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旅程总有些不对劲的地方。进入老挝就能立刻察觉到,一切似乎都被越南的存在染上了特殊的色彩。街头巷尾混杂着越南语,政府办公室的门口能见到熟悉的越南面孔。人来人往,亲越气氛仿佛开到了最大。可这个邻国之间,真就这么铁吗?事情远比看上去更复杂!
问了许多当地人,越南人对老挝的影响像蔓延的根系,盘根错节。而黎老师的一席话,让那些模糊的印象逐渐清晰起来。其实两国间有过漫长的磨合,也有意外的温情和利益交织。现在,趋势在变,没有谁能稳坐钓鱼台。
追溯到19世纪,那时候法国把整个东南亚一把揽入怀中——所谓法属印度支那,看似平静实际上潜藏暗流。别说什么统一规划,老挝自个儿就像被遗忘的谷地。法国派了200个殖民者到这二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部分人都是被内外踢来踢去的边缘角色,不甘平庸、无所事事,也带着些无奈。
他们走进老挝看到的不是辉煌文明,是散落的庙宇和荒凉村庄。医院没有,学校没有。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就像在诗歌里没句韵脚。法殖者一边执行命令,一边心底却未必那么冷漠。毕竟没人想一辈子窝在无人知晓的旮旯。
可是建设的步伐缓慢而杂乱,老挝的佛教影响太深,民间对西方现代教育并不买账,何况这里识字的人几乎为零?全靠寺庙派出几个僧人会读些老文。这也就怪不得法国人经常把经费和计划折腾得七零八落,难怪成效有限。这些变化有那么急迫吗?当时没几个人关心吧!
但事情总会一点点变化。法国人受不了了,于是想出个法子,干脆把当地万象的贵族小孩送去巴黎读书。带回的不是知识,是全新的民族主义理想。有些学生回国后,翅膀硬起来,觉得为啥老挝人得听法国人的?这可就有了新的势力开始萌芽。等着瞧吧,他们肯定要搅局,谁先抬头谁就成了主角。
**法国人的选择背后不仅仅是直接统治,更是培养了一批后来主宰政局的人物。**
但管理一块地方不是光靠几个人,还是需要成体系的行政架构。老挝当时几乎百分之百的文盲,法国人没办法,只能从越南调来那些能识字的公务员,加上几位靠得住的华人,一起撑起差不多所有能运作的机构。其实挺有意思,越南人在这里成了“管理者”,老挝本地人反而成了后进生。
结果一发不可收拾。老挝人被不断送到越南“培训”,学的内容从行政到语言、甚至生活习惯都被越南“同化”。法国人走了,这种带有仪式色彩的派遣模式却留了下来,之后几十年,只要老挝官员想升职,总得去越南镀层金,还成为了圈内默认的规则。再看一眼当前,韵味还在。
这一切都埋下了老挝与越南交融的种子,不过谁也没想到光靠“留学”就能把两国关系修补到骨子里。二战以后,美国人闯进来,大兵们最初被当贵宾——美元工资随手开,不知怎么就养出了腐败和黑市。美国自己看着不对劲,没多久全身而退。越南这边不动声色,老挝的政权逐步靠拢过去,从表面到核心,哪一圈都是越南味儿。谁能料想,政界里娶越南妻子的人越来越多,把政治联盟和家庭牢牢捆在一起。
**政局变化就是这样,腠理间流淌的是人情,是利益,是复杂的外交博弈。**
苏哈的名字经常被提起。他的领导团队大部分都接受过越南训练,老挝开国主席苏发努冯,甚至在家庭层面都和越南绑得很紧。政府高层里,越南话的使用率高得离谱,朋友圈、权力场随处是两国交锥。所以老挝靠拢越南,不是一朝一夕让人改变的。你觉得能简单翻篇吗?所有习惯都是慢慢沉淀下来的。
我也向黎老师发问,中国和老挝同为社会主义阵营,为什么亲密度和越南有差距?他的回答有些出乎意料,其实两边意识形态不同。中国走的是马克思社会主义,越南和老挝继承的是苏联主导的列宁路线。组织关系、兄弟关系,大家心知肚明,真的亲不一定说出口。
原以为这种“紧密”会永远延续,但数据悄然变了。越南留学的老挝人曾经达到10万,而去中国只有3万。但最近越来越多老挝青年转向了中国求学。原因很现实——体量、资金、机会,和中国合作的分量完全不一样。老挝不傻,看中的还是实际利益,在外界强力推动下,传统亲越开始逐步退场。
身边几位在老挝的同事也说,现在的决策核心里,不少高级官员是早年亲越派,不过等他们退休,局势就会往别处流动。中国开始大规模投资,带动人才、资本、技术一块进场。新一代老挝人更愿意学中文、做生意,有条件就寻求中国身份,甚至生活方式也发生变化。老挝和中国的联系,日益紧密,政策一步步向中国靠拢。
有人觉得亲越历史就此终结,可再一想,文化和情感上的纽带从没办法彻底割断。越南仍在教育领域有强劲影响力,甚至在区域安全政策上,还能左右老挝的表态。外交上,老挝总是小心斟酌两边关系,一边顺着越南表达“兄弟情”,另一边又靠着中国谋发展,好像谁都不想惹毛。
可是换个角度,不同批领导人的想法完全不一样,老挝历史上的摇摆其实一直没停过。有人力主“一边倒”,有人开始活泛。现实场域复杂,单一分析说不清楚。偶尔听到有老挝官员抱怨,越南模式太过约束,中国的灵活不一样,结果是想亲谁都犹豫。
“同为邻邦,各打算盘”,这句话在老挝很流行,他们并不指望能“全心全意合二为一”。利益优先,谁出的钱多谁能说话,谁能提供实惠谁就被追捧。结果就是,今天亲越,明天靠中,说不定后天又变,这才是小国最真实的外交逻辑。
老挝目前看上去在中国和越南之间左右腾挪,但未来并不确定。外来干预、国际局势,一场疫情都能改变局面。至于政要是否会改变亲疏关系,谁也说不准。有时候新领导人上台爱折腾,有时候恰恰保守派稳住局势,把一切拖延到下一个周期。决策背后还得看“留学经历”,谁在越南读过书,谁跟中国打交道,影响深远。
地区投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在老挝基础设施投入已达百亿美元,实际资金流向远远超过越南,各种大单子一点就砸下来。至于越南,留学人数依然稳中有降。网上能查到老挝本地的就业报告,去中国机会大幅增加,求职榜单也逐步向东倾斜。实际情况怎么样,数据不会骗人。
不过要说中国就能“完全取代”越南的位置,也不见得。不少老挝老人还是习惯跟越南人混在一起,生活理念还停留在过去。年轻一代虽有新思路,真正形成代际变革还需要时间。文化和利益交织,怎么能说切断就切断?那种历史沉积,想抹平挺难的!
再看近邻柬埔寨,同样夹在中印越等多方势力之间,老挝其实没什么特殊。既有历史惯性,也有现实压力,谁能保证不会再变?或许明天就是另一副面孔。网络上意见多元,有人强调经济,有人讲情感,谁都不具备决定权。
看似简单的在地故事,实则是丰盈多面的博弈。老挝人的抉择,没有标准答案,更多是试探,是转变,是灵活适应外部环境。亲越也好,靠中也罢,一切都在流动。谁能预测下一步?
**大国博弈,小国选择,就在风潮涌动间慢慢显影。**
老挝的故事,没有终点。历史进程随时可能掉头,外交路线谁也说不准。信任或疏离、利益或情感,冲突在面子与里子之间浮现,正如所有还在路上的人一样,走着走着,方向就变了。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