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评论员 王彬
图源:南方周末
高考落幕,暑期开启,本该是学子们休整身心的时光,却被另一种“抢跑”悄然占据。据南方周末8月6日报道,北京市海淀区国际财经中心,教室里坐满了家长和学生。角落立着块海报,上面写着“大一新生暑期蓄力,入学抢跑一步”。这是某知名教培机构推出的大学预科班试听课。PPT上有一行大字:祝贺各位同学迈入学习生涯新阶段。下页PPT画风一转,变成“上了大学,就可以好好玩了?” 大学预科班,又称“高(中)大(学)衔接班”,即准大学生利用高考后的暑假,提前学习大学知识。从现实看,这样的高大衔接班,也裹挟着不少学生和家长。
幼升小、小升初和初升高衔接班,大多有娃家庭都不陌生,但高大衔接班,听着倒是新鲜。可仔细一看,课程名是“30天学业领先计划”,销售顾问的话术是“提前学肯定比上大学再学好”,具体课程安排是“从早上9点持续到晚上9点,中间休息3个小时”,果然还是熟悉的配套熟悉的味道——超前学习、高压训练、强制灌输、提高分数,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赢在“起跑线”上,坚决不能掉队。
更奇葩的是,在高大衔接班中,连高考英语147分的孩子都在学。让人疑惑:这是要把准大学生当中学生管?把大学当高中上?更有宣传册写道,课程有利于打破“挂科率高”的魔咒,提前锁定评优、奖学金及保研资格。这些所揭示的是“衔接学习”的包装之下,高大衔接班速成、功利与加剧教育内卷的真实底色。
不只是高大衔接,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关键”似乎成了人生每一个阶段的“关键词”,从小学到大学都很“关键”。可是,没完没了的“关键”,一环扣一环的“衔接学习”,啥时候是个头?这放大的是教育焦虑,走的还是“应试教育”的老路。不顾教育规律,不管学生感受,恐怕会压得学生们喘不过气,带来的往往是身心俱疲。网友的呼声“放过孩子,让他们歇歇吧!”道出了社会的普遍忧虑。
学生们被“关键”支配的背后,是被“家长”支配。媒体报道中有提到,高大衔接班的不少学生,都是在家长软硬兼施下无奈而来。也有家长直言“现在给孩子灌输一些知识,总比不灌要好,没有坏处”。但不知家长们有没有想过,学校在变,环境在变,学生在学习和追求层面的侧重点也发生了变化,如果学生处于应试教育的惯性中,跳不出之前的路径依赖,进而脱离实际,这种“抢跑”真的就“没有坏处”?
另外,准大学生不是小孩子,是18岁的成年独立个体,如果家长们还是打着“我是为你好”旗号,上演一系列“我要我觉得,我不要你觉得”的神操作,主导着孩子的生活、学业乃至人生,恐怕培养出来的不是精英,而是“巨婴”。正如一位大学老师所言,这些培训班的副作用,是把“一个人真正独立的时间点不断地往后移”。如果真的因为一个执念进而影响到孩子们的独立自主乃至长远发展,家长们不妨掂量掂量,这是否值得。
教育绝非冲刺的短跑,而是一场考验耐力的马拉松。西湖大学施一公校长强调,大学是学生发现自我、明确人生目标的关键期,学校应努力让每位学生在自己的轨道上脱颖而出,而非倡导内卷竞争。北京大学近期宣布全面取消绩点,正是“反内卷”趋势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唯有放下对“起跑线”的执念,以长期主义的眼光看待成长,才能真正跑好人生的马拉松,拥抱充满希望的未来。这应当成为学生和家长们的集体共识。
“转载请注明出处”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