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在俄美首脑会晤三天之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紧急开启外交之旅,时隔半年再赴华盛顿。与上次不同,此次泽连斯基身边多了7位欧洲领导人,且采用了“双边+多边”的创新会谈形式。但即便有欧洲多位领导人“助阵”,乌克兰依旧难以主宰自身命运。
特朗普的“强权式促和”能否奏效?
半年前,泽连斯基与特朗普内阁成员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爆发激烈争吵,特朗普此前“迅速且高效解决乌克兰危机”的豪言随之化为泡影。然而,此次与特朗普的“二次过招”,泽连斯基“态度端正”,不仅换上了相对正式的外套,还在开场白中多次向美国表达“感谢”。
虽然泽连斯基在会后称会谈“长时间且内容充实”,但据美国媒体援引内部人士透露,“通话并不轻松,似乎对乌克兰极为不利”。特朗普质疑欧方“先停火”的主张,认为和谈无需以停火为前提,同时表示美方愿意向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但应由欧洲负主要责任。据多家媒体报道,在多边会晤期间,特朗普突然中断讨论,起身给普京打电话,这为谈判留出了更多猜想空间。
从两场会谈中的表态看,特朗普的外交策略已逐渐明晰。8月16日,其在社交媒体宣称:“结束冲突的最佳方式是直接达成和平协议而非停火协议”。这一立场颠覆了乌欧“先停火,后和谈”的条件,暴露出特朗普企图“快刀斩乱麻”迅速解决乌克兰危机的政治意图。未来,无论是俄美乌三方会晤还是俄乌领导人会晤,“实现彻底和平”均是各方需要努力的目标。
基辅处境愈发艰难,在美俄夹缝中求生
泽连斯基此番赴华盛顿谈判,其命运似乎已与半年前大不相同。“白宫争吵”后,特朗普一时间拿乌克兰没办法,对旨在攫取乌克兰战略资源的矿产协议也作了较大修改。然而,此次在俄美基本就俄乌问题达成一致的背景下,乌克兰难以继续坚持“美国应当对俄罗斯强硬施压”的立场。基辅目前陷入深深战略忧虑:一方面,乌克兰无力拒绝美国主导的和谈进程——冲突进入第四年,已造成数万名平民伤亡,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亿美元;另一方面,泽连斯基清醒地认识到:没有欧洲参与的安全保障体系注定脆弱,但欧洲能在多大程度上参与仍是问号。
最紧迫的是,乌军在战场上已十分艰难。就在俄美领导人阿拉斯加会晤后不到24小时,基辅就遭遇俄军新一轮猛烈攻击。8月15日夜间至16日凌晨,俄罗斯向乌克兰发射一枚弹道导弹及85架无人机。俄方称,俄军正计划保卫哈尔科夫州库皮扬斯克市,重夺这一交通要地。战场情势时刻提醒乌方,任何和平协议若不能确保乌克兰长治久安,都只是停战的暂歇。
欧洲“哀己不幸,怒己不争”
欧洲的焦虑源于被排除在阿拉斯加峰会之外。美俄闭门协商乌克兰命运,再现了“强权政治”的传统剧本。当特朗普宣称“直接达成和平协议”时,欧洲坚持的阶段性谈判进程与长期安全保障设计面临被“架空”风险。
法德等国深知,如果欧洲缺席和平协议执行机制,则可能产生两个危险后果:一是安全担保可能沦为纸上谈兵;二是乌克兰问题最终或将升级为欧洲安全危机。因此,泽连斯基特别强调“欧洲与美国一道提供可靠安全保障非常重要”,意在为自身争取更多“外交杠杆”。
18日的多边会谈中,欧洲领导人们虽参加会议却难以主导议程。德、英、法等国领导人与北约秘书长吕特虽参与交流,但核心决策已在美乌双边对话中成形。会谈后,多位欧洲领导人的表态更透露出对俄乌前景的无奈。德国总理默茨透露普京同意两周内与泽连斯基会谈;吕特则表示此次与特朗普会谈没有涉及乌克兰领土问题。实际上,这些表态背后是对乌克兰“被迫让步”的担忧。这种形式上的参与、实质上的被边缘化,折射出跨大西洋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乌克兰危机依然复杂难解,俄美走近前景难料,美欧分歧有持续扩大之势。近期,密集的外交斡旋走不出“大国决定”的深潭;硝烟弥漫的俄乌战场,抹不平深深的地缘伤痕。近期的俄美、美乌欧会谈已为接下来的“和谈大戏”拉开帷幕。之后的俄乌领导人会谈与俄美乌三方会谈,才是真正的重头戏。(作者系国际关系学者叶世芳)
编审:高霈宁 蒋新宇 张艳玲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