使它们逐渐进化出直立行走的能力,为人类的进化奠定了基础。在人类进化的后期,火的使用、工具的制造等技术的出现,也都与特定的环境和偶然的发现密切相关。这些偶然事件相互交织,共同推动了人类的进化。
但在未来的数亿年里,要让这些偶然事件以完全相同的顺序和方式再次发生,几乎是不可能的。
综合以上多方面的分析,人类在灭绝后数亿年再次进化出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近乎于一个不可能实现的奇迹。人类的进化是在特定的环境、生物和偶然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独特事件,这些因素在未来数亿年中很难再次以相同的方式组合出现。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